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银机到投票机 --美国大选中的投票设备问题
 
丁林 

  美国是一个机器的国家,那儿的人天生有追求新机器的热情。你看看身边的各色机器设备,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是在美国率先发明,或者在其它地方发明了而在美国率先流行的。就象我们天生崇拜老祖宗的经验智慧,认为经验越老越好一样,美国人天生崇拜新的技术设备,认为技术总是越新越好。

  好的设备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防止甚至杜绝人为的差错。比如现在商店里的收银机,不仅快,省力省心,而且杜绝了现金差错和流失,防止了顾客和售货员的争执。它还能防止其它的错误。美国大部分地方,法律规定商店里星期天不得出售酒类。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过星期天买酒而不成的经历。那么,跟售货员通融通融会怎样呢?昼夜24小时开着的联锁食品店Kroger,收银机预先编好的程序,星期六午夜12点一到,程序自动作用,收银机上就拒绝扫描酒类商品,售货员即使想帮你忙也做不到。做经理的用不着担心手下店员一不小心在星期天卖了酒类而让警察逮了去。设备保证了这一切。

  可是,这次美国大选却吃了设备的大亏。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争端,主要发生在弗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县等几个县,事情出在选票上面。一是所谓"蝴蝶选票",有些选民因此打了两个孔,造成废票,或者选错了人,本来要选左翼自由派的高尔,结果打的孔给了极端右翼保守派的布肯南。二是这种穿孔卡片会造成穿孔不透,或纸片残存,在机器上扫描时被误读。

  这种穿孔卡片的投票计票设备,叫做"Votomatic"系统,是六十年代发明的一种投票设备。我们从中国来的,一辈子没有投过几回票,好象最先进的办法也就是在一张印好的纸上打勾,所以看这种穿孔卡片设备,觉得还是满先进的。

  相比之下,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用"陶片放逐"的办法,不是一样实现民主表决了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土改过程中,采用"数黄豆"的办法来实行民主表决,和"陶片投票"异曲同工。这样看来,民主不民主,似乎不决定于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技术和设备至多也就是一个计票效率问题。这次美国大选总统难产,自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检讨,最主要的显然也还不是投票的机器设备问题。

  不过,很多美国人可能不会是这样看的。

  选举是民主的主要程序,投票则是选举的关键内容。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投票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民主制度的运作。古罗马采用数陶片,中国农村以前采用数黄豆,因为那和投票的规模、开票计票的手段相符合。如今在任何一个国家,你倒用陶片或黄豆选总统试试。美国立国制宪的时候,之所以要采用大选举团的办法间接地选出总统,也有技术上的考虑,那个时候可用的技术手段,比陶片和黄豆先进不了多少,直接普选是行不通的。

  一个好的选举技术手段,一是要精确反映选民的意志,不造成含糊或误解,不容易造成废票,二是要能够防止舞弊,防止非法地暗中控制和操纵选举,三是要高效低成本。

  平心而论,Votomatic系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设备。这次产生的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蝴蝶"式的选票设计,让很多选民打错了孔,或者多打一个空,成了废票。废票在棕榈滩县就有一万九千张。假设其中有一千张选票的持有人本意是选高尔的,如果这一千张没有出错,高尔就嬴了弗罗里达,这次大选的争端就根本不会有了。可见,选票的设计事关重大,是有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的,必须非常非常地谨慎。棕榈滩县设计这张选票的是投票委员会的一位女士,她是民选的官员,是一位民主党人,可见她绝对没有误导选民的主观动机。她好心照顾老年选民,想把字体印得大一些,结果在一页里就印不下了,只好分列两页,成了"蝴蝶"形。她是好心办坏了事。有些选民发现自己投坏了票,告上法庭。法庭当然不会插手干涉,因为这里面没有丝毫违法舞弊行为。投票失误是每个选民自己的责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次选情如此不可思议地接近,投坏了票的人,悔断肠也没用。

