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佛教信仰
转自 中国学术城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古代印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佛教信仰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加族的圣人)建立的教义,以经、律、论三藏为指导思想,故佛教又称“三藏圣教”。以后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只有信佛,才能超脱;大乘则进一步要求信佛者必须“自利利他”,“转法轮,度众生”。
佛教要求信奉者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即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禅宗要求皈依自性三宝。皈依佛者,自心觉,则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皈依法者,自心正,念念无邪见,无人我贪爱执著,则能离欲;皈依僧者,自心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玄奘颂扬“三藏圣教”是“照迷之宝镜,出爱海之舟航,入净慧之良因,趣菩提之妙轨”。
中国佛教的另一主要宗派、净土宗则把念佛推向顶点。信仰者念颂“南无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即能往西方净土,衣食自然,财宝具足。
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净名经》
佛于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净名经》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不败亡。
《净名经》
入雉卜林,不嗅余香;入此室者,但闻诸佛功德之香。
《净名经》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法华经》
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
《大品般若经》
佛转法轮,微滞先堕,淹诸欲生,开涅磐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次降十二因缘雨,洒无明地,掩邪见光,后澍无上大乘,普令一切发菩提心。
《无量义经》
娑伽罗龙,车轴雨海,余地不堪,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二乘如聋如痖。
《华严经》
诸有志者,以譬得解,世间之中,惟有诸佛能令诸生出三界苦,得生净土,见佛闻法。
《妙法莲华经》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菩萨戒经》
高声含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
《业报差别经》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华严经》
须菩提向佛: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言: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联系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一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萨履践之门;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从初念处,一念圆修,迄今十八不共,练磨三业,究竟清净。
《大品般若经》
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本缘经》
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
《僧祗律》
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名究竟法界,不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晋贤菩萨。
《华严经》
佛告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
《楞伽经》
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
《大方广总持经》
佛言: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无所染著。何以故,诸佛法尔。
《涅磐经》
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加,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佛,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自真常,不自恭,却崇土木,实为颠倒。真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惧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首楞严经》
优填王来至佛听,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后众生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天上人中,受诸快乐,身体常作,紫磨金色。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乃至若作帝王,王中特尊。或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乃至若生天上,作六欲天主。若生梵天,作大楚王。后皆得生无量寿国,作大菩萨,毕当成佛,主泥洹道。若当有人,作佛形像,获福如是。
《作佛形像经》
佛告阿难,如帝释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种种宝庄,各八万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胜定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如来般涅磐后,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佛形象如麦子大,此功德如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祗数分所不及一。何以故?如来无量功德故。
《无上依经》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不诌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具足功德众生来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大乘众生来其国。布施是净土,一切能舍众生来生;持戒是净土,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忍辱是净土,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智慧是净土,正定众生来生。四无量心是净土,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四摄法是净土,解脱所摄众生来生,方便是净土,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三十七品是净土,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回向心是净土菩萨成佛,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净土,菩萨成佛,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识彼缺是净土,菩萨成佛,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命不中天,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尝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如佛;所未闻经闻不疑;不与声闻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中调伏其心,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净名经》
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作佛。惟一大乘,无二三,一切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想。习如是观,五欲是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法华三昧经》
佛之言觉也,况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有大,能圆能言,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
牟子:《理惑论》
道有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无为之所不贵,焉得同哉!
牟子:《理惑论》
三自归者,归佛,归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现在、当来三世十方佛,三世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愿令悉得度脱。
郗超:《奉法要》
众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夫形修则影长,形短则影促,岂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广狭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者也。
僧肇:《维摩经注》
净土必由众生,譬立宫必因地。无地无众生,宫土无以成。二乘澄神虚无,不因众生,故无净土也。
僧肇:《维摩经注》
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生。上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土净垮曲,乃出于心直,故曰心直是菩萨净土也。随因说果,犹指金为食。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
僧肇:《维摩经注》
种相者,自然之性也。佛性必生於诸佛。向云,我即佛藏;今云,佛性即我。互其辞耳。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一切诸佛,莫不由佛而生,是以前佛,是后佛之种类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智解十二因缘,是因佛性也。今分为二,以理由解得,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解既得理,解为理因,是谓因之因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夫佛身也,丈六体也也。丈六体者,从法身出也。以从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身者,此义之体。法身真实,丈六应假,将何以明之哉?
