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重负与神恩》 选
薇依 (S. Weil)著

顾嘉琛、杜小真 译

 
重负与神恩

  灵魂的一切自然的运动受物质万有引力一类的规律制约。唯有神恩例外。

        *        *        *

  应该预料到万物是按重力法则运转的,除非有超自然的介入。

         *        *        *

  两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光和重力。

         *        *        *

  重负。一般地说,人们期待他人的事是由我们身上的重负效果决定的;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由他人身上的重负效果所决定。而这(偶然)会巧合,通常并非巧合。

         *        *        *

  为何一旦有人表示有一点或非常需要别人时,别人会远离?重负所致。

         *        *        *

  李尔王▼,重负的悲剧。所有一切被称为卑劣(bassesse)的东西都是一种重负现象。卑劣一词也表明这一点。

         *        *        *

  行为的目的和为这种行为提供动力的层次,是迥然不同的两回事。
  应当做这样的事。但从何处汲取力量?一种高尚的行为若不拥有同样层次的力量,也会变得低下。          *        *        *

  低下和肤浅是同一层次的。他爱得非常强烈,但却是卑下地爱着:这句话是成立的。他深深地爱着,但却很卑下:这句话站不住脚。

         *        *        *

  若说同样的苦难对于高尚的动机比卑下的动机来说更难以承受的话(为得到一只蛋,自凌晨一点到八点站着不动等待的人,为救人性命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一种卑下的品性也许在某些方面比高尚的品性更能经受困难、诱惑和不幸的考验。拿破仑的士兵便是一例。由此便产生了使用残忍手段保持或提高士气的方法。同士气衰退相比,不要忘了这一点。
  这是法则中的特例,它一般使力量倾向于卑劣一侧。重负就是这种特例的象征。

         *        *        *

  排队取得食物。同样的行动,若动机卑下倒比动机高尚更容易完成。卑下的动机比高尚的动机蕴涵着更多的能量。问题是:如何使卑下动机所含的能量转移到高尚动机方面?

         *        *        *

  不要忘记,在我头痛发作的某些时刻,我曾极想痛打另一个人的额头的同一地方,让他也受苦。
  类似的愿望在人身上是常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至少有好几次忍不住说出伤人之语。向重负屈服了。这是大逆不道。话语的功能就如此被滥用,话语是用来表达事物关系的。

         *        *        *

  恳求的态度:我必然应当转向我以外的它物,因为这关系到自身的解脱。
  试图以我自身之力求得这种解脱,就像一条拉了绊索而跪倒在地的牛。

         *        *        *

  于是,人通过强力行为释放自身的能量,而强力使能量有减无增,人只有高高在上才有可能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
  人具有外在的精神能量的源泉,一如有体能的源泉(食物,呼吸)。一般来说,人能得到它,因此,人有幻想-就像在体能上那样-认为自身拥有守恒的要素。只有困乏才能  使人感觉到需要。在困乏中,人不得不去寻求任何可供食用的东西。
  对此,只有一种良药:叶绿素才能以阳光为养料。
  不要作评判。一切错误都一样。只有一种错误:无法以阳光为养料。由于这种能力已失去,一切错误都可能。
  「我的养料是实现将我拋弃者的意愿。」
  除此能力之外别无其它善行。

         *        *        *

  在毫无重力的动作中下降。……重力使之下降,翅翼使之上升:第二品级天使具有怎样的翅膀能无重力而使之下降?

         *        *        *

  创世是重力的下降动作所为,是神恩的上升动作和第二品级天使神恩的下降动作所为。

         *        *        *

  神恩,这是下降动作的法则。

         *        *        *

  谦卑,对于精神重力就是上升,精神重力使我们跌到高处。

         *        *        *

  过于巨大的不幸使人得不到怜悯,而是厌恶、恐惧和蔑视。
  怜悯下降到某一种程度,而不是降至这种程度之下。仁慈又怎能下降到这种程度以下呢?
  坠落到如此低下境地的人怜惜他们自身吗?

注释:

本文转载自薇依 (S. Weil),《重负与神恩》,顾嘉琛、杜小真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页33-36。
▼ Lear,指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译注


1999-2001年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