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4-03-27 点击:次
“拥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主要论述中共韧性威权的时间限制以及它存在的两个“迹象”、九个“根源”、三个“未必如此”和五个“趋势”;中国未来最有可能的转型方式的三个“要素”以及民众变更立场对政权达到崩溃或临界点的作用。最后结论:政权的转型不大会是来自高层的善意,而是来自外部民众的压力。政府的危机避免成为政权的危机,最好是异议公开化及强健的法治。 早在十年前,我就公开发表过关于中共韧性威权的理论,它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问题专家及学者的兴趣并引发了一些辩论。我之所以把中国的威权政权形容为是“具有韧性的”,那是因为它维持了强大的威权主义的特征并且权力相当稳固。威权体制是具有韧性的,并不意味着它是静态的,也不意味着永远威权,它是有时间限制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时间的长短而已。 在世界上,威权主义政体的类型要比民主政体更多,与我们相伴的时间更久,它统治着更多的人民。我们不应对此情况感到惊讶。如果考虑到威权主义是一种宽泛的非民主政体范畴,与它相比,民主体制反倒是被狭隘定义的(为了拥有实权的最高职位进行自由的政治竞争)、历史上新出现的并且通常是不稳固的一种政体。作为这样一种范畴,威权主义涵盖的范围必然是广阔的,并且包含了许多不同亚型的政体(subtypes of regimes)。 注1 中共政权具有韧性的迹象,一方面是中共已经顺利进行了几代领导人的权力继承并且有一定的巩固性,从胡锦涛在2002-2003年顺利继承权力并且从那时开始巩固了权力,到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会议习近平顺利地开始接替胡锦涛;另一方面是社会不满和政治上的异见无法有效累积。可以说,精英的权力意志对政权的韧性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层在保有权力的方面是团结在一起的。如果它是分裂的(正如Bruce Gilley所表明会发生的那样),那么无论是经由崩溃或是经由民主转型,我同意政权会很快衰落的这种说法。但是,领导层已吸取了六四事件以及“苏东波”(苏联、东欧共产政权的衰落)的教训,认为对其所有党员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表现出团结。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中,拥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星星之火,没有燎原” 目前中国数量集聚攀升的群体事件和抗议活动并没有有效地连接起来,毛泽东说过的一句名言现在要反过来讲了,现在“星星之火,没有燎原”。这是由于在它的“消防队”努力之下造成的结果。所以,我的论点是,足以造成中国出现崩溃或民主化的力量是不到位的,而维持威权政权的力量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中国政府目前的轨迹是为了持续威权统治,而不是为了让体制的性质产生变化。既然中共政权具有韧性的迹象,那么它韧性的根源在哪里呢?我分析了以下几点: 1、经济增长已经改善了多数人口的福利,只要他们继续受益于该政权的政策和稳定,就等于他们给当前政权投下了继续存活下去的一票; 2、它在外交政策上取得了许多可以感觉到的成就,这些成就在一个有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大众中产生出了一种自豪感; 3、它维持了一系列的具有安全阀功能的机构,尽管它们是无效率的,但还是给不满的公民提供了一种反对执政党的替代选项。这些措施包括了信访制度,法院体制,行政诉讼体制,以书面的方式给媒体写信,以及政府监视和操纵下的互联网聊天室; 4、该政权一直使用镇压手段去防止任何实质性的政治反对派的兴起。它以部分让步收买了示威者,与此同时则逮捕示威的组织者。当面对中国民主党或法轮功这样有坚决意志的组织化对手时,在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就伺机逮捕和囚禁了相关的活动人士。 5、它已经对庞大的网络警察和技术做了投资,迄今为止使它既得以避免被有心人士利用网络去进行协调组织又避免了激起自发运动的火花; 6、该政权一直掌控着广泛、复杂的宣传系统,在这样一种方式中广大公众感受到了媒体中的多样性和显着的自由,而在同一时间敏感的政治信息能从公共领域中迅速消除掉;注2 7、它已经发展出了能够笼络经济和社会精英的能力,所以对于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讲“为了变得更好这是唯一的选择”(“the only game in town”)。他们要么是通过党员身分要么是通过非正式的侍从关系,大多数企业家和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都在为中共所用; 8、该政权拥有必要的决策体系来应对经济和社会变迁。虽然地方官僚机构可能已经腐化,即便这样它在中央和一些地方的机关内部,还是聚集了一批相当符合标准的技术官僚来收集情报,供养着专家和智库并在内部进行商榷,使官僚层级里的利益相关者的声音被听到。 9、政府有能力辨识主要的问题(例如,在金融系统中的,在环境政策中的,农民负担方面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等)并且经常(但并不是绝对)做出技术上熟练的决策。此外它往往能够达成决策的目标,虽然并不总是能够在官僚机构中执行。 三个理论上的“未必如此” 另外,为了从不同视角来更清晰、更系统地展现出威权体制韧性的特征,我还概括了三个理论上的“未必如此”: 第一个“未必如此”,是认为一个崛起的中产阶级会要求民主(该理论来自于西摩尔·马丁·李普赛特)。但当中产阶级担忧一个人数比其更加庞大的农民及农民工阶层,而把威权主义的政权视为防备混乱而成为维持秩序的堡垒时,它是不会要求民主的;注3 当中产阶级被这个政权笼络并依靠与其结盟而获益时,它是不会要求民主的;当中产阶级将民主化视为外国政府用来损害中国的崛起,或被视为国际经济竞争体系中的阴谋(一场“颜色革命”)时,它是不会要求民主的。 第二个“未必如此”, 是认为在现代经济与社会中(无论是工业、后工业,还是信息化),政府必须允许自由才能保证使社会能够自我调节、经济能够有效运转(该理论来自于1950年代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以及今日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金色双拱的全球化理论)。 第三个“未必如此”,则是认为对全球文化的普遍接受或人权、民主规范的散布会造成民主化。因为这种人与社会的观点已经被其自身证明是正确的(这个理论来自于佛朗西斯·福山,Thomas Risse和Kathryn Sikkink,以及John Meyer的“社会学制度主义” 注4)。在公民群体感到国家因为某些隐秘的原因被这种全球文化包围时,当一个有着悠久的、令人骄傲的“中心主义”(“centrism”)传统的文化不愿被“去中心化”(“de-centered”),而更愿意发展出自己的一套非西方的“另类现代性”取而代之的时候,注5 以及当它通过宣传手段保持着对意识形态与公众文化的控制时,则这种全球文化的散布就不会造成相关规范的变化。 注1,Amos Perlmutter,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Juan J. Linz,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2000). 注2, Ashley Esarey, Speak No Evil: Mass Media Control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C.: Freedom House, 2006). 注3,As is suggested by Bruce J. Dickson,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and Margaret Pearson, China's New Business Elite: The Political Result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注4,Meyer’s theory is described and critiqued in Daniel C. Lynch, Rising China and Asian Democratization: Socialization to “Global Culture” in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ailand, China, and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 1. 注5,The idea of not wanting to be decentered is from Lynch. The idea of an alternative modernity is from Lin Chu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See also Wang Juntao, “Reverse Course: Political Neo-conservatism and Regime Stability in Post-Tiananme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2006. (本文是吴称谋先生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黎安友教授在“胡赵精神与中国宪政转型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及此前黎安友教授发表的几篇论文整理编辑而成,经黎安友教授审阅同意后发表。) 本文链接: 黎安友:中共韧性威权还能维持多久?,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