竺道生:《注维摩诘经》
若以见佛为见者,此理本无。佛又不见也,不见有佛乃为见佛耳。见佛者见此人为佛,从不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故推不见三世有佛也。
竺道生:《注维摩诘经》
以佛所说,为证真实之理,本不变也。唯从说者,得悟乃知之耳。所说之理,既不可变,明知其悟亦湛然常存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如来者,万法虽异 ,一如是同,圣体之来,来化群生,故曰如来。
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良由众生,本有佛之见分,但为垢障不现耳。佛为开除,则得成之。
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
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
净土行者,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类矣。
竺道生:《注维摩诘经》
夫国土者,是众生封疆之域。其中无秽,谓之为净。无秽为无,封疆为有。有生于惑,无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尽。始解是菩萨本化自应,终就使既成就为统国。
竺道生:《注维摩诘经》
成佛得大涅磐,是佛性也。今亦分为二,成佛从理,而至是果也;既成得大涅磐,义在于后,是谓果之果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体法为佛,法即佛矣。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
竺道生:《大般涅磐经集解》
佛经之宗,根明极教,而三世无得俗证,觉道非可事显。然精深所会,定慧有征于内;缘感所应,因果无亡妄于外。夫释迦发穷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之所通也。故其练精研照,非养正之功,微善阶极异殆庶。自崖道济在忘形,而所贵非全生,生生不贵,存存何功?忘功而功著,寂减而道常。出乎无始,人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明僧绍:《正二教论》
夫佛开三世,故圆应无穷。老止生形,则教极浇淳。所以在形之教,不议珠生;圆应之化,爰尽物类。
明僧绍:《正二教论》
既教有方圆,岂睹其同?夫由佛者固可以权老,学老者安取同佛?苟挟竞慕高,撰会杂妄,欲因其同,树邪去正,是乃学非其学,自漏道 ,祗多不量,见耻守器矣。
明僧绍:《正二教论》
寂感遂通,在物必畅。佛以一音,随类受悟。在夷之化,岂不三乘;教华之道,何拘五教?冲用因感,既夷、华未殊,而俗之所异,孰乘圣则?虽其人不同,然其教自均也。
明僧绍:《正二教论》
夫塔寺之兴,阐扬灵教,功立一时,而道被千载。昔禹会诸侯,玉帛万国,至于战伐,存者七君。更始政阜,民户殷盛;赤眉兵乱,千里无烟,国灭人绝,宁此之由?宗索之时,石谷十万,景、武之世,积粟红腐,非秦末多沙门,而汉初无佛法也。验古准今,何损于政?
刘勰:《灭惑论》
神化变通,教体匪一;灵应感会,隐现无际。若缘在妙化,则菩萨弘其道;化在粗缘,则圣帝演其德。夫圣帝、菩萨,随感现应,殊教合契,未始非佛。
刘勰:《灭惑论》
声闻之与菩萨,俱越妄想之乡,菩萨则惠兼九道,声闻则独善一身。其犹露润之方巨壑微尘之比须弥,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道安:《二教论》
然则经无巨细,出自佛口,神心所制,言为四宝。慧日既没,三界丧目,经藏虽存,渊玄难测,自非至精,孰达其微?于是诸开十应真,各为训解,释其幽赜,辨其差贯,则料然易见矣。穷神知化,何复加乎?
道安:《十二门经序》
佛生西域,形仪罔觌;教流东土,得听余音。然神踪旷远,理乖称谓;因果寂辽,信绝名言。今已浅怀,得闻高论:销疑散滞,涣若春冰。始知释典茫茫,该罗二谛;儒宗硌硌,总括九流,信 常谈,无得而称者矣!
道安《二教论》
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无量众生时,先入禅定,以十力道种智,观察众生根性差别,知其对治,得道因缘,以法眼观察竟,以一切种智,说法度众生。一切种智者,名为佛眼,亦名现一切色身三昧,亦名普现色身三昧。上作一切佛身、诸菩萨身、辟支佛身、阿罗汉身、诸天王身、转轮圣帝诸小王身、下作三涂六趣众生之身。如果一切佛身,一切众生身,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密功德所成。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三乘般若同一观,随证浅深差别异如大海水无增灭,随取者器大小异。声闻缘觉及菩萨,如来智慧亦如是。十二因缘四种智,下智声闻、中缘觉、巧慧上智名菩萨,如来顿觉上上智,以无名法化众生,方便假名差别异,三乘智慧不能知,唯佛世尊独知耳。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佛今欲说摩诃般若大智慧法,先入禅定,现大神通,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十大众生,报禅定恩故,然后说法,为破外道执。外道六师,常作是言,我是等智慧,于一切常用常说,不须入禅定。佛为降伏如是邪见诸外道辈,先入禅定,然后说法。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大慈大悲,观如意神通一切色身,以神通力入五欲中,遍行六趣,随欲度众生,尔时禅定,转名神通波罗密。亦普见十方一切佛事,常在禅定寂然无念。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深大慈悲怜悯众生,上作十方一切佛身、缘觉、声闻一切色形;下作六趣众生之身。如是一切佛身,一切众生身,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密,转名一切种智,亦名佛眼。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菩萨摩诃萨,持戒清净,深妙禅定,断习气故,远离三世诸爱见故,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菩萨摩诃萨,色如受相行识如,观一切法,始从初学终至成佛断烦恼,及神通尽知十方世界名号,亦知三世诸佛名号,及知诸佛弟子名号,亦知一切众生名号,及知众生烦恼名号,解脱名号,一念一时知,入知宿命因缘之事,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菩萨摩诃萨,欲教化众生,令生清净欢喜信心故,与一切圣人,建立一圣官阶位次第,众生之得大欢喜,决定无疑,尔时誓愿勤修禅定,得六神通,作转轮圣王,入五道中,飞行十方,广行布施,须衣与衣,须食与食,金银七宝,象马车乘,楼橹宫殿,房舍屋宅,五欲众具,箫 箜篌,琴琴鼓吹,随众生欲尽给与之,后为说法令其得道。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然此———众生性中,从本已来,复具无量无边之性,所谓六道四生,苦乐好丑,寿命形量、愚痴智慧等,一切世间染法,及三乘因果等,一切出世净法,如是等无量差别法性,一一众生性中,悉具不少也。以是义故,如来三藏,从来已来,俱时俱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藏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法身,亦名性净涅磐也。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
种子用别故,一时之中,受报不同,所谓有成佛者,有成二乘果者,有入三涂才,有生天人中者,复于一一趣中,无量差别不同。以此论之,如来藏心之内,俱时得具染净二事。如一时中,一切时中,亦复如是也。然此一一凡圣,虽于一时之中受报各别,但因缘之法无定,故一一凡圣。无始以来,具经诸趣,无数回返,后遇善友,教修出离,学三乘行,及得道果。经此论之,一一众生,始终乃具染净二事。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
