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图什内特教授仰慕已久,最早源于在北大法学院攻读公法学硕士期间对其《让宪法远离法院》一书以及国内关于其“大众宪法观”有关评述文献的阅读。司法审查与民主之间的理论张力与制度张力是美国宪法学经久不衰的主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宪法学人,如今又以“文明移植”的形式对中国这样的文明大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然而,十余年来美国宪法学的“引进”更多地是以“职业主义”的叙事模式展开的,美国宪法史几乎等同于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史。在主流叙事模式之外,阿克曼的“政治宪法史”所提供的“整全主义”叙事模式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矫正。在非主流叙事的线索中,图什内特教授显然不可忽视。“远离论”代表了教授对司法审查的极端否定态度,显示了作为批判法学巨匠的鲜明立场。极端的立场尽管常常显得片面,但也常常暗藏深刻之处。教授本人坚持对宪法中“大众民主”价值优先性的认同,这对于我们反思日益精英化和职业化的法治主义对政治民主和公共生活的消极影响、重构当代的政治宪法架构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近来由田雷博士翻译过来的克莱默的《人民自己》提出了“人民宪政主义”,在宪法价值取向上与图什内特教授倒有几分相像。当然,他们共同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与“主流”的有效对话与整合,如何制度化,如何在倡扬理想与批判精神的同时不断重温宪法的实践与妥协的精神,毕竟对生活负责要求批判之外更加重视建构。稍微扩展一下理论视野,英国的“政治宪法”传统中的实践与妥协的宪法智慧值得关切,当然,这或许已经是另外一个学术主题了。 呈现给读者的这部译作讲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分裂论”的故事,名之为《分裂的法院》。图什内特教授继承其一贯的宪法解读的政治视角和批判方法,通过对伦奎斯特法院来龙去脉的精微剖析,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宪法语境中政治过程对司法任命以及法官裁决的具体影响和塑造效果。作者的写作技巧在于将每位大法官与其最擅长的“宪法专业领域”挂钩,专设章节来呈现他们各自的个人背景、司法提名中的政治博弈以及典型宪法案例中的政策选择,而且还进行了有趣而有效的法官比较。作者津津乐道于自己对“政治”与“司法”之间的更细致的“镜像反映”关系的发现:他并不满足于自由派和保守派、能动主义和节制主义的简单二分法,认为这样的标签还不足以揭示甚至会扭曲真实的宪法世界,他本人提出了保守的伦奎斯特法院法院内部“两种共和主义者”的问题,以此来更加精准地对应并解释“保守主义革命”成效不彰的政治原因。作者尽管从政治视角解读,但行文中几乎涉及了当代美国宪法学中全部的最重要主题,使用了大量的判例材料,引述了大量的法官意见和报刊评论,显示出对宪法“职业主义”的精熟,所谓“知己知彼”。本书英文版发行于2006年,作者在“尾声”中对后伦奎斯特时代的“罗伯茨法院”的政策走向进行了某些预测,但是否准确以及对美国宪法结构的影响如何,或许只能等待作者的下一本相关著作了。 本书的翻译是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是本书由导师张千帆教授最初推荐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翻译口碑颇好的田雷师兄又推荐我来翻译,对我而言,这是应当完成的“任务”;二是随着中国宪政转型的深化,对宪法学的知识需求出现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扩充与竞争格局,国内宪法学者逐渐对“职业主义”之外的宪法理论产生兴趣,我本人则从进入北大法学院攻读硕士时就开始追踪并参与国内学界关于“政治宪法学”和“政治宪政主义”的学术讨论,而教授本人及其作品显然构成了一种重要的知识来源。大致是2010年的3月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顾金龙编辑找到我,希望由我来翻译该书。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时间安排,很爽快地答应了。 翻译过程艰辛而愉悦。艰辛者,本书尽管故事性强,但充满了专业术语和理论评述,需要相对扎实的美国宪法学素养以及一般的政治理论功底,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挑战。愉悦者,随着翻译的进展,我日益感受到作者的博学、睿智、优雅的文风以及美国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对宪法结构的巨大影响,这对我而言又是一种享受。由于翻译期限相对短暂(8个月),中间还掺杂其他重要的学术或个人事务,于是只得不断地从“时间海绵”里挤水。这里要特别感谢顾金龙编辑,他很宽容地允许我延迟一个月交稿,并且对我的翻译保持着关照和鼓励。也要特别感谢田雷博士,他不仅推荐我翻译该书,还帮我解决了书中的几处翻译疑难。 当然,最想感谢的还是我的妻子王又平女士。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她有孕在身,但还坚持料理基本的家务,对我关怀备至,更重要的是作为译稿的第一位读者提出她那基于中文专业的敏锐的批评,并承担了部分的校对工作。