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网站首页 |公法新闻 | 公法专题 | 公法评论 | 公法时评 | 公法史论 | 西语资源

公法时评 | 公法文献 | 资料下载 | 西语资源 | 公法书目 | 学人文集 | 公法论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主页 > 公法专题 > 宪政转型专题 > 文章正文
凡伯格教授访华演讲摘录一:宪政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市场与国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12-06 点击:


  译者简介:李小科,中央党校哲学部。

  凡伯格教授在为时两个小时演讲中,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阐述:

  1、 宪政政治经济学是规则经济学;

  2、 宪政政治经济学新尊承的是“交易收益”(“Gains-from-Trade”)的范式;

  3、 “交易收益”(“Gains-from-Trade”)范式与福利最大化范式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

  4、 福利经济学与宪政经济学是经济政策制订者通常考虑的两种方案;

  5、 市场宪法奉行的消费者主权原则;

  6、 政治学意义上的宪法奉行的是公民至上原则;

  一、 何谓宪政政治经济学?

  宪政经济学是一种注重和讲求规则经济学,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作规则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从经济学视野考察和研究政治学时提出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中的弗吉尼亚学派,其代表人物是J. M. 布坎南。布坎南在1990年创立《宪政经济学杂志》。宪政经济旨在系统地研究宪法层面的规则与亚层面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即哈耶克所说的“规则的秩序”与“行为的秩序”之间的关系。打个比方,这两种层面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游戏规则与游戏本身之间的关系。

  宪政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规则选择的科学。它强调的是对规则本身的选择,而不是在既定规则内部进行的选择,即理性地选择对自身进行限制的规则。宪政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立法者的科学”这一传统。在理论层面,它强调可供选择的规则所具有的运行属性;在应用层面,它关注的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即人们如何通过采纳比较好的“游戏规则”,以改善和提高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安排。

  二、宪政政治经济与“交易收益”(“Gains-from-Trade”)范式

  布坎南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从交易(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中相互受益”的科学。检验交易双方是否受益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自愿达成了协议;也就是说,达成协议是对相互受益的最终检验。由此出发,引出对市场交易与“经济效率”的重新认定。在宪政经济学家眼里,市场是为了促进自愿的交易和自愿合作而提供的一种受制度保护的竞技场所,它反对和阻止在交易和与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强制与欺诈。市场的“效率”取决于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协定。

  布坎南认为,作为一种关于自愿合作的科学,经济学应该将“交易收益”范式加以普遍化,即将其从市场交换领域推广至对社会制度的安排。

  将这一经济学的范式推广至政治领域后,也就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政治和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是一种合作性的安排,政治就是一种复杂、多边的交换,它生产的是一种公共产品;人们通过共同遵守规则而彼此受益。没有一定的合作模式,国家对个体的强制就绝不会与个体的价值相一致。

  宪政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通过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而相互收益的科学。人们能达成社会契约,就意味着他们相互收益。宪法意义上的契约反映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宪法层面的契约,就是发生在“无知之幕”(罗尔斯语)后面的选择,或者说,是发生在“不确定性之幕”(布坎南语)后面的选择。

  三、"交易收益"("Gains-from-Trade")范式与最大化范式

  宪政经济学家主张用“效易收益范式”替代传统的“最大值范式”。L.罗宾斯曾将经济学看作是一门根据用途大小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的科学。布坎南则指出,将最大值范式应用于个体的形为与将此范式应用于社会总体,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如果将经济学中所说的“个体理性”,即对效用最大值的选择,不加区分地应用于群体层面所讲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值,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即很容易使人们错误将“社会福利”等同于个体效用的集合或累加,将“理性的”群体(政治)行为视为累加值的最大化。在布坎南看来,后者无异于边沁的功利主义福利经济学,它很容易跨越存在于个体身份存在的决策者与“社会”总体之间的桥梁。

  布坎南认为,将最大值模式从个体推向群体的层面的福利经济学,这种作法实际是用“群体的效用”代替“个体的效用”,是将社会当作一个虚拟的个体来对待。按照这种研究方式,人们需要有一个“慈善心肠的独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通过他来解决个体在增加其效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相应地,个体所起的作用也最多只是社会福利函数的一个侧量项。

  布坎南针对上面福利经济学观点,提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方案。他将“交易收益”模式从市场的个体交易层面推及到群体的(政治)行为。这种研究方式强调的是做出选择的程序。每一个个体都是参与社会选择过程的“主权者”;人们在对选择过程进行研究时,主要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恰当地反映个体参与者的偏好。

  四、福利经济学与宪政经济学对经济政策所持的不同态度

  作为应用科学,福利经济学和宪政经济学都设法依其理论知识,为社会的改善提供政策性的建议。立足于最大值模式,福利经济学通过考察福利的结果来直接衡量社会的进步,它提供的政策性建议自然也就是围绕如何通过政治干涉去直接地改善和提高福利。

  与福利经济学不同,宪政经济学立足于“交易收益”模式,从考察(选择)过程在何种程度上能产生“个体之所想”这个角度来间接地衡量社会的进步。与此相承,宪政经济学提供的建议,关注的是如何让产生结果的程序(过程)得到改善,以便个体得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目标。

  宪政经济学和作为“宪政政策”的经济政策,它们的目标是通过采用更好的“游戏规则”来改进“社会游戏”。衡量规则是否得到改进的标准,就是看个体参与者的偏好和利益较之以前是否得到更好地反映。用布坎南本人的话说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发现‘人们之所想所求’。……他的任务就是寻查现存社会制度可能存在的瑕疵,提出相应的可能性的‘改进’措施。多数人的赞同或全体一致(相互收益)是唯一检验标准,它确保所发生的变化是有益而无害”。(布坎南:1987:16)