若言如来藏体具染性,能生生死者,此明法性能生诸法之义。若言众生身中有佛性者,此明体为相隐之语。如说一切说法,依空而起,悉在空内。复言一切色中,悉有虚空,空喻真性,色喻众生,类此可知。以是义故,如来藏性能生死,众生身中悉有佛性,义不相妨。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
如来三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如一众生世间法性,一切众生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是如来藏全体也。是故举一众生一毛孔性,即摄一切众生所有世间法性,及摄一切诸佛怕有出世间法性。如举一毛孔性,即摄一切法性,举其余一切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即摄一切法性。如举世间一一法性,即摄一切法性。又复如举一毛孔事。即摄一切世出世事,如举一毛孔事。举其余世间出世间中一切所有,随一一事亦得如是,即摄一切世出世事。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
所谓一切众生,悉于一佛身中起业招报。一切诸佛,复在一众生毛孔中修行成道。此即凡圣多少以相摄。若十方世界,内纤尘而不迮,三世时劫,入促念而能容。此即长短大小相收。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
佛说一法一切法,大菩提心也,于经是乐欲,于论是世界。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则四三昧,一经是便宜,于论是为人。众生有平等大慧为因,感佛说一究竟一切究竟,得失旨归寂灭,于经论俱是第一义也。
智 :《摩诃止观》
修释氏之训者,务之而已。曰:戒、定、慧。斯道也,始于发心,成于妙觉,经纬于三乘,导达于万行,而能事备矣。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法,机感不同,所闻益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大小之义,播于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
梁肃:《天台法门议》
三藏圣教,盖是照迷真之宝镜,出爱海之舟航,入净慧之良因,趣菩提之妙轨。
玄奘:《谢得一切经表》
敕述圣记,庶使万方昧俗,睹天藻而悟至真;九寓生灵,观宝乘而知帝力。玄门益峻,缁徒增跃。尘劫有涯,妙善无尽。
玄奘:《谢得一切经表》
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楫;群生滞惑,导之者实假圣言。是以如来运一子之大悲生兹秽土,镜三明之慧日郎此幽昏。慈云荫有顶之天,法雨润三千之界,利安已讫,舍应归真。
玄奘:《启谢高昌王表》
刳舟弦木威天下而济群生;螯足芦灰,堙方舆而补圆盖。耀武经于七德,阐文教于十伦。泽遍泉源,化 萧苇。
玄奘:《进大唐西域记表》
诲义辅德,纪情括性。犹缠埃累之间,未出实区之表,岂若龙宫秘旨,鹫岭微词,导群迷于沙界,庇交丧于尘劫。然则至极无象,演其源者法王,至理无言,诠其道者圣帝。
玄奘:《进经论表》
窃以识真者寡,每苦徂东之路;迷方者众,共假司南之车。况夫大道远,抄门虚寂,非乘睿智孰能诠序者哉?
玄奘:《谢述圣记启》
伏惟皇帝陛下金轮在运,玉历乘时,化溢四洲仁覃九有,道仓将圣,功茂乃神。纵多能于生知,资率由于天至。始悲奁镜,即创招提,俄树胜幢,更敷文律。若乃天华颖发睿藻波腾,吞笔海而孕龙宫,掩词要而包鹤树,内该八藏,外核六经,奥而能典宏而且密。
玄奘:《谢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表》
夫佛者,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归住者灭罪恒沙,称念者福生无量。凡欲念佛,要起信心,若当无信,空无所获。是故经言如是者信相也。夫信为入道之初宗,智为究竟之玄术。初称如是信也;后曰奉行智也。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信者,信经中说,信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罪,信念佛定得佛获,信念佛临命终时佛自来迎,信念佛不问众生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生将净土定得三十二相,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住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定得快乐庄严,信念佛生净土定得不死地,信念佛净土与菩萨一同为伴侣,信生净土更不离佛,信生净土花台花生,信弥陀佛现在说法,信生净土不随三途地狱。所以教念佛一声,准观经说念佛,定灭八十亿却生死重罪,还得八十亿却微妙功德,所以劝信。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教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佛得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得天耳通故;身唯敬佛,佛则见之,得天眼通故。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信心犹如深栽果木,树根深固,风吹不动,后结实济人饿渴。念佛之人亦复如是,皆由深信得生西方,成等正觉,广济厄难。若当无信,空无所获。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是父母力,非是子能。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瘥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若自能念佛,布施他人,教他念佛,此即当念佛布施。由念佛故灭除诸罪,即是精进。深信不疑,至诚念佛,不生退转,即是禅定。由久念佛名号,一切经教披文即释,此即智慧。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由念佛故,往生净土,衣食自然,财宝具足,即摄布施。由念佛故,往生净土,得男子身,具六神通,即摄持戒。由念佛故,往生净土,得端正可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摄忍辱。由念佛故,往生净土,水鸟树林,佛及菩萨总皆说法,闻是音已,皆自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精进。由念佛三昧更无异缘,专注一境,即是禅定。生彼国已,自然解了一切佛法,即是智慧。故念佛一法摄六度果报,过于财施百千万倍。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佛有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如世间父母于子有种种苦,终不为劳,佛是大慈,不问男女,普能救护世间之苦,地狱众苦。若受苦众生一念回光,诸佛悉皆摄受。若不救度,即与经教相违。人中诸苦,发心悔过,持诸戒行,作诸功德,诸苦顿除。信始成就,生死退失,委如地狱,不在人中。人中诸苦,苦即不灭,千无一信,纵有信者,不过旬日,寻即退还。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动,感而皆遇。化身示隐显之迹,法体绝兴亡之数,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何得论生灭于赴惑,计修促于来去乎!
