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基辛格《大外交》的启示
王 焱
基辛格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国际人物。七十年代,他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名噪一时。他执掌美国国务院的大权,参与外交大政方针的制定,经常奔走于列国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与各国首脑政要揖让周旋,折冲樽俎,时常有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对于这位犹太人出身的杰出外交家,国际上至今还流传着不少他的逸闻轶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基辛格,于今也像中国古代那位功成身退的智者范蠡一样,将纵横捭阖的政治智慧转用于商业经营上,为个人积聚起大笔的财富身家;但与此同时,他还在不断地著书立说,一面盱衡天下大势,总结国际关系的理论与经验;一面检点美国外交政策的得失,不断有新的力作出版。最近问世的《大外交》一书就是其中之一。
通常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大都出于学院派的教授之手,这类著作以思辨的演绎方法来建构繁复的理论,往往给人以晦涩艰深之感。基辛格虽然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出身,却对这种抽象的理论推演不感兴趣。他的这部书既有别于闭处书斋中的教授坐而论道,也不同于一般政治家个人外交经验的总结。十九世纪英国的历史学家西利有言:“言政治而不求之于历史,必定游谈无根。”基辛格遵循的正是这一以史为鉴的路径。《大外交》一书网罗古今,议论纵横,从十七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中经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越南战争,直至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将几百年间纷纭变幻的国际风云尽收笔底,力图从浩繁的世界历史中引申出自身的外交哲学来。因此,它既是一部自十七世纪以迄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史,又是一部探讨国际政治的理论著作。基辛格以广博精深的历史知识,练达圆熟的外交经验,解说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治乱分合,行文之际,时时不忘做外交哲学上的理论提升,让读者在亲瞻那些风云人物言谈风采,辨析不同国家外交风格差异的同时,领略其后蕴含的深邃的外交智慧。
在基辛格看来,十七世纪法国以强悍首相著称的枢机主教黎塞留,最先打破了中世纪大一统的道德与宗教的束缚,首先开启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黎塞留虽然是一位虔信天主教教义的主教,但作为首相,却将民族国家的利益置于宗教之上。他处理外交的唯一标准便是看是否对法国有利。在他看来,世俗的世界是一个魔鬼撒旦的世界,因而一般的宗教道德信条在这里并不适用。为了法国的国家利益,他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斐迪南皇帝“为上帝而战”发动的宗教战争,非但不予支持,反而巧妙地利用对手的宗教热情加以愚弄,以实现法国的利益,甚至最终不惜与之宣战。而后者却依赖神圣的宗教信念来制定国际政策,结果身败名裂而为天下笑。贯穿在《大外交》中的一条主线,便是强调以现实的国家利益而非僵化的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注重力量均衡(balance du pouvoir)的现实主义正日益成为主导各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
列国纷争,此消彼长,世界历史的无情现实说明国际社会并不是《镜花缘》中的谦谦君子国。无论是抽象的宗教信条,某些独断的意识形态教条,还是个人的道德原则,都只能遮蔽现实的权力关系,导致霸权坐大的危险,因而并不适用于变动不居的国际关系。然而,基辛格并不是鼓吹“国家理性”至上的又一个黎塞留,更非“以三寸舌为王者师”的纵横家。在他的外交观念背后,有一套系统的政治哲学作为支撑。当年作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曾经指出,在幅员足够大的共和国中,不同政治派别图谋私利的政治行为,在自动的作用下反而可以形成政治秩序的和谐。将这种不轻信人性与政治制度可臻完美性的麦迪逊式的民主理论,扩大应用到国际政治领域中,正是基辛格的外交现实主义之所从来。自这一视角观察国际政治,各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谋取的虽然只是自身的利益,但正是出于这一自利行为所导致的力量均衡,反而形成了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基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维特曾经指出,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平衡是可能找到的近乎基本的政治法则:从历史上很容易观察到,它是大多数场合追求自我保护的方法。”基辛格本为德国出身的犹太人,童年时代就生活在纳粹暴政的阴影下,亲眼目睹了由于法西斯德国的崛起,给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整个人类带来的劫难,因而他对于国际力量的失衡深怀戒惧之心。他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正是国际力量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其意在于推动美国外交政策由早期的理想主义,转向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保持均衡。
有西方学者曾指出,历史上只有三个国家体系具备了现代外交的特征。它们是现代的或西方的国家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国家体系,以及战国时代中国的国家体系。中国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包孕了精深丰厚的战略智慧。今天,现代科技与经济正日益将整个地球连为一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国际关系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急剧上升。理解现代国际关系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的专门事务,而成为现代国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在这一意义上,读读基辛格的《大外交》,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作者授权中评网发表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版权所有:中评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