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
德国的“第二次现代化”研究
——德国研究联合会特别研究领域536项目简介
黄 群副研究员 译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再现代化”*关于现代工业社会(自)转变的分析
(536项目简介)
一、特别研究领域536项目的一般研究前景
1999年7月1日,德国研究联合会(DFG)启动特别研究领域536项目 (简称536项目),包括15个子课题。536 项目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跨机构联合的研究项目。参加536项目研究的有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分别来自慕尼黑大学(LMU)(Jutta Allmendinger,Ulrich Beck,Keiner Keupp,Wilhelm Vossenkuhl等教授),慕尼黑技术大学(Edgar Grande和Ulrich Wengenroth教授),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Wolfgang Bonss教授),慕尼黑社会科学研究所(Fritz Boehle教授等)和奥格斯堡大学(Fritz Boehle和Christoph Lau教授)。Urich Beck 教授是 536项目的发言人。Wolfgang Bonss 教授是副发言人。
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是设立536研究项目的背景和原因。今天,我们能否依然以19世纪或者20世纪的观念,来认识21世纪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呢?这就是536项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21世纪,虽然我们(至少是在工业国家)的成功与“现代”社会发展有关系,它同时也是发源于18世纪的、常常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附带后果的、通常被称之为“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世界正在逐渐失去其浓重的神秘色彩,现代精神本身也正在日益模糊起来,而且长期以来关于“现代”概念的“自然”基础??时间及其界限??的判定也成为问题。例如,需要对诸如进步、无限增长的自然控制、社会分化,工作(谋生手段)的社会化,以及自然与社会、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等进行重新界定。
与其说许多现代化基本构想及其制度由于效率低下正在逐渐衰退,毋宁说当今社会正在发生536项目所关注的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或者从“普通现代化”向“再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构突变”。关于科学、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这种结构突变具有哪些意义的思考,引出了536项目中心主题的两个子问题:(1)根据相关的案例重新考察20世纪后半期普通现代化基本结构制度效率降低以及如何变革的情况;(2)在审视考察目标的“内在涵义”的同时,形成新的概念、结构、形态,即要在已经成型的“普通现代化”基础上界定出所谓的“新的”范畴。
二、一般的结构突变:不稳定性和意外的附带后果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从普通现代化向再现代化的过渡呢?由于这种过渡正以不同的规模和各种各样的形态进行着,所以,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尽管如此,已观察到的结构变化的特征虽然是千差万别,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显然,社会控制论方面的知识告诉我们,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知识与社会的日趋分化,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不那么单纯了。正是因为有了控制知识增长的手段,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这一概念的涵义也将变得多元化和不稳定,而不再那么单一和确切了。同时,这一过渡进程,还将使迄今沿用的关于 “直线性”的合理化理念与分化的设想等,都成为问题。
就逻辑性而言,我们可以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的、一定规模的结构变化的例子和经验,来解释“现代化”从单一观念向不稳定性和多元化方向的衍变。在现今社会的几乎所有范围里,已经不再有习俗的结构、单一的解决方法和明显的分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互抵触的模式、作用的多选性和意外的附带后果。虽然从传统的角度出发,人们尚不能够确定其“合法性”,但是,却可以根据建设需求的增长和原则性的意向来判断。可是,由于预想的行为、目的与意外的附带后果之间经常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以致于这样的后果会大大超越了意向性的原则和规范。在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中,无论是从前或是今后,对于任何预期目的所引起的意外的附带后果,人们总是担心其会产生不良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复杂的社会体系而言,恰恰是这些意外的附带后果要比那些预期的目的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同时,由于在增长中产生了某种偶然因素,于是,导致其他可能性系统地增加,即出现了社会的“融合”,这就意味着最现实的事实本身原本就很少是可预见的,此即非单一性(多元化)、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的最好注解。
三、基本前提的危机和结构变化的形成
为了解释清楚,在那些自然形成的结构表面显现的或潜在的疑问,这里对有些问题拟就了简要的提纲:
1、在第一次现代化时期,经济界所关注的是有益的社会机构的区域关系,单纯民族国家的经济界组织,宁可把这种关系看作是某种成就,而不认为是一种限制;
2、把生产、合作和经营的区域关系作为舞台,而且,劳动和资本的矛盾等一如既往地出现在这个舞台上;这种背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全球化却成为问题;
3、时常被标榜成“当然事实”的性别分工问题,导致在谋生手段方面存在性别非常不平等的组织特征;
4、由性别分工引起的小家庭生存问题,主要涉及男性的劳动力商品作为再生产的条件和保障问题;
5、相对闭塞的、基本上等级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可以将其理解为在普通现代化时期阶级形成的社会前提,就象理解中产阶级的形成那样;
6、社会子系统(经济、政治、管理、文化和科学等)的自然分化和相互间的区分,它们依各自的行为媒介和行为需求所发生的差异、分离和等级化;
7、社会知识体系的改组和重新划分等级,结果导致自然控制手段的增值和理性控制手段的贬值,同时,提高了(科学的)理论知识与检验知识的价值;
8、专家与外行的等级制度,建立在专业性基础上的知识垄断。
四、536项目的研究范围
上述提及的相当广泛的结构变化,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同步完成。因此,在536项目的前后联系中,应该分为若个干步骤和若干个研究范围,对现代社会中的不稳定现象进行根本性的分析。536项目原则上分为三个研究范围,重点研究不稳定性和结构分化方面的各种问题:
研究范围一:不确定性的政治认识论:知识、非知识和准理性
着重研究从方法角度受到怀疑的现代科学及其附带后果,这些后果既不完全符合逻辑,也与第一次现代化以利益确定性为出发点的情况不同。今天,我们正越来越多地企图开拓未来,于是,未来的令我们惊诧的事情也就有可能越来越多。随着一些存在着或多或少疑问的计划的进行,第一次现代化的确定性利益正日益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就可见的、失去魅力的那些部分而言,究其原因,不外乎“新观念的不确定性”与唯理性标准的多元化以及二者所引出的全新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本主题范围内必然要解决以下问题:
1、社会现代化的后续问题:再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基础(Beck/Kieserling, LMU);
2、自然的公有化或社会的自然化(Lau,奥格斯堡大学);
3、科学技术的自然控制的界线(Boehle/Bolte,奥格斯堡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4、20世纪技术中的艺术和科学(Wengenroth,慕尼黑技术大学);
5、科学后果评估的可能性和限度(Lau,奥格斯堡大学);
6、再现代化过程中的规范性理论(Vossenkuhl,LMU);
7、认识不确定性和规范不稳定性的结构后果:人类遗传学的范例(Beck,LMU)。
研究范围二:多元化的政治社会学:社会形势、唯一性及其形态
研究范围一和二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重点是知识的多元化,而后者的重点是社会的多元化。确切地说,时至今日,已经很难用增加可选择性来描述社会形势了,因此,社会化模型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同一性研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该范围的主题。此外,536项目所具有的共同主题是基于下述的一个基本假说,即“再现代化”的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不仅个人的选择性增多了,而且整个社会对其结构的选择性也增多了。作为与之相关的问题,人们对于迄今为止已被视为有效的生活保障机制,以及社会定位、家庭内部的分工、促成工作质量的同一性等方面的问题,也都存在不少疑虑。新的课题由此产生,老的课题也不能排除,所有这些研究都应该围绕有利于检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来进行:
1、不稳定性经验和稳定假设(Bonss 等,联邦国防大学)
2、再现代化的个性化和后传统的衔接??再现代化的社会角色(Keupp,LMU)
3、再现代化条件下的流动性创新、流动和可靠性(联邦国防大学);
4、 谋生手段、个人工作和资产阶级的义务??进入新的工作社会(Mutz/Boehle,奥格斯堡大学);
5、能从依赖到独立吗?关于有配偶与家庭关系中的社会不平等因素(Allmendinger/Ludwig-Mayerhofer,LMU)。
研究范围三: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学:机构的无界线和重组
如果说,研究范围二是针对社会形势以及个人前景来进行的话,那么研究范围三的课题是针对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社会的机构和组织的变化来进行的。就单纯的民族国家而言,主管部门以及劳动市场和流动资金的结构,对经典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引出两个最基本的纪律原则,即不平等的组织和确保平衡(平等)。人们不难从单纯民族国家经典现代化的制度安排,在劳动和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活动中,看到这些原则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再现代化条件下,这些原则就遇到问题了,因为一方面再现代化的特点是没有单纯民族国家的界线,另一方面是资本和劳动也没有了界线。因此,在536项目中拟定了以下研究课题:
1、面对劳动与资本的无国界,企业的应对措施(Doehl/Moldaschl等,社会科学研究所);
2、工业关系的系统变革(Schmierl/Heidling等,SF);
3、单纯民族国家的全球化及其未来(Grande,慕尼黑技术大学)。
* 再现代化,原文为“reflexive modernization”。其中,reflexive的涵义为:反身的、反射的。可供选择的译文为:“反身的现代化”、“反射的现代化”、“反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现代化”和“再现代化”。考虑中国文化习惯,我们选择译文为“再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