李师政:《内德论》
念佛之人,声声不绝,无病不瘥,无罪不灭,定不惊怕、亦不退转。日日之中,心眼自开,转加作意,并与经教相应。行住作止,心中不散,亦不失威仪,纵闻诸经论,并无心行相应,转加欢喜,递相接引。有信之人,如母救子,不辞劳倦;无信之人,宁当禁口而死,不得出言令他起谤。
道镜、善道:《同集念佛镜》
若夫十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七经所不逮;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警;去惑即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华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沈思而察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网之疑盖。
李师政:《内德论》
三世因果,佛不诳欺;十力劝戒,闻当不疑。劝之者应修,戒之者宜远,抑凡情之所耽。行圣智之所顺,何得违经论之所明,以胸臆而为断,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象皆一。防断常之生尤,兼空有以除疾,彼菩提之妙理,实其深而微密。厌尘劳而求解慧,当谨慎而无放佚,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
李师政:《内德论》
且佛名大觉,照极机初,审性欲之多方,练病药之权道。故能俯现金姿,垂丈六之伟质;流光遍烛,通大千而闻化。致使受其道者,获证尘沙,内倾十使之缠,外荡八魔之弊,故能履水火而无碍,慑龙鬼而怡神。三明六通,畅灵襟之妙术;四辨八解,演被物之康衢。其道显然,差难备叙。
道宣:《广弘明集·辩惑篇序》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此去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士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有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六祖法宝坛经》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心,心是地,性是玉,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静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六祖法宝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法宝坛经》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六祖法宝坛经》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述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
,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自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六祖法宝坛经》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法宝坛经》
归命三宝法,法性真如藏,
真身及应化,救世大悲者。
宗通立宗通,如月处虚空。
唯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神会:《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玄觉:《禅宗永嘉集》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照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玄觉:《禅宗永嘉集》
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灭,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慧海:《大珠禅师语录》
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大抵因声教而悟者谓之声闻,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若不向自心中悟,虽至成佛,亦谓之声闻佛。学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虽历劫修行,终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轻心重教,遂成逐块,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裴休:《筠州黄薜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者即心也。
裴休:《筠州黄薜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若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说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裴休:《筠州黄薜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运去。若无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
《黄薜断际禅师宛陵录》
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
《黄薜断际禅师宛陵录》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毂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祗,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
延寿:《宗镜录序》
书写经卷,报受欲天,供养持人,福过诸佛。可谓法威德力,不思议门,万瑞千灵,因慈而威。三贤十圣,从此而生,亘古该今,从凡至圣。三业供养,十种受持,尽禀真诠,传持不绝。
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
广引祖佛之深心,备彰经论之大意,希悛归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敕。无亏本志,免负四恩,齐登解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成诸佛业,满大菩提。
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
自他兼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境;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顿行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废方便之教,终归穷竟之乘。若信之者,则禀佛言;若毁之者,则谤佛意。信毁交报,因果历然。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愿弘正道,用报佛恩。
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
若悟一法,万法圆通。尘劫凝滞,当下冰消,无边妙义,一时通尽。深彻法愿之底,洞探诸佛之机。不动微毫之功,匪移丝发之步。优游沙界,遍历道场。何佛刹而不登,何法会而不涉。无一相而非实相,无一因而非圆因。恒沙如来,焕若目前。十方佛法,皎然掌内。高低渎,共转根本法轮;大小鳞毛,普现色身三昧。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谈玄显妙,而不坏凡伦;千变万化,而未离真际。与三世佛一时成道,共十类生同日涅磐。
延寿:《唯心诀》
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里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
延寿:《唯心诀》
万法本只由人,真如自含众德,无念而珠功悉储,无作而妙行皆圆。不运而成,灵智法尔;无求自得,妙性天真,方知理智圆融,大道无外。
延寿:《唯心诀》
竖彻三际,横亘十方,为一总持,号大自在。神光赫赫,威德巍巍,尼乾魄消,波旬胆碎。烦恼飒然堕坏,生死军豁尔飘扬。爱河廓清,慢山崩倒。逍遥物外,无得无求。
延寿:《唯心诀》
示圣现凡,出生入死,持实相印,建大法幢。作一种光明,为万途之津济。能令寒灰再焰,焦种重荣。永为苦海之迅航,当作迷途之明导。