  另外一类问题,直接和机器的性能有关,就是穿孔不透,不彻底,机器扫描的时候误读。这是后来要人工点票的原因,而人工点票问题是最终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的主要争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落后"的投票设备,如果在技术手段上预先防止了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次美国大选的艰难困苦原本就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防止这样的事情。可是投票设备在全美各地的更新换代很不一致。这不是上级政府的过错。按照美国宪法,选举是州一级的事务,联邦政府历来是不能横加干预的。而在各个州,选举的实际操作是分散在县一级的水平上。投票设备是要用县里自己的钱来购置或更新,而县里的钱百分之一百地要县民们交税筹集。县里的财政支出,有的是要花钱的地方,修桥铺路,办教育,办图书馆,办老人活动中心。钱多则用钱的地方更多,永远捉襟见肘。而两年才用一次,最多一年用一次的投票设备,在县里官员和民众商量用钱方案的时候,就只好一次次让路了。

  其结果是,在这个技术最先进,高级设备最流行的国家,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选民使用这种六十年代的穿孔卡片投票设备,而国家标准局在1988年就指出,这是一种不精确不可靠的落后了的设备。十几年过去,还有这么多地方没有更新。因为它便宜。

  其它选民用的什么设备呢?我们住的地方,投票站还用一种老式的投票机器,那是一个有很多小开关的面板,你根据开关旁边的指示,按照你的意愿扳动开关,同意则开,反对则关。最后,你复查一遍,然后把面板下方一个一尺长的红色扳手从左边大幅度地扳到右边,"卡嚓"一声,投票一举完成。这样的老式扳手投票机,如今已经不再制造,但还有19%的选民在这次大选中使用。

  比较先进一点的是类似托福考试试卷那样的投票,你可以再三检查自己的选票,也可以用橡皮铅笔修改,以防止差错。选票是光学扫描来统计的。现在全美大约四分之一以上的选民用这种方法。应该说,这还不是理想的可以自动防止差错防止废票的技术。

  最先进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下发展出来的电子投票系统,那是用手指直接点触屏幕来选择的。现在只有9%的选民使用这样的设备。这样的系统可以预先编好程序,如果投票失误,比如你选了两个总统,就会给出出错信息,提示你总统只可以选一个。这样的系统甚至可以在程序中写入一些警告信息,比如系统自动估测你的投票意向,判断你基本上是拥护共和党的还是拥护民主党的,在某一项上当你偏离自己的基本意向时,发出提示警告,提示你复查一遍,以免出错。

  不过,这样的设备现在还很贵。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县,更新到电子系统,需要花费两千万美元。这钱,每一分都来自老百姓自己的腰包。老百姓舍得把钱这样花在对自己没有直接好处的投票设备上吗?

  就技术层面来说,一次大规模而高质量的选举,依赖于选票的设计、设备的优劣、程序的严密。在一些民主转型国家首次实行选举的时候,国际观察组织都要对选票的设计、投票计票的程序进行事前的评估和检测。这种评估是有客观标准的。一致的、清晰的、不自相矛盾的选票设计,可靠的精确的计票设备,公开的开票计票过程,中立的严格的监督,是成功实现民主选举的重要环节。美国总统大选是全国范围的分散的地方事务,选票一般由县里跨党组成的投票委员会设计,预先在当地媒体上公布,其操作过程具有足够的公开性,但是由于其分散性,缺乏专业的评估和检测。棕榈滩县的"蝴蝶选票"就显然是这一漏洞下的一个选票设计事故。

  经历过这次美国大选的艰难,美国人大概会更舍得花钱更新投票设备了。而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搞民主,原来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有法治建设、民主启蒙这样的大事,还有准备陶片黄豆、设计评估选票、一加一等于二之类的小事。大事小事,都马虎不得啊!

 
 
      上网日期 20001222
 
 
 
 
 

作者
丁林
 
简介
  
 
作者:丁林  
 
需要怎样的政党政治模式--美国会废除大选举团吗?
 


