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苗华寿:东欧剧变12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苗华寿

  1989年中东欧国家剧变之后,经过这十多年转轨的混乱、恢复和调整,各国情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然发展很不平衡,但无论是国家性质、政治体制、还是对外政策都与剧变前大不相同。现多数国家已进入相对稳定期,即政局和社会相对稳定,多党议会体制已基本成型,党派间的斗争虽仍相当激烈,但基本上能按共同的游戏规则进行。多数国家经济滑坡已到谷底,形势趋向好转,少数国家甚至已超过或接近剧变前的水平。总体上讲,中东欧各国现在仍处于过渡和转轨时期,要完全成为西方所要求的“民主体制”式的国家和市场经济社会,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仍要走相当一段路程。

政治转轨

 

匈牙利、捷克和波兰自1999年加入北约以来,第一次参加在成员国举行的北约外长理事会。

  中东欧各国政局的变化普遍是由街头政治开始,然后逐步转向政党政治,以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从剧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中东欧绝大部分国家的右翼党派都是从鼓动人们走上街头开始,最终达到冲垮原有政权机构的目的。这在保、罗、阿和南的演变过程中可清晰地看出。因为,这些国家在剧变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原共产党(虽已改了党的名称)在执政,右翼党派在西方的支持下,利用人们对原政权的不满,从各个方面予以攻击,甚至不惜使用暴力,直至达到上台的目的。他们在执政一段时间后,由于其执行的政策并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而不得不下台,并把政权交给新的左派。如波兰、阿尔巴尼亚等。

  中东欧各国形成左右两派轮流执政的局面。剧变初期,各种党派应运而起,有的国家高达几百个党派,但绝大部分都只有十几或几十个人,门类各异。甚至直到1996年,在波兰正式注册的政党还有333个,其中不少被人们称为“沙发党”,即一张长沙发就能坐下全体党员。但经过近十年的分化、瓦解和联合重组,多数已被自然淘汰或自行退出政治舞台。真正能起作用的政党,在每个国家,一般也就十来个。它们通过多年的反复联合、分化或重组,影响明显提高,力量迅速增强,开始在政坛上站稳了脚跟。

  就目前形势而言,剧变之初那种右翼势力锐不可挡,而多数国家左翼力量组织分裂、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近几年来,中东欧多数国家已打破了左右两派誓不两立的局面,而在党派斗争中,意识形态色彩明显减弱,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倾向加强,逐步形成新的左中右政党格局。在政府组建中,更注重利益的一致性,基本上形成了左右两派轮流坐庄的机制,有的甚至捐弃前嫌组成了左右两派(如匈牙利)、甚至左中右三派(如斯洛伐克)的联合政府。

  在这一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各国右翼政党已逐渐成熟;左翼政党重整旗鼓,力量不断壮大;左翼力量与原来的共产党的性质已有原则不同;左右两派政权的巩固与否主要视其政绩而定。

  中东欧国家的政权体制已基本定型。在这十多年间,各国普遍修改或重新制定了宪法,还制定了政党法和选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党间的政治斗争已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政权更迭能依法平稳进行。同时,多数国家在宪法里都明确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制,如罗、保、阿、南等,或建立总理制为中心的中央领导体制,如捷克和匈牙利。多数国家的总统由全民投票选举,如波、罗、保、阿等,有的仍由议会选举,如匈、捷、南等。政府一般由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由其联合其它政党共同组成。

  如无特殊事变,中东欧多数国家现有的政党政治将会继续循着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从而最终建成类似西方国家的多党议会民主制。

  经济转轨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波兰总理布泽克就欧洲政策和欧盟东扩等问题举行会晤。

  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经济经过连续几年的深刻危机,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体系。现除个别经历过战乱国家外,从1994年开始,已基本摆脱了剧变初期出现的经济大滑坡,开始走上恢复性的回升,虽然不时有个别国家出现反复(如南、保等),但从当前发展的总趋势看,仍是好的。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起动时的环境、指导思想和方式都极其相似。这主要表现为:均在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开始;多数国家都采用过激进的“休克疗法”。他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

  二是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发展不平衡。中欧国家经济转轨相对较为顺利,东南欧国家经济转轨进展缓慢,中东欧国家南北两地区的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

  三是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仍属一种低起点、不稳定的增长。大中企业转轨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因此,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经济转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是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过程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论经济转轨情况较好的中欧几个国家,还是仍在危机中徘徊的东南欧国家,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都遇到种种困难,如大中企业私有化问题,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以及外债和社会保障负担沉重的问题等。特别是随着某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相继接近或达到转轨前的水平时,恢复性增长的潜力将消耗殆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就更加困难。同时,他们原都把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西欧经济的复苏上,但近几年西欧经济一直疲软,特别是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鉴于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及周边环境并不看好,加之东南欧国家的政治形势短期内还难于完全稳定下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难有大的飞跃。至今,转轨较为顺利的中欧国家很可能处于一种缓慢增长的发展状态,而转轨较为滞后的东南欧国家,只要国内形势能尽快稳定下来,并能制定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计划,仍有可能逐步进入一种缓慢恢复和增长的发展阶段。

  对外政策

 

波兰民主左派联盟主席米莱尔在2001年的议会选举中获胜。

  中东欧国家剧变后,首先从政治经济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其真实目标是要加入北约和欧盟,并把“回归欧洲”作为他们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

  “回归欧洲”的原因和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需要。从宗教文化角度看,欧洲主要分为西方天主教拉丁文明和东正教拜占廷文明两部分,而伊斯兰教则在东南欧传播。捷克、波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民族早在8-10世纪就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并使用拉丁文字,因而人们普遍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是“西方方明”的一部分。因此,他们认为有更充分的理由“回归欧洲”。二是政治和经济上现实利益的需要。政治上,首先是安全上的考虑,防止俄罗斯复兴后再次控制中东欧国家,波兰等与德国有领土纠葛的国家指望加入北约后能借助美国、西欧的整体力量,抑制德国的领土要求。经济上,“回归欧洲”的目的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欧实现一体化。

  具体措施是:政治上实行西方社会体制,为全面西靠奠定基础;军事上要求加入北约,寻求安全保障;把加入欧盟作为“回归欧洲”的重要标志。

  剧变后,中东欧国家与原苏联及后来的独联体各国关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转换过程:低谷阶段;趋向稳定;改善和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剧变初期,多数中东欧国家同苏联拉开距离,全面倒向西方。随着改革和转轨的进一步深入,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都发现加强彼此关系的重要性。从1992年底开始,双方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开始恢复。同时,中东欧多数国家也开始认识到,俄罗斯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仍然同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密切相关,仍然是欧洲和世界重要军事、政治大国。为了东欧国家的利益,不得不开始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随后几年,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高层往来明显增加。目前,中东欧国家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最困难时期已基本过去,但还不能说已得到全面恢复。

(转自:《北京晨报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2-22/world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