延寿:《唯心诀》
佛之见既远,而其知实亦多,故圣人广其教,以教多类,欲其无所适而不化也。
契嵩:《辅教编》上
佛西方圣人也,其法宜夷而不宜中国,斯亦先儒未之思也。圣人者,盖大有道者之称也,岂有大有道而不得曰圣人?亦安有对人之道而所至不何行乎。
契嵩:《辅教编》上
言乎世道者,资佛道而为其根本者也。夫君子治世之书,颇尝知其心之然乎?知之而苟排之,是乃自欺其心也。然此不直人心之然也,天地之心亦然,鬼神异类之心皆然。而天地鬼神,益不可以此而欺之也。然此虽概见百家之书,而百家者未始尽之。佛乃穷深极微,以究乎死生之变,以通乎神明之往来,乃至于大妙。
契嵩:《辅教编》上
四轮者何谓也?曰风也,曰水也,曰金也,曰地也。四轮也者,天地之所以成形也。观乎四轮,则天地之终始可知也。三界者何谓也?曰欲也,曰色也,曰无色也。三界也者有情者之所依也。观乎三界,则六合之内外,可详而不疑也。六道者何谓也?曰地狱也,曰畜生也,曰饿鬼也,曰修罗也,曰人也,曰天也。六道也者,善恶之心所感也。观乎六道,则可以慎其为心也。四生者何谓也?曰胎也,曰卵也,曰湿也,曰化也。四生也者,情之所成也。观乎四生,则可以知形命之所以然也。
契嵩:《辅教编》中
佛者,何谓也?正乎一者也。人者,何谓也?预乎一者也。佛与人,一而已矣。万物之谓者,名也。至理之谓者,实也。执名而昧实,天下其知至乎?道在乎人,谓之因;道在乎佛,谓之果。因也者,言乎未也;果也者,言乎至也。至则正矣,正则无所居,而不自得焉。佛乎,岂不形其形,迹其迹?形迹者,乃存其教耳。教也者,为其正之之资也。
契嵩:《辅教编》中
真谛者何?极妙绝待之谓也,圣人得何?神智有为之谓也。有为,则以言乎权;绝待,则以诣乎实。实之,所以全心而泯迹;权之,所以摄末而趋本。
契嵩:《辅教编》下
夫真谛者,群心之元心也,众圣之实际也,如也,非如也,非非如也。隐群心而不昧,现圣智而不曜。神明不能测,巧历不能穷。
契嵩:《辅教编》下
佛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圣人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当知世间出世间,圣人心未尝不同也。
道衍:《道余录》
佛以大圆镜智,照了虚空世界,尘毛刹海,无所不知,无物不见。所以佛十号中有曰:正遍知明行足。
道衍:《道余录》
教之盛衰,系乎时运,如海潮焉。其长也,欲落之不可得;其落也,欲长之不可得。自然之势,如何拗得他转?大概人于目前尚无奈何。
道衍:《道余录》
佛在灵山会上,百万人天众前,拈起金波罗华,惟迦叶破颜微笑,余众罔措。所谓才高明而陷溺愈深得,其谬甚矣。大凡从圣人之学者,不谈性命道德,谈声色势利可乎?声色势利有害于人,非士君子之所谈也。性命道德是本分事,不可一日无者,何害于事?且如佛法为中国已二千余年,山河社稷,国土人民,君臣父子,相生相养之事,何曾断绝?
道衍:《道余录》
佛以慈悲方便化度众生,皆令入无余涅磐。人虽有愚暗高明之殊,佛性一也。纵愚暗者可惑,高明者其可感乎?
道衍:《道余录》
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观世音由闻而觉,始于闻而能无所闻,始于无所闻而能无所不闻。能无所闻,虽无身可也;能无所不闻,虽千万亿身可也,而况与手与目乎!虽然,非无身无以举千万亿身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示无身之至,故散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毋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
苏轼:《大悲阁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役使空界鬼与仙,分众置刹奠山川。棺椁十袭闷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谁其取此智具权,佛身普现众目前。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分身来化会有缘,流转至此谁使然。井包齐、鲁穷海壖,犷悍柔淑冥愚贤,愿持此福达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苏轼:《阿弥陀佛颂》
余闻世间凡富贵人,及诸天龙鬼神,具大威力者,修无上道难,造种种福业易。所发菩提心,旋发旋忘,如饱满人厌弃饮食;所作福业,举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间,即为江河。是故佛说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万劫堕坏。一切龙服,地行天飞,佛在依佛,佛成依僧,皆以是故。
苏轼:《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纪现微笑。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黄庭坚:《现世音赞六首》
佛以一音演说妙法,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广博渊深,莫知涯涘;圆融权实,未易概量。散于大藏之中,敛于无言之内。皆所以敷扬至理,究竟真空,括万法而靡遗,历旷劫而恒在,施群生之药石,作彼岸之津梁。兼体用而并行,故列叙于三藏;优性资之异等,故分别于三乘。非圣哲莫究其宗,非英才莫烛厥义。顿悟者,以言语为末,泥象者,起文字之尘,徒使幽玄,悉归汗漫,况于愚昧,益堕渺茫。非资上圣之照临,孰悯迷途而开导弘通无碍,利益有情。
赵孟 :《御集百本经叙》
夫瑜伽之秘密与西天初祖教外别传之秘密,大有不同。而瑜伽之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若教外别传之秘密,无论凡小,或因拈花而领悟,或因棒喝而明心。而悟入境界,断非未悟之人所能测知,故名秘密。予以是知瑜加之秘密,在佛则显,在凡则密。惟教外别传之秘密,在凡则显,在佛则密。
真可:《拈古》
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造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而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
惟吾佛住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获益。譬若时雨,三草二木,无不蒙润,随分充足,各得生长。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是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自知,又无真正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
德清:《法语》
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是则,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惟,应当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傥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德清:《法语》
一切诸佛依幻力而示现,一切菩萨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众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宫净土依幻力而建立,琼林宝树依幻力而敷荣,铁床铜柱依幻力而施设,镬汤垆炭依幻力而沸腾,鳞甲羽毛依幻力而飞潜,蠢蠕蛸翘依幻力而动息。
德清:《法语》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则众生;不迷则觉,觉即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性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极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
德清:《法语》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此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和,都为成佛真因矣。
德清:《法语》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外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
,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来,于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 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求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人矣。
