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黄宝华
论民主
民主几乎是现代社会最时髦的语言。汹涌的世界民主化浪潮,就象江河之水,滔滔不绝,一波接一波。民主在给西方社会带来高度繁荣和文明的同时,也给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有些甚至因此而陷入困境。那么,如何来看待民主呢?
民主很难有个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说法就是全体成年公民能够自由、定期的选举出本国最高层领导人的制度。顾名思义,民主具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
1、能够实现权力制衡,这是民主制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公民通过定期对国家最高层领导人的选举,从而对选举者构成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公民不满意的就会通过选举制度把其领导人赶下台。
2、民主实现了广泛的政治参与权。无论直接民主还是代议制民主,公民都有了通过选票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这对于避免由于个人武断引发的失误,对于独断专行是一种监督和必要的约束。但是民主表决的结果就是一定是最恰当的吗?从发现并认识真理的规律来看,都要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当伽利略发现物体运动规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当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的时候,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几乎都反对他。但最终证明他们都是正确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坚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为了让民众认识真理,事实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当民众真正理解应该干什么的时候,通常可以利用这种认识的时机已经过去。"尽管这是俾斯麦为专制制度辩护,但这种现象的的确存在。现代社会施行的是决策和咨询相分离的机制。由智囊团提出方案,最后由决策者作出决定。事实上,无论美国的还是日本的大公司,其董事会并不是简单的投票表决,而是由董事会提出方案,最后由首席执行官或社长作出决定。广泛的民主化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
3、民主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民主的低效。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民主是一种费钱、费时的行为方式,根本不符合效率的原则。民主的低效首先是民主过程的低效。民主的过程需要一套复杂的程序来维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美国一次总统选举需要历经多半年的时间和数以亿计的资金。其次,就是决策的低效,前面我们已经作了论述,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决议,往往通过民主投票是不能通过的。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丧失了最佳的机遇,丧失机遇是最大的浪费和低效。
4、民主的不平等性。民主要求选举,而选举需要大量资金,就必须征得社会利益集团的支持。否则的话,被选举人就不可能当选。所以,选举由于受经济支持及其政治要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主最终会被社会强势利益集团所控制。在自以为民主典范的美国更显得尤为突出。英国《金融时报》引用一位专家的话说:美国联邦选举制度已经沦为集团贿赂制度,筹集资金不是为了支持民主。现代经费是通过公司和私人利益集团筹集的,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影响。
民主是一种科学、有效地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也是一种制度平台。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包括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任何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都必须要遵守的制度平台。
一、 民主化并不等同于廉洁化。对于民主自身而言,并没有反腐败的功能。民主社会的反腐败是通过在其基础上产生的法治政体来实现的。民主社会初期,由于民主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维护民主的社会中坚力量或者民主派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途径还不完善和健全,使得对执政者的监督和制约都十分微弱;并且民主社会初期的反腐败机能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复杂的程度使腐败分子往往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也使反腐败的成本十分高昂。所以,民主社会初期腐败呈滋生蔓延态势。只是在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法治政体之后,反腐败才会逐渐得到控制。
西方发达的民主国家一方面把可能导致腐败的行政空间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又通过建立法治政体,来实现对腐败的有效控制。
二、民主对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是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一个健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对其管理还是监督,无论通过行政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手段,归根结低,都要依法进行。所以说"法治是维护一个健康、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条件"。反过来说,一个健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法治政体成功的标志。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民主派力量才能不断得到加强,法治政体才能不断得到维护和发展;法治政体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无论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法治政体,都必须是以民主提供的权力制衡为前提的,否则的话,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以说,建立一个健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体就是民主国家的两大基本任务,而以两者为主要目标建立的"小政府、大社会"就是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反之,民主国家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体,民主就无任何优势可言,民主制度也是脆弱的。
不同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会出现迥然不同的遭遇,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
在这里,我们提出个新名词,社会市场机制要求。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社会所渴求市场机制的程度。只有民主,才能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一个国家民主化的进程,就取决于民主派的力量,主要是渴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民主派的力量,因为只有他们才有产生社会推动力的可能。一个国家的社会市场机制要求越强烈,就说明这个国家能够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民主力量越强大,民主化就容易的多。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缺乏社会市场机制要求或者不需要社会市场机制要求时,那就说明这个国家能够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民主力量还十分薄弱,民主化就困难的多,甚直出现曲折。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来维护其自身利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新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是引发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而德国、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资产阶级发展市场机制的要求,于是他们借助王权实现了祖国统一,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了市场。所以渴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的要求,是推动民主运动乃至革命的最直接动力。而亚非拉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大部分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本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其建立民主制度并不是因为国内存在推进社会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而是急于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改革图强。革命远比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要容易的多。只要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革命的爆发就不可避免。首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封建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处于土崩瓦解之中;加上外国资本和商品的侵入,人民生活日益窘迫,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次,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促使国内民族势力的觉醒和强大。再次,由于帝国主义的影响和支持,民主制度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首先是知识分子包括一部分上层人物产生巨大影响力。在他们的领导下,就产生了民族的民主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十分虚弱,民主反倒成为各种封建主或财阀分享政治权力的工具,他们需要的不是市场经济体制,而且通过分享政治权力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在这样的社会里,民主制往往就会被扭曲、变形,经济发展缓慢,也就更无法建立一个法治政体了。
