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
郑渊洁的童话世界:民主启蒙从娃娃抓起
不锈钢飞鹰
《南方周末》曾对郑渊洁做过一次专访,上面刊登了了他的大幅照片。关注这样一个曾经陪伴我童年成长“童话大王”,具有特别怀旧的意义。事实上,我根本无法把他的真实面目跟内心中印像接合起来。在心目中,他应该是个带着眼镜年青学者,内心的幽默掩藏在他睿智斯文的外表下。谁知道他剃了一个大光头,好似《暗花》中的刘青云,旁边是一条相当肥硕的大狼狗。唯一显得学者的,是照片背景中那巨大的书架。
有多少年没有看过童话大王,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这本小小的刊物风糜程度并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种畅销书。另还有不记其数小人书和单行本。这种纯碎靠口碑流传的书籍自然胜过了现在的许多卖力的炒作。郑渊洁的在幼时的印像觉不亚于诸如安徒生,格林等世界流传的童话大家,也高于那些通删删减减只留下什么猎人海力布等徒具献身精神的民间传说。事实上,很多人那时只看一种课外书,那就是童话大王。
无经意间便看到了郑渊洁现在的童话,其时只看到了一部,那就是〈金姆指〉。还是以前的郑渊洁吗?典型的大白话风格,独具匠心的谴词造句,一气呵成不留任斧凿之迹,读起来却不像以前那么轻松畅快。底层人民血淋淋的生活现状,在一点也不夸张却略带魔幻的社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刻画较之许多严肃文学更为成功。而在其中,人生感情往往在以纯洁正义的前提下,得到的却是无比恶毒的结果。被扭曲的人性不再是那么可笑,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害怕。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吗?
不就是童话嘛,犯得着这么揭露吗?
回忆起幼时读过的印像,突然才发现,原来郑渊洁一直都在揭露。他不停的揭露出社会的丑恶,即使是在早期的作品也一样体现出来。他揭露出我们不平等的出身,揭露出家长制的种种弊端,揭露出现行教育体制的摧残人性,揭露出官僚主义的种种丑恶,也揭露出流行文化的庸俗表现。难怪乎他不让他儿子接受所谓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原来早就洞察一切,并且身体力行了。
他的主要读者是学生,他的作品的人物,也主要以学生为原型的。
郑渊洁曾回忆,他的老师曾经告诉过他,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对于这句话的巨大刺激,他把学校做为反映社会的主要场景。学生家长地位的高低,弱质学生爱到的岐视,校长对于权势者的唯诺,教师们的势力眼,无一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敢于挑战权威,篾视权贵,只要是达官贵人及手里稍微有权之人,无一不是他嘻落嘲讽的对像。而在作品《金姆指》中,表现最为恶心的那个著名经济学家胡敬,在它作品中居然是证监会的副主席!
据我所知,在我读过的作品中,能如此大胆描绘中国官员的,他是最早的一位。
桀傲不驯的人格,也许就是通过这些炼成的。
在那个年代,文学还应该是个回忆+伤感+小资+一切泛道德主义的漫顺的驯服者,他却在孩子中间传播着人人平等思想意识。他珍视普通人的感情,将他们列为他故事中最善良最纯洁的人类(虽然看起来有点幼稚可笑),他关注普通人苦难,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他煞费苦心的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好人终有好报,他不遗余力将人最美好的感情和道德加以褒扬,虽历经苦难而百折不回。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人文主义,个性的张扬,独立的思考,机智的面对,成为他作品中正面人物中永不衰竭的主题。
正是因为他童话的引导,才让我们这些当年根本就不认识几个字的娃娃质疑泛道德教育的真实性。
我们的童年,过得依然残酷。
第一次读书而哭泣,那是因为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次看书流泪,那是在初中时候课本上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如今看了《金姆指》,想哭,但是早就没有泪水。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看见一个从泔水桶里捡食物来吃,却瞒着他的丈夫说他已经吃过饭的人。我们不应该惊讶。因为,这早就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了。也许,我们过早的迈入了不会冲动的成熟。就像是哪天在吃吃喝喝中呕吐过后,我会忘掉那个浓装艳抹背起吉它卖唱的小女孩。她已经不需要郑渊洁的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