德清:《法语》
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往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已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
德清:《法语》
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说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木,其苦因贪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其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后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
德清:《法语》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物同全,无二无别,此正达摩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
德清:《法语》
若参禅,则以明心见性为主;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不必明心见性,单单只是念佛。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自心若忘了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
德清:《法语》
至若愚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生者,此以佛力加持,行人念想增胜,此以胜想,彼以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尔相应,虽净土境未现,而往生之功已成,实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也。若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地狱若事已现在前,但为苦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习,悔心已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持,应念现前,化刀山为宝树,变火镬为莲池,故此恶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良因自心全体转变之功,实非外得。由是观之,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皎然若眡黑矣。
德清:《净土指归序》
圆融者,一切诸法,但是一心,染净融通,无障无碍。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浅深不同。所言十界,谓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谓小、终、顿、圆也;所谓五乘,谓人、声闻、缘觉、菩萨也。佛则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进,因果阶差,条然不紊,所言人者,即盖载两间,四海之内,君长所统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诸天,帝色界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禅,九次第定为本,此二乃界内之因果也。所言声闻所修,以四谛为本;缘觉所修,以十二因缘为本;菩萨所修,以六度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则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故曰圆融;散而为五,故曰行布。
德清:《观老庄影响论》
净土指归,盖指修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生、所说法门,方便非一,而始终法要,有性相二宗,以其机有大小,故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教则引摄三根,善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千百公案,其来尚矣。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人,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
德清:《净土指归序》
如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为资粮。信者,信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弥陀可见,信有净土可生,信我念佛将来毕竟见佛,毕竟成佛,更无疑虑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者,愿生净土,将我念佛功能,发愿回向大地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斯亦菩提之心,比为已生者,日劫相倍也。
元来:《宗教答响一》
诸佛世尊,以大慈故,缘于众生,以大悲故,救于众生。险恶道中,为卫护,为导师,苦海岸边,为援引,为舟筏;于黑暗长夜,为炬为明;于怠惰深坑,为警为策。说浊边之过患,示净界之庄严;演无量之法门,开三观之妙旨。单复圆修,随机利钝,但从一门深入,如登弥勒楼阁,诸门顿开。此止观一法,是不可思议之要径也。
元来:《宗教答响一》
一切法门,言空言有,未为究竟。此念佛三味,即念而净,净非是无;即净而念,念非是有。达净无依,即是念体,了念本离,即是净用。是故非净外有念能念于净,净外有念,念即有所,所非净故;非念外有净能净于念,念外有净,净即有二,二非净故,当知诸佛顺寂灭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寂灭门;诸佛顺常乐我净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常乐我净门;诸佛顺平等众生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平等众生门;诸佛顺大悲智业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无作无为不可思议门;诸佛顺尘劳烦恼性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尘劳烦恼门;诸佛顺微尘芥子相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微尘芥子门。
袁宏道:《西方合论》
夫如来说教,广有多门,或偶拈一题,或因缘举出,唯念佛一门,频形赞歌。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法门殊胜,未有逾此者也。
袁宏道:《西方合论》
故现宰官、长者、居士身者,持诵是四经,熟读成诵之后,依解起行。须先发无上菩提之心。大之则无边烦恼誓愿断,无尽众生誓愿度,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迩之则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多刊大乘经典及净土诸经论,使丛林皆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使出家者皆往生西方,固极顺之势。即在家白衣,未悉朝闻夕死之义,骤睹四经,未必听受。然疑佛谤佛,皆种信根,况蠢动含灵,固皆具佛性乎?夫劝化一人成佛,功德无量;况劝化数十百僧,辗转至千百万,皆往生西方成佛,功德可思议乎?
魏源:《净土四经总叙》
盖念佛人至一心不乱,则千念万念,并为一念,犹之炼乳出酷也。由一心之净,而更念至于假即空即中,离四句,绝百非,是事一心入理一心,犹从酷出酥也。从一念佛法门,遍通华藏诲一切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从此酥出醍醐也。
魏源:《普贤行愿品叙》
夫念佛之声,或默持,或金刚持,或经行行闭关时持,其声至近也;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万亿刹外,岂能得闻!乃念者往生,不念者不得往生,岂非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乎!又念佛之念,惟自知之,何故一心不乱者往生,散心不一者不得往生,岂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乎!
