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
倾听神秘的言说
曾庆豹
一、
哲学,无疑的,正是尼采所指的「日神精神」。太阳神阿波罗是理性之神,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洞口的那道「太阳光」、笛卡儿理性主义的「理性 之光」到启蒙运动的`enLINGHTenment'
, 理性带有的是「光的隐喻」,几乎 人类的哲学思维都假定了「视觉」的普遍有效, `idee' (观念)一字产生于 `eidein' (意指「看」)。
所以, 我们同意法国哲学家德希达 (Jacques Derrida) 的说法,哲学 是由「光的隐喻」中架构出关于秩序、位置、空间的理解,同时也就架构出人 的「理性中心」,即以「看」作为形上学的思维方式。或者,哲学就是一部
关于「再现的镜像」理论,理性努力为之「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基督信仰的神学进路恰好在这个意义上是与哲学对立的,神学不是「看」 而是「听」,即「声音的隐喻」,暂且就称之作「听的现象学」。在柏拉图 (哲学)与上帝(神学)之间、「对话录」与「福音书」之间,只能选择一个。
「听」表明了上帝或神圣的尺度不在于我们这边。倾听,是一种静候神圣 的动作、是一种虔诚的专注,谦虚而恭敬,而不应该像「狗对自己不识的一切 都乱吠」(赫拉克里特语)。我们对上帝之言严重欠缺,甚至任何的人之言都
可能是对神圣真理的损伤或贬值;哲学过份沉溺于空间的「看」,而缺乏了时间 的「听」。《圣经》中的上帝以「肉身的真理」向我们「说」,哲学把成了肉身 的「上帝之言」「看」作是一种愚蠢的事(〈哥林多前书〉二章十四节)。所以,
问题不在于对上帝的「看」,而是在于人缺乏去「听」。
二、
关于上帝之言,我们需要的是去听,且是聆听、谛听或倾听;在真切的 「倾听」中,又用「爱」表现出一种向往,我们因「爱」而「听」,因为 「上帝是爱」。倾听,总是意味着「某物」启示我们「听」,或者说,是作为
「听者」的我们已经被「置身」于那个「某物」之内,作为倾听的对象与基根 础是同一个,其结果又是它的前提。正是因为倾听前提的自明性,而保证了倾 听结果的自明性。
「看」是对人肉眼能力的信赖,「倾听」是对上帝之言声音的专注; 「看」的标准在人这里,「听」是依据于言说者所说。「看」把上帝形上学 化为「实体」,实体化的上帝是可以通过人的思之能力去认知到的,对人而言
「看」是不需要信仰的,而需要盲从;「倾听」则是不由自主的投向言说者 自身,全心全意的去「爱」、去「听」,在「倾听」之状态中,不是自己的 认知能力,恰恰相反是暴露自己的无知,只好「听任」上帝之言的说,将知识
让位给信仰。
上帝是爱,在爱中,上帝言说,且向衪爱的人言说。通往永恒上帝之途, 不是堂而皇之的知识,「没有爱就不能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爱」(〈约翰一书〉 四章八节 ) ;「爱」保护着言说者的神圣性不容落入知识的渎神,衪的爱使衪
成为牺牲者,对人而言,人只能去爱无法成为爱者,所以无法轻言牺牲,神性 的爱在此以十字架的死作宣示,宣示上帝「是爱」且成为那真正的「爱者」。
倾听十字架上之言,是向倾听上帝在生存中最直接的肉身之言走去。我们 无话可说,当上帝之言尚未说出时,我们只能做的是在倾听的状态中静候,以 默默的在承担着言说的可能性。事实上,上帝以「说」创生了大地,大地即是
衪最直接的「说」,所以其中并不缺乏「说」,我们无法接近于「说」,是因为 我们想以自然生命的方式进入「说」。
作为倾听者的人,我们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听,这种倾听很可能只是 「自我的倾听」,而不真正听信的是上帝之言的说;换言之,正好是因为在 「专注」中我们放弃了「听」,或者说是放弃了以自然生命「去听的能力」,
主体在说者那里而不是听者,上帝的言说在这个意义下才真正是作为「信仰」 的方式来到倾听者这里。
哲学的言说是纯粹私人的言说,以至于连哲学家的说都成了个体的独白, 所以一旦哲学沉默或丧失了言说的能力,就等于终结了哲学,宣布哲学死亡。 《圣经》的言说是上帝之言,它不是形上学的纯粹抽象之说,衪的说是置于
关系的状态中,倾听者必须是与衪有相应的「听与说」的关系,在个中有「生 命之道」(〈约翰福音〉二十章三十一 ) 。所以,问题不在于分析出种种关于 言说本身的意蕴或意义
( 考古学式的原文解经 ) ,而在于倾听者置身于信仰 的状态中 ( 读经是一种祈祷者认信的方式 ) ,是「信仰」在起著作用,不是 「逻各斯」的「 ( 柏拉图主义
) 理体」,而是「言说」的「 (拿撤勒) 肉身」 (〈约翰福音〉一章 ) ;我们无需在「道理」中面对生存的根本问题,而是 在「肉身」的遭逢中去活出生存的可能。
「倾听」是一种祈祷的活动,因为对于上帝之言,人,首先必须是一位 认信者,一位开口向上帝说话的认信者。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只有 建立在「信仰」的「前提」上,仅仅通过此,我们才可能在「倾听」的状态中
以「信仰」为「结果」。祈祷者的语言是基于认信,不然就是心理独白、自言 自语、自说自话;「倾听」所展示的沉默是祈祷者的有限流露,是存在的根基 的动摇,使我们「不会听到」就我们所「希望听到」的那些意味,「倾听」恰
好是有放弃的听的作用,「听任」是就根本上而言是专注于上帝的认信中。
现代人语言的苍白、无力,流于闲谈,轻看语言,更无心于「倾听」。 哲学的独白艰晦深涩,远离生活的际遇;报导的流行哗众取宠,损害生活的 超越面。这两种语言都不容于认信者的「倾听」中,走出人之言,摧毁背离
