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里,西方学者常用“韧性威权主义”、“非自由主义调适”等词汇描述中国的政治,对中国政治发展持悲观态度。但是,我们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持乐观态度——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民主。我们这一乐观的结论来自于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发展趋势的观察。
经济发展趋势
现代化假设认为经济发展会导致民主。中国经济正高速发展,并将继续保持下去。经验证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极易受到民主制度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将是例外,但作此结论为时过早。韩国与台湾在1988年开始实行民主政治,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当时两地的人均GDP分别为6631美元和7913美元(相当于2010年的12221美元和14584美元)。中国2010年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7544.6美元。预计到2017年,中国这一数字才将达到12000美元,并在2020年达到15000美元(以2010年美元购买力水平计算)。到那时,我们才能判断中国是否是个例外。
中国的社会不公问题也在影响其民主前景。中国的基尼指数在2010年达到0.48,成为全球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尚未给执政党带来政治压力,因为城乡二元化掩盖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移民进入城市,贫富差距开始浮出水面,并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人民对社会不公的怨气逐渐显现,普遍出现了“仇富”、“仇官”等情绪。迅速恶化的不公平现象使得无论是中产阶级、城乡劳动者还是民营企业家都被政治边缘化——新兴中产阶级中出现了“蚁族”、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民营企业面临“国进民退”。
总之,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正在侵蚀各主要阶层的政治利益,从而为政治动员积累了力量。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成为民主改革的推动力。
变迁中的政治文化
许多人认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使民主进程十分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中国文化中确实缺乏民主意识,但我们仍然相信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会改变中国的文化取向。
有许多调查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享有很高的信任度。有人认为中国不断增加的示威活动并未真正危及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因为示威者的诉求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方面,而非政治方面。那么是这一政治文化制约了中国民主发展吗?
事实上,中国的示威者对政治环境有非常快速的适应能力。例如,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激发了民众以“知情权”为由要求公开政府信息。这说明,是制度而非文化取向决定了示威者的话语框架。此外,比起文化取向,政治教育在塑造中国人保守的政治观点上起到了更大作用。但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人的民主观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改变。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虽然有着各种政治宣传,但在中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民主抱自由主义观点。诺丁汉大学学者王正绪还注意到,人们的政治观点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1980年后出生的中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度明显偏低。
数据还显示,中国公民社会的活跃程度正在增加,“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非政府组织的数量都在快速增长。我们还可以从政府不断增加的维稳费用中看出中国社会正在增长的活跃性。在2009年,全国维稳费用为5140亿人民币,已经与当年军费不相上下。
当下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民主倾向也说明中国文化并非是民主的障碍。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自由派意见领袖,影响了越来越多有文化的年轻人的政治观点。这些都给执政党形成了困扰。传统媒体的转变在促进民主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南方周末》是自由派媒体的代表。但今天,它只是众多自由派媒体中的一个了。
然而,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政治信息和组织政治行动的平台;互联网构成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其政治影响不会立即显现,但从长期看来可以培育民主文化。
领导层的更迭及其影响
任何对中国未来民主化进程的讨论都离不开一点,即中国的政治精英如何理解和实施民主;他们接受或实施民主制度的动力是什么?政治领袖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公民社会的成长也会影响他们政治动机和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民众对“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日渐不满,并要求更多的社会公平公正。近年来共产党对民主话题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06年,温家宝对来访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代表团表示,中国要走向民主,这被视为政府态度转变的标志。而且,在党内外都出现了一些声音,呼吁更快更深入的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2006年发表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就在党内引起热烈讨论。
这些关于民主的讨论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是,仅仅因为领导层提及民主就对民主进程报以厚望是不现实的,因为党内仍有许多担心民主化会带来动乱的声音。
虽然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尚未出现,但一些积极的进展已经显现,党内民主就是一例。2009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党内选举制度,“公推直选”开始在一些地区实施,包括南京、上海、杭州和成都。虽然在短期内还不会实行对中央高层领导的直选,但地方的“公推直选”说明共产党的确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在中国,如今已不再是强人政治的时代,十八大后产生的新一届领导人不会再享有毛泽东或邓小平那样的权威。有学者指出,政治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争论对民主化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两方无法在关键的社会、经济问题上达成共识时,保守的政治精英会形成派系争夺权力,而自由派则会寻求公民社会的支持,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以抗衡保守派。虽然双方的最终目的都未必是实行民主制度,但这一过程却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此外,胡锦涛和温家宝这一届领导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一届领导人会提出什么口号呢?除了政改还是政改。与此同时,公民社会的成长所带来的改革压力日渐增强,民主改革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政治精英最终的理性选择。
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民主政治已是主流。在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完成了其民主化进程。有人认为民主会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印度近年来经济腾飞的现实削弱了这一观点的说服力。学术研究显示,邻国的民主化进程会促进一国的民主改革。虽然中国还没有追随亚洲其他国家的步伐,但发生在这些亚洲国家的改革会增强中国实行民主化进程的决心。因为这些亚洲国家有着与中国相近的文化基础,而且民主改革并没有阻碍他们的经济发展。
全球化也在加速民主理念的扩散。为了和中国做生意,许多国家都希望中国的政策更加透明、自由。国际组织也在许多国家协助了民主化进程。虽然国际力量不可能在中国发起民主改革,但国际社会交往是改变中国行为的有力机制。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使许多国家对华持负面评价,中国的领导人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因此需要努力改变国际社会的看法。
和平稳定的地区形势同样有利于民主化进程。在和平的环境下,外界会与中国进行更多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交流,从而使民主理念传播得更广泛。民主化还会给中国带来众多好处。有研究显示民主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贸易与金融自由,因此中国国内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群体将有更大动力推进民主。中国的统一事业同样会受民主改革的影响,台湾“总统”马英九就曾在2010年表示有关两岸统一的对话应建立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的基础上。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百年后,中国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上,新的“变革”将再次发生。虽然中国现在的发展趋势正指向民主改革,但这并非绝对,只是很有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左右中国的民主发展。中国的民主之路并非坦途,既得利益集团将竭力阻止之,突发事件也可能会推迟甚至扭转改革进程。但是,中国的民主改革势头终将在不久的将来勃发。
(本文根据刘瑜、陈定定的“Why China will Democratize”一文编译,原文发表于《华盛顿季刊》,王原编译。)
本文链接:刘瑜、陈定定:为什么中国会走向民主,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