译稿定稿提交之时,尚不知唯一的“下一代”的具体性别与容颜,那就将这部大致与他/她同时诞生的译作当作献给他/她的第一份人生“思想礼物”吧——作为“超新人类”的他们/她们必将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政治、法律与道德世界,希望我们今日的努力能够为他们/她们提供一个文化淳厚、政治清明的社会以及与之相称的社会思想。当然,直接的希望是本部译作对中国当下的宪法学讨论和研究,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论,都能够有所启发。 在译稿修订的过程中,小儿皓轩已呱呱坠地。新生命的到来,首先是油然的喜悦,但更经常感受到的是实在的责任。修订中译者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美国宪法学家的图什内特教授对本国宪政持续批评背后的殚精竭虑和热切期待。现代是现代民族的法律生命,面对转型使命的中国宪法学人不是更应负起学术智识上的责任吗? 书中显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在译责自负的同时,恳请读者不吝赐教。译者邮箱:tianfl2008@163.com。
田飞龙 2011年2月15日初稿于北京大学畅春新园 2011年9月13日改定于北京西山寓所
[本书基本信息]
1、版本:“美国法律文库”系列
马克·图什内特:《分裂的法院——伦奎斯特法院与宪法的未来》,田飞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原著:Mark Tushnet, A Court Divided: The Rehnquist Court and The Future of Constitutional Law, W.W.NORTON&COMPANY, 2006)
2、本书目录 // 导论 第一章 伦奎斯特的法院 第二章 两种共和主义者 第三章 托马斯的宪法 第四章 金斯伯格的平等保护条款 第五章 斯卡里亚的第一修正案 第六章 肯尼迪和同性恋权利 第七章 宗教右派的议程——象征和金钱 第八章 坚守堕胎案的底线 第九章 种族、肯定性行动和犯罪 第十章 联邦制革命 第十一章 征收计划 第十二章 大企业的宪法 第十三章 统一的最高法院? 尾声:伦奎斯特法院的终结
索引 译后记 //
3、关于该书的权威评论
·“《分裂的法院》是完整呈现联邦最高法院本来面目的一本书:清晰,迷人,缀满闲谈的雅致花边,通过脚注、尾注或系统的引证宽厚仁慈地展示了一种叙事的整洁性。简言之,它是一次轻快的旅行,乘坐在敞篷吉普车里的一位很少导致混乱的宪法学教授带着您畅游三十年的最高法院法理学史。图什内特……在帮您穿越这片时而晦暗不明的地形时做了精彩的导游工作……《分裂的法院》堪称一部勇敢之作。” ——戴利亚·利特威克(Dahlia Lithwick),《华盛顿邮报》
·“书中珍宝。这一重要而有力的作品第一次对伦奎斯特法院的个体法官们的观点和心理进行了深层探究。由于图什内特教授,我们现在能够对于我们的大法官们以及他们的决定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巨大影响做出更好的判断。” ——马丁·加伯斯,戴维斯&吉尔伯特律师事务所 (Martin Garbus, Davis & Gilbert LLP)
·“这本书将(法院历史中的)果汁般的点点甜蜜与对最高法院政治裂隙的学术分析混在了一起……图什内特,一个最高法院的研究专家,显得无所不包,干脆彻底。他致使宪法议题发生了回旋……有时,通过提供那些经过反思才能变得明白而起初并不显著的洞见,他的思考甚至变得更加伟大。” ——罗伯特·罗杰斯(Robert L. Rogers),《法律时代》
·“[图什内特]已经抓住了最高法院已然表现和将要表现出来的某些风情和浪漫……引人注目。” ——塞恩·罗森鲍姆(Thane Rosenbaum),《洛杉矶编年史》
·“启迪人心,充满激情,诙谐幽默,引导明确,字字珠玑。图什内特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伦奎斯特法院的最好的一本书。” ——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
·“在《分裂的法院》中,这个国家最富洞见的法律学者之一提供了针对比以往都更为有力的关于最高法院的一种异常机敏且合乎时宜的分析。” ——埃德华·拉扎勒斯(Edward Lazarus), 《封闭的议事厅:现代最高法院的兴起、衰落及其未来》一书的作者
·“关于最高法院的一种深刻的思虑,在最重要的层次上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博学且可理解的法律思考的相关线索。”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一种关于当今最高法院动力学的平衡而富有见地的评估……在这一平静而无偏见的研究中,图什内特清晰地解释了如何以及为何最高法院反映了这个国家不稳定的政治共识。”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事实上很少有任何一个标题能够像《分裂的法院》那样如此多次地击中靶心,这是一册具有持续的理解力和完美的同步性的著作……这部杰出的著作可能造成震惊与讶异,不过除此之外确实不存在研习今日之最高法院的更好路径了。” ——戴维•加罗(David J.Garrow), 《洛杉矶时报》
·“图什内特的书光彩夺目。” ——杰弗里•罗森(Jeffrey Rosen), 《石板》杂志
|
本文链接:田飞龙:政治结构中的宪法与司法——《分裂的法院》译后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