魏源:《阿弥陀经序》
人人心中,有无量寿佛,放光动地,剖尘出卷,自衣获珠。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欣不极则厌不至,厌不极则三界不得出,如是响往,如是取舍,如是出离。而后一礼拜,一观想,一持名,念念仰弥陀如慈父,如疾苦之呼天,如逃牢狱而趋宝所;虽欲心之不专,不可得矣。
魏源:《无量寿经会译叙》
时彼无言大菩萨身,从世尊心下,依一切如来后月轮而往,复请教令;时世尊入一切如来秘密语三昧耶,名一切如来秘密语言智三摩地,尽无余有情界,令语成就,受一切安乐悦意故,乃至得一切如来语秘密体最胜悉地故,则彼金刚念诵,授与无言大菩萨摩诃萨双手;则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语;金刚语灌顶时,以彼金刚念诵:
此是一切佛,名金刚念诵:
于一切如来,真言速成就。
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经》卷一
从一切如来心出,为众多大日轮,入世尊毗卢遮那(注)佛心,聚为一体,生为大金刚日形;从彼金刚日轮,出一切世界微尘等如来身,放一切如来光明,作一切佛神通,极大威光故,生大威光菩萨,住世尊毗卢遮那佛心,说此颂曰:
奇哉无比光,照耀有情界;
能净清净者,诸佛救世者。
(注:毗户遮那,梵文音译,又译“卢舍那”等,意译为“光明遍照”、“大日”等;密教视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主要尊奉对象。)
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经》卷一
嗡、嘛、呢、叭、咪、吽(注)
(注:音,om mani pad mi hun;谓藏密之无上“真宝言”,常念能证本有之菩提心而悟体净,除烦恼而知相空,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离习欲、坏烦恼、除我执、悟真如、生欢喜、证净果。)
藏密莲花部之六字“根本真言”
法鼓振而动乾坤,法螺吹而倒山岳。若言不称理,则愿密迹金刚碎贫道为微尘圣主之前也。
戴密微:《吐蕃僧诤记·〈顿悟大乘正理决叙〉》
佛以慈悲方便化度众生,皆令入无余涅磐。人虽有愚暗高明之殊,佛性一也。纵愚暗者可惑,高明者其可感乎?
道衍:《道余录》
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观世音由闻而觉,始于闻而能无所闻,始于无所闻而能无所不闻。能无所闻,虽无身可也;能无所不闻,虽千万亿身可也,而况与手与目乎!虽然,非无身无以举千万亿身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示无身之至,故散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毋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
苏轼:《大悲阁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役使空界鬼与仙,分众置刹奠山川。棺椁十袭闷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谁其取此智具权,佛身普现众目前。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分身来化会有缘,流转至此谁使然。井包齐、鲁穷海壖,犷悍柔淑冥愚贤,愿持此福达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苏轼:《阿弥陀佛颂》
余闻世间凡富贵人,及诸天龙鬼神,具大威力者,修无上道难,造种种福业易。所发菩提心,旋发旋忘,如饱满人厌弃饮食;所作福业,举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间,即为江河。是故佛说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万劫堕坏。一切龙服,地行天飞,佛在依佛,佛成依僧,皆以是故。
苏轼:《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纪现微笑。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黄庭坚:《现世音赞六首》
佛以一音演说妙法,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广博渊深,莫知涯涘;圆融权实,未易概量。散于大藏之中,敛于无言之内。皆所以敷扬至理,究竟真空,括万法而靡遗,历旷劫而恒在,施群生之药石,作彼岸之津梁。兼体用而并行,故列叙于三藏;优性资之异等,故分别于三乘。非圣哲莫究其宗,非英才莫烛厥义。顿悟者,以言语为末,泥象者,起文字之尘,徒使幽玄,悉归汗漫,况于愚昧,益堕渺茫。非资上圣之照临,孰悯迷途而开导弘通无碍,利益有情。
赵孟 :《御集百本经叙》
夫瑜伽之秘密与西天初祖教外别传之秘密,大有不同。而瑜伽之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若教外别传之秘密,无论凡小,或因拈花而领悟,或因棒喝而明心。而悟入境界,断非未悟之人所能测知,故名秘密。予以是知瑜加之秘密,在佛则显,在凡则密。惟教外别传之秘密,在凡则显,在佛则密。
真可:《拈古》
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造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而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
惟吾佛住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获益。譬若时雨,三草二木,无不蒙润,随分充足,各得生长。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是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自知,又无真正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
德清:《法语》
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是则,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惟,应当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傥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德清:《法语》
一切诸佛依幻力而示现,一切菩萨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众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宫净土依幻力而建立,琼林宝树依幻力而敷荣,铁床铜柱依幻力而施设,镬汤垆炭依幻力而沸腾,鳞甲羽毛依幻力而飞潜,蠢蠕蛸翘依幻力而动息。
德清:《法语》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则众生;不迷则觉,觉即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性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极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
德清:《法语》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此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和,都为成佛真因矣。
德清:《法语》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外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
,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来,于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 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求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人矣。
德清:《法语》
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往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已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
德清:《法语》
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说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木,其苦因贪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其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后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
