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起点

范亚峯

转自搜狐视点

百年中国宪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屡屡有中国人天生不适合民主的高论,此种观点的最新版本是康晓光先生主张所谓东亚不适合宪政,要建设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然而湖南省人大代表选举事件可以给此种观点一个有力的、实际的批驳。

在我看来,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当认识到宪政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是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衰。而不是致力于构建什么规避宪政浪潮的本土化的各种方案。此种政治上的明智,我以为乃是当下中国社会最为紧迫的学习目标。

中国民众向来是中国变革的真正先导。推进法治与宪政的真正力量从来不是什么理论家的建构,或高妙的猜想,而是亿万中国民众争取平等尊严正义、为权利和自由而奋斗的艰苦努力。民众为宪政建设的力量源泉,社会是法治大业的真正根基。我们永远不要忘却了这一点。

认识中国宪政建设的绝望与希望,首先要真正深刻地观察中国社会,理解中国大众,体会中华民族近百年为独立与自由而进行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如果我们稍微切近一点实际,就会发现,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中国宪政的自生秩序:市场经济已经不可逆转,社会关系的契约化进程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个体自由、平等、人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中国民众参与民主、推进宪政的热情和认知水平足以让对中国宪政建设悲观绝望的人汗颜。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宪政建设的大局仍是充满艰难困苦的。而建设宪政中华的民族共识还没有形成。为此需要推进以下工作:

首先是彰显宪政中华作为公共性问题的重要性,形成宪政论坛。

中国宪政问题应作为公共问题而被提出,当形成全社会的宪政论坛。如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国宪政政治文化的建设:仇恨、斗争的政治文化向宽容、和谐的政治文化的转变;民族和解与统一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基本权利保护问题;法治模式及宪政制度框架问题;社会结构:中产阶级化城市化工业化问题等都需要广泛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以促进宪政建设之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智慧的提升。而人大应成为宪政论坛的核心。

其次是促进宪政制度的演进。宪政包括一系列观念和制度。其中主要的八种制度是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权利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联邦制度。而人大制度与选举制度可以在社会推进民主的浪潮中率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自我建设,为中国宪政建设担当先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