  五、市场宪法与消费者主权原则

  从最大值范式的角度看,市场乃增大社会福利总量的一种机制而异。与此相承,政治的任务就是在当市场不能产生社会需求时,通过采用一定的干涉,去矫正“市场的失灵”。

  从“交易收益”范式和宪政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乃是为了促进自愿的交易和自愿合作而提供的一种受制度保护的竞技场,它反对和阻止在交易和与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强制与欺诈。相应地,政治的任务就是提供并负责实施一套法律体制,以便能够最好地让每一个个体从其合作中彼此受益。

  对此,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有过不少的论述。布坎南认为,“人们并不能从‘市场’获得一切想要的东西。相反,只有当自愿性的交易过程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形式时,才能为众多个体所遵守”。R. 科斯将市场视为“为交易提供便利的社会机构”。哈耶克则将市场视为“交易游戏”。在哈耶克看来,市场“像所有的其他游戏一样,市场根据一定的规则运行,这些规则指导着个体参与者的行动”;“市场运行得好坏如何,取决于特定市场规则的属性”。从宪政经济学的视角看,完善市场意味着改进“游戏规则”。

  “消费者主权”,是市场运行好坏的标准。“市场游戏”规则应该让生产者围绕消费者的利益转,对消费者的利益做出回应,而不是相反。这与亚当·斯密的观点不谋而合。亚当·斯密认为,“生产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生产,是为了消费。因此,市场规则应该给生产者提供动力,让生产者回应和服务于消费者的利益”。为此做到这一点,就得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

  瓦特·奥肯创立的“弗莱堡学派”及其提出的‘Ordnungspolitik’(秩序政策)是市场宪法的先导。他们将“秩序政策”与“干涉主义”进行了区分,认为“秩序政策”实为竞争政策。不同政策的竞争成败,取决于它们所能产生的竞争效果。

  六、政治学意义上的宪法与公民至上原则

  宪政经济学将自愿交易理论从经济学推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提出“自愿交易的国家(政府)理论”。宪政经济学坚持以下观点:国家是一种用于实施强制的工具;但国家实施强制的目的在于为其成员提供保护和促使生产。作为“保护性的国家”,它负责规则的执行;作为“ 生产性的国家”,它向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产品。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人不愿承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却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了解决这一搭便车的问题,就有必要由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进行征税,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实际上是克服搭便车的问题而向公民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捐献”。

  从逻辑上讲,国家(政府)的合法性源于公民自愿达成的协议,即大家同意服从国家的权威。布坎南曾说:“我的论证依据是对国家契约理论的接受和认同。……国家契约理论……所反映的人类活动途径,在我看来理应是现代经济学采纳的方法”。

  政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功能,取决于“政治游戏规则”,如政治宪法。从宪政经济学的角度看,判断政治过程“效率”如何的标准是“公民主权”。

  按照“彼此受益”的范式,政治就是“利益互惠的合作体”(罗尔斯语)。“公民主权”意味着政治规则应该让“生产者”,即政治组织和政治代理人服务于公民的共同利益;改进“政治规则”意味着采纳那些能够更有利于尊重公民主权的规则。

  政治游戏规则的选择是一种集体选择。指望在集体选择中通过取得全体一致的意见而制定规则,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这就使得公民们在慎重思考之后,在宪政层面上选择共同的政治游戏规则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即放弃全体一致的理想追求,转而采用多数原则。

  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直接民主)的成本,也使得公民们在宪政层面上同意和采纳一套决策权代表制度。但多数人决策和决策权代表制(间接民主)同样有其弊端和风险,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政治措施,有可侵犯和伤害(一些,甚至是全部)公民的利益。

  “宪法设计”的任务,就是探寻政治游戏规则(即政治宪法),以便让政治的运行尽可能地成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尽可能地减少由于相关政策的实施而可能带给公民利益的伤害。一部政治宪法的历史,可以说是宪政试验的实验室。

  七、结论

  总结以上论述,宪政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几个问题:(一)如何设计和构建一个社会的法律以及与相其相配套的制度,以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成员在最大限度内,彼此都能够成功地追求和从事他们各自利益的利益和共同利益。(二)从宪政经济学的视角看,市场与国家同为社会的竞技场,在这两类不同的竞技场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事于己于人都有益的事业。(三)市场运行的好坏,取决于“市场游戏”的规则,即经济宪法的健全程度。


本文链接:凡伯格教授访华演讲摘录一:宪政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市场与国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上一篇: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下一篇:吴思:中国社会的血酬与潜规则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在此发表评论
公法评论网作为公法学术性网站,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阅读排行
·李凡、范亚峰等:中国民主化的转型模式研讨会纪要
·范亚峰:中国民主化的转型模式
·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范亚峰:中道取势与战略选择
·政权改革与政体革命研讨会纪要
·范亚峰:维权运动与宪政转型的中道模式 ——和谐稳定模式和非常
·吴思:中国社会的血酬与潜规则
·李凡:基督教对中国民主的影响——2009年7月18日在日本庆
·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
·朱毓朝:革命与改革:对社会、政治变革的研究
相关文章
·李凡、范亚峰等:中国民主化的转型模式研讨会纪要
·李凡: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李凡:中国民主转型的现状和阶段
·孙立平:改革进程遭遇转型逻辑
·许成钢:中国改革的动力何在?
·吴强:曼德拉的斗争诀窍—— 活得够久
·谈火生:公民社会与西班牙民主化
·聂智琪:宪制选择与巴西民主的巩固
·金雁:宗教在波兰转型中的作用
·荣剑:忘记过去就没有未来——光州纪行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gongfa2012@gmail.com.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00 - 2012 公法评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