生存的语言,学会倾听、学会专注,皈依上帝之言,增进对衪的信仰,推进 对衪的忠诚。
总之,「倾听」并不是满足于人的宗教情感,也不是对「意义」做出 某种非份的强求,或成了对沉默者上帝的勒索、要胁;我们是在祈祷中去倾听 衪的召唤、衪的应答,保持「听」的状态,不是「思」的状态,向绝对者的
言说绝对开放,虽然最终我们忍不着还是说了出来,不仅言不尽意、辞不达意, 且带有私心的言外之意,即便是勉为其难,但是我们仍然要说:「然而不要照 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三十九节 ) 。
三、
神秘的事物总是围绕着人的虔信前来。静默把神秘之物引进场,或者 恰当的说,是神秘把人带到神秘处。处在静默与暗淡中,神秘充满着不确定 性,似声绘影,忽隐忽现。神秘绝不是飘渺不实,相反的还有一份坚定和笃
信;神秘不是以巨大的畏惧亲临,而是以适度的自觉到来。
基督信仰的神秘不是老庄哲学那种「空无」之境,因为后者的「道」 是无位格、不言,甚至不能言的,「空无」的神秘并不会引人高歌,不会为此 扬声赞美、祈祷。基督信仰认为人是渺小的,因为这样的渺小,人不可能也
不应该强化了作为进入神秘的感情,认信者所听信的是一位说话的位格,甚至 还以肉身的方式亲临人间,见证神性的奥秘。
上帝的「无所不在」不是「道」的「泛在」,所以神秘在基督信仰中仍 以位格际的方式与人交往,即便人在面对神秘时宛如临近深渊,但是这样的 深渊仍离不开言说者的言说,也不能不区别出认信者的位格与上帝的位格的
「本体论差异」,因此神秘的潦阔并不是放矢,而是一种等候、静默与认罪。
神秘是对绝对真理一种非凡有力的说明。对于真理,我们无法「独占」, 而是「分享」,它像是一场盛筵,每个人都可以从真理中分享到他分享到的 部份而已,在此众人皆因在畅饮狂欢后必醉倒,正如祈克果所说的那样:「
真理就是在激情的个人经验中被牢牢地掌握的那种客观不确定性,这是实存 着的个人可能获得的最高的真理」。神秘不是灵魂的恍惚,神秘是信仰的邀 请,邀请进入真理的盛筵,「看哪,我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
的, 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示录〉三章二十节)。
祈克果说:「信仰正是个人内在的无限激情与客观的不确定性之间的 矛盾。如果我能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我就不信仰了;但是恰恰因为我不能够 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所以我必须信仰。」信仰作为一种神秘的事物,是为了
有力的反击宗教的理性主义,因为理性主义无视人在痛苦、死亡、爱憎、绝望 等中的真正的等待,祈克果说明了这点,「理性的任务,就是消除不过看似 悖论的任何东西,就是使我们一劳永逸地摆脱那并非荒谬的东西。那么,当那
荒谬者以其所昭然若揭的明晰性站出来的时候,又怎样呢?然而,它也不能够 把握荒谬者,既不能从思辩方面证明其逻辑的必然性,又不能够从历史方面 证明其不可辩驳的事实性」。理性对神圣事物
( 荒谬者 ) 的篾视,最终, 丧失了对生存 ( 悖论 ) 的体验发言。
理性的临界点是人退隐之处,音乐有助于我们对终极事物的追问,不是 哲学的惊奇,是信仰的忏悔。信仰的体验书写在音乐语言中,不是某种具体的 内容,也没有打算精确的表达什么,纯粹通过美的诱发和声响,唱出一些难以
言诠、无以名状,但却又令我们深为感动的「某物」。
关于「某物」,我们确实很难说得清楚,信仰也是如此,能说清楚的, 只是我信仰已经经验到的部份,相对于开放的、无限的、尚未经验到的部份, 我们有限的经验事实上是等于零,要谈论我们的经验,难免就像是亵漫神圣
一样,是一种原罪。
耶稣说:「有耳的应当听」,进入信仰,「听」是「不可能的可能」。 进入「不可能的神秘」,所须要的是即「听」。
四、
哲学以「看」作为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神学则与之不同,因为进入对 上帝的认信是通过「听」,而非经由「看」。能「看」是因为有「光」,能 「听」则是因为先有「说」;《圣经》言:「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可见是因为先有了「说」才有「光」。
神学与哲学在美学上严重分歧,在于前者是一门「听觉艺术」,后者则 是一门「视觉艺术」。无法进入信仰不是因为缺乏「看」,而是缺乏「听」, 缺乏聆听上帝之言。上帝是通过言说向我们昭示祂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听」,
而是不去「看」,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哲学,然而神学缺席也未免太久了。音乐 教我们学会「听」,不是在「看」之中,而是在「听」之中,我们才得以进入 上帝之「说」—《圣经》。
十字架的言成肉身是上帝的愚拙。问题是祂并不要我们去「看」,而是 去「听」,上帝在十字架的受苦、蒙难、惨死,「看」在人的眼中,的确是一件 愚拙的事,唯有「听信」使徒关于复活的基督的见证,我们才得以进入对衪的
信仰。基督教神学对不可思议或神迹的理解,正是在言成肉身的事件上,以悖论 的方式向我们「说」了:「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