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互联网与参与民主制的复兴
sophist
转自世纪沙龙
参与民主制,又称直接民主制,发源于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国家,其主要特征为:全体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辩论和政治决策,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政治家非职业化,公民轮换担任政府职务。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这一政治制度达到了它的极盛期,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伯里克利曾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雅典人的这一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传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极其深远。在近代,卢梭是主张参与民主制的最有力的思想家。他坚决主张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定公共事务,理由是政治权力来源于全体公民的“公意”,只能由人民直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指导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从大革命后建立的最高权力机构被命名为
“国民公会”, 就可以清楚看出他们复兴参与民主制的意图。19世纪兴起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受了参与民主制思想很深的影响,并在“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等政治运动中被付诸于实践。
问题是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公民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才几万人,具备全体公民聚在一起进行政治讨论和决策的可行性。如欲在公民众多、疆域广大的国家实行,确实有很大的困难。意图在使全体公民参政、复兴参与民主制的法国大革命最终演变为少数人的独裁统治,这一畸变激发了现代另一种(alternative)民主制思想和实践的兴起:代议民主制或称间接民主制。其主要特征为:公民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定期选举自己的代表(议员)和最高行政首脑(总统),选举结束以后就由这些代表行使立法权,行政首脑行使行政权,公民不再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代议民主制,通过两百多年的政治实践,至少在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和相对的自由。要在公民众多、疆域广大的国家实行民主制,只能选择代议制民主似乎已是定论,于是90年代初美国人公开傲慢地宣称“历史已经终结”。
但是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有一个“阿基里斯之踵”:随着公民对政治参与的减弱,公民容易患上政治冷漠症,美国大选投票率的下降(只有50%多一点的选民去投票)就是明证。于是政治决策有被少数利益集团和权势集团(establishment)操纵而致使民主畸变的危险。公民也因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意识的弱化而容易一味追求享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至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历史真的终结了吗?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并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如果说铁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则揭开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序幕。信息社会是一个高度发扬人的创造力和追求人性全面发展的社会,参与民主制迎来了真正复兴的历史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和信息能以最经济、最迅速的方式传播,每个公民都具有了古人说的“不出户而知天下”,自由获取信息的条件。要实行参与民主,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公民的知情权,公民只有具有了对社会和政治事务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谈得上理性的讨论及决策。互联网为公民知情权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互联网的本质是反等级制、反威权的,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思想——网络没有层次之分,网络中任何一台计算机与另外一台计算机都是平等的。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培养公民的参与民主意识,而公民参与民主意识的培养又能反过来能大大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越多人使用,越多人参与(做网页、发布信息等),其发展才越快。
互联网的一个“互”字点明了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交互性,以往在大国实行参与民主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因技术因素的制约,公民无法随时方便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辩论和政治决策,从而使直接民主沦为一句空话,而互联网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现在遍布网络的论坛、BBS等提供了公民自由方便参与公共事务辩论的平台,如同在虚拟空间里建造了无数个雅典人用于辩论和投票的“广场”。对公共事务的自由辩论,大大有助于公民公共意识和道德、政治共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政治决策时最常见的形式——投票表决提供了最方便、最经济、也最迅捷的渠道,突破以往地域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既方便了尽可能多的公民投票,又可以避免传统投票方式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在欧美,就已经有学者在研究其具体操作程序,他们称之为“电子民主”。
任何一次大的社会转型都是全方位的,其间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都会有根本性的变革。如果说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人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这一相对完善的民主模式,那么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到信息社会,通过以上的分析,新形式的参与民主制的复兴是很有希望的。当然因为我们还处在信息社会的初期,只能看出这一政治演变过程的大趋势,还不能下断言。
作者个人主页:http://lovemuse.at.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