而在中东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里,经济上虽然很富裕,但由于缺乏社会市场机制要求,也就是缺乏要求推进民主的社会力量,其民主化进程也就快不起来。
所谓缺乏社会市场机制要求其实就是社会缺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的辛亥革命就属于这一类。
在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有效解决之前,民主只能是一种奢侈品。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人民就会对民主逐渐失去信心。这也是一些新兴民主国家转向权威政体的主要原因。
我不同意那些认为权威政体是倒退的说法。正是因为权威政体加快了市场体制和法治的建设,为造就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虚弱的前现代民主国家与之相比效率要低的多,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威政体能够创造一个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前现代民主国家往往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斗争之中,无暇顾及经济发展。
(2)在权威政体里,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迅速、及时、有效的利用而使经济实现飞速发展;而前现代民主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其依靠市场机制分配社会资源要缓慢的多。
(3)威权政体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组建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民主国家短时间内无法办到的,民主的原则限制了这种集权的行为发生。有时权威政体国家5至6年办成的事情,需要民主国家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
民主的特点决定了民主国家从来不会产生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这反过来也会制约其国内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而权威政体在经济发展初期的高速度却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与民主生死相关的中产阶级队伍,大大壮大了其国内要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力量。
但权威政体也有先天不足,其权力不受约束的制命弱点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副作用。如结构失调、腐败滋生、裙带现象、社会资源利用的低效和大量浪费、市场缺乏公正性等。经济愈发展,副作用就愈明显,最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权威政体其高速发展的经济虽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要求民主的社会中坚力量,虽然对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体的形成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但却无力支撑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体。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依靠民主。最终民主就成为一种紧迫和必然的选择。
权威政体不完全等同于专制政体,所以由权威政体转变成民主政体要容易的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权威政体不反对民主,只是认为时机不成熟,有的 甚至还保留了形式上的民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矛盾的不断加深,要求民主的力量会愈来愈强大,并且会演变成各种政治派别。在政府无能为力解决各种经济困难的同时,向民主的转化几乎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管权威政体会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其后遗症也并非短时间就能解决,甚至还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但我认为权威政体仍不失为向成熟民主国家过渡的最佳方案。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晚了一百多年,但由于采用了权威政体,才能迅速赶上并超过它们。日本的平均发展速度每年至少在7%以上,而同期的西方国家才在1%左右。东亚国家就因为采用了权威政体,才会出现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并且在逐步向发达民主国家靠拢。象新加坡和韩国已经是接近发达国家或准发达国家水平。印尼和菲律宾也已逐步摆脱权威政体的阴影,进入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
那么,如何认识东亚权威政体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1)经济结构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几乎没有任何土地资源,也就不存在地主和农民的阶级关系。其国内主要是工商业者和工人。他们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在新加坡发展资本主义就容易的多。其实在新加坡独立之前,其商会和行业协会已具有相当的实力,这些都是民主制度及其法治政体的监督者和维护者。西方有些人并不认为新加坡是民主国家而是半民主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把新加坡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相比得出的结论。新加坡已经是民主国家,至于民主化程度的不同是与国情紧密联系的。
而在印尼和菲律宾,其国内最主要的阶级关系还是地主和农民,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根本不感兴趣。
其次是从地主官僚转化而来的与帝国主义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发家是依靠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他们渴望的是通过掌握更大的政治权力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而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十分薄弱或受到压制,无法产生社会影响力。
知识分子尽管是民主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却无法播下民主的种子。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更有限。
(2)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品质
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品质也会对权威政体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为李光耀先生公正无私的个人品质,才使其政府主导型经济更多体现国家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反对腐败。不但大大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法治政体的建立也变得更加容易。而菲律宾马克斯建立的权威政体成效却不显著。由于个人贪得无厌的性格,使他上台后大肆捞取好处,从而大大损害了国家利益。导致腐败横行、政治黑暗,民主制度发生扭曲和变形。不但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也阻碍了法治政体的建立。相应的民主化的进程也就缓慢的多。当然,菲律宾即使出现一个李光耀也不会被当选。因为掌握实权的大地主和官僚资本主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允许出现一个象李光耀那样的领导人。
(3)政治文化传统
亚洲的政治文化传统是与东方的专制制度相适应的,缺乏民主、平等的思想。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裙带式社会形态也是阻碍权威政体向民主制度过渡的一个重要原因。
(4)恰当的经济政策
能否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5)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似乎比自然资源还重要。比如说中国的上海,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上海一定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即使人为因素使上海落后了,但是一旦给予它机会,它仍是中国的龙头老大。中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资源不占优势,但地理位置决定,东部一定比西部发达。北欧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比西欧晚多久,但西欧就是比北欧发达。
可以看出,权威政体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发展经济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们不妨再谈论一下专制制度,现代专制制度不同于历史上的专制制度,所以我们称之谓后专制制度。这种区别就表现在后专制制度也有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体的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后专制制度和权威政体有很多相似性,但政治体制上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就表现在:
后专制制度回避民主,其表现形式与民主制度甚至权威政体有很大不同,其更多的体现集权的特点。
后专制制度的政治派别受压抑、缺乏独立性,政府抵制形成新的政治派别并强化对各种团体和组织的控制。
由此看出,由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化要比权威性政体困难的多,甚至有可能发生暴力革命,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2001年09月12日
--------------------------------------------------------------------------------
Copyright©2000 csdn6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