德清:《法语》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物同全,无二无别,此正达摩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
德清:《法语》
若参禅,则以明心见性为主;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不必明心见性,单单只是念佛。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自心若忘了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
德清:《法语》
至若愚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生者,此以佛力加持,行人念想增胜,此以胜想,彼以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尔相应,虽净土境未现,而往生之功已成,实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也。若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地狱若事已现在前,但为苦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习,悔心已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持,应念现前,化刀山为宝树,变火镬为莲池,故此恶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良因自心全体转变之功,实非外得。由是观之,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皎然若眡黑矣。
德清:《净土指归序》
圆融者,一切诸法,但是一心,染净融通,无障无碍。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浅深不同。所言十界,谓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谓小、终、顿、圆也;所谓五乘,谓人、声闻、缘觉、菩萨也。佛则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进,因果阶差,条然不紊,所言人者,即盖载两间,四海之内,君长所统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诸天,帝色界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禅,九次第定为本,此二乃界内之因果也。所言声闻所修,以四谛为本;缘觉所修,以十二因缘为本;菩萨所修,以六度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则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故曰圆融;散而为五,故曰行布。
德清:《观老庄影响论》
净土指归,盖指修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生、所说法门,方便非一,而始终法要,有性相二宗,以其机有大小,故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教则引摄三根,善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千百公案,其来尚矣。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人,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
德清:《净土指归序》
如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为资粮。信者,信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弥陀可见,信有净土可生,信我念佛将来毕竟见佛,毕竟成佛,更无疑虑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者,愿生净土,将我念佛功能,发愿回向大地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斯亦菩提之心,比为已生者,日劫相倍也。
元来:《宗教答响一》
诸佛世尊,以大慈故,缘于众生,以大悲故,救于众生。险恶道中,为卫护,为导师,苦海岸边,为援引,为舟筏;于黑暗长夜,为炬为明;于怠惰深坑,为警为策。说浊边之过患,示净界之庄严;演无量之法门,开三观之妙旨。单复圆修,随机利钝,但从一门深入,如登弥勒楼阁,诸门顿开。此止观一法,是不可思议之要径也。
元来:《宗教答响一》
一切法门,言空言有,未为究竟。此念佛三味,即念而净,净非是无;即净而念,念非是有。达净无依,即是念体,了念本离,即是净用。是故非净外有念能念于净,净外有念,念即有所,所非净故;非念外有净能净于念,念外有净,净即有二,二非净故,当知诸佛顺寂灭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寂灭门;诸佛顺常乐我净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常乐我净门;诸佛顺平等众生心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平等众生门;诸佛顺大悲智业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无作无为不可思议门;诸佛顺尘劳烦恼性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尘劳烦恼门;诸佛顺微尘芥子相而严净土,念净土当入一切微尘芥子门。
袁宏道:《西方合论》
夫如来说教,广有多门,或偶拈一题,或因缘举出,唯念佛一门,频形赞歌。如高峦之峙平原,跃空而出,金星之晃沙碛,映日即明。法门殊胜,未有逾此者也。
袁宏道:《西方合论》
故现宰官、长者、居士身者,持诵是四经,熟读成诵之后,依解起行。须先发无上菩提之心。大之则无边烦恼誓愿断,无尽众生誓愿度,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迩之则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多刊大乘经典及净土诸经论,使丛林皆于禅堂外别开念佛堂,使出家者皆往生西方,固极顺之势。即在家白衣,未悉朝闻夕死之义,骤睹四经,未必听受。然疑佛谤佛,皆种信根,况蠢动含灵,固皆具佛性乎?夫劝化一人成佛,功德无量;况劝化数十百僧,辗转至千百万,皆往生西方成佛,功德可思议乎?
魏源:《净土四经总叙》
盖念佛人至一心不乱,则千念万念,并为一念,犹之炼乳出酷也。由一心之净,而更念至于假即空即中,离四句,绝百非,是事一心入理一心,犹从酷出酥也。从一念佛法门,遍通华藏诲一切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从此酥出醍醐也。
魏源:《普贤行愿品叙》
夫念佛之声,或默持,或金刚持,或经行行闭关时持,其声至近也;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万亿刹外,岂能得闻!乃念者往生,不念者不得往生,岂非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乎!又念佛之念,惟自知之,何故一心不乱者往生,散心不一者不得往生,岂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乎!
魏源:《阿弥陀经序》
人人心中,有无量寿佛,放光动地,剖尘出卷,自衣获珠。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欣不极则厌不至,厌不极则三界不得出,如是响往,如是取舍,如是出离。而后一礼拜,一观想,一持名,念念仰弥陀如慈父,如疾苦之呼天,如逃牢狱而趋宝所;虽欲心之不专,不可得矣。
魏源:《无量寿经会译叙》
时彼无言大菩萨身,从世尊心下,依一切如来后月轮而往,复请教令;时世尊入一切如来秘密语三昧耶,名一切如来秘密语言智三摩地,尽无余有情界,令语成就,受一切安乐悦意故,乃至得一切如来语秘密体最胜悉地故,则彼金刚念诵,授与无言大菩萨摩诃萨双手;则一切如来,以金刚名,号金刚语;金刚语灌顶时,以彼金刚念诵:
此是一切佛,名金刚念诵:
于一切如来,真言速成就。
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经》卷一
从一切如来心出,为众多大日轮,入世尊毗卢遮那(注)佛心,聚为一体,生为大金刚日形;从彼金刚日轮,出一切世界微尘等如来身,放一切如来光明,作一切佛神通,极大威光故,生大威光菩萨,住世尊毗卢遮那佛心,说此颂曰:
奇哉无比光,照耀有情界;
能净清净者,诸佛救世者。
(注:毗户遮那,梵文音译,又译“卢舍那”等,意译为“光明遍照”、“大日”等;密教视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主要尊奉对象。)
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经》卷一
嗡、嘛、呢、叭、咪、吽(注)
(注:音,om mani pad mi hun;谓藏密之无上“真宝言”,常念能证本有之菩提心而悟体净,除烦恼而知相空,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离习欲、坏烦恼、除我执、悟真如、生欢喜、证净果。)
藏密莲花部之六字“根本真言”
法鼓振而动乾坤,法螺吹而倒山岳。若言不称理,则愿密迹金刚碎贫道为微尘圣主之前也。
戴密微:《吐蕃僧诤记·〈顿悟大乘正理决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