  这次美国大选出现百年不遇的艰难,把总统选举制度中,大选举团的合理性问题提到了桌面上。刚刚一举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的克林顿夫人希拉里表示,她走马上任以后就要提出废除大选举团制度的提案。就象当年刚当上第一夫人就担纲改革医疗制度一样,这次当上参议员就雄心勃勃地要趁风修宪。

  美国人民在这次大选以后,会不会修宪废除大选举团制度,他们和他们在参众两院的代表们自然会有一番思考,几多辩论。咱们尽可以等着看戏,不必多加猜测。对咱们来说,有点意思的,倒是看看当年立国者为什么要采用大选举团的做法,这一做法两百多年来起了什么作用。

  两百多年前建国的时候,大选举团制度其实就是一种间接民主的选举制度,就是让民众选代表,由代表来选总统。尽管有源远流长的西方民主传统,在美国立国的时候,在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家里实行这种做法,还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如今,代议制的共和国里,实行这种方法的比比皆是,民众直接选举行政首长也已经是司空见惯。那么,美国的大选举团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美国人特别重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所以,大选举团虽然在人数上和参众两院人数之和一样,在组成上却要求和参众议员们截然分开。在选举的过程中,选举总统的这一路事务,只要最终不形成僵局,原则上就和立法的参众议员没有关系。

  第二,大选举团的方案,和当年制宪会议上大多数方案一样,是考虑各州主权为原则的。当年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设立方案,为了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平衡,在美国史上被称之为"伟大的妥协"。这个"伟大的妥协"就是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大选举团制度可以说是"伟大的妥协"的副产品。而美国大小州之间人口、经济、文化甚至价值观之间的差距,至今没有完全弥平。

  第三,在当年制宪会议设计大选举团方案的时候,美国还没有政党政治的经验,那个时候还没有参与政治博弈的政党。三权分立与制衡,联邦和州之间的关系,总统的产生,司法独立和法官的产生,诸如此类的宪政民主规则,都是在对现代政党政治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规定。这些如今为人们所熟悉,为全世界所称颂的民主游戏规则,几乎成了现代民主运动场的标准规范。而这个运动场上的运动队,政党,那个时候还没有诞生呢。

  制宪会议以后仅仅十几年,政党就产生了。各队运动员顺利上场,因为制宪会议已经准备好了宪政民主的运动场。两百年来,美国人非常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份祖先留下的政治遗产,宁可留着缺陷小修小改,也不乌托邦地大拆大卸。这种政治保守主义是美国的传统,是美国之所以稳定,之所以如今这样富裕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总统选举的大选举团制度,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有一个非常不同于别的选举制度的地方。一般的间接选举制度,民众选出代表,就把选举总统的权力全部转移给了这些代表,任凭这些代表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投票选总统。也就是说,一般的间接选举,民众是真正的只选代表。而如今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民众实际上是在对总统投票,实质上已经是一种直接选举了。但是在制度和程序上,它是不完全的直接选举制度,它还保留了大选举团这样的间接选举的精英机制。大选举团在程序上还有按照个人意愿投票的权利,即有所谓"背信的选举人"。当大选举团投票结果出现僵局的时候,选举过程不再回到民众手里,而是由立法的联邦议院接手挑选正副总统。

  所以说,美国的总统选举,对民众来说,本质上已经是一种"直接"选举。而对于美国政治制度和精英集团来说,它还是一种"间接"选举。这是美国总统大选制度的内在矛盾。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

  今天遭人垢病的"嬴者通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弊端?那就是,它有可能造成民众选票和选举人选票的倒置。

  一百多年来,美国人和这个"嬴者通吃"和平共处,因为嬴者通吃造成倒置的机会是很小的。现在民众投票的时候,在选票上就是直接选择总统,所以民众选票和选举人的比例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又不是完全相等的比例关系。倒置现象只有在选票十分接近,接近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理论上说,任何间接选举方案,当民众票数转换成代表票数的时候,都有一个四舍五入、去小存大的数学转换在内。有限的代表人数不可能有小数点后面的分割,所以代表票数比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民众票数比例。那么,当民众选票接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理论上都有可能发生民众选票和代表选票比例不一致甚而倒置的事情。只不过在一般的间接选举制度下,民众投票以后就放弃了选择总统的权力,也不去追究代表是否肯定选了自己拥护的总统。而美国大选的"直接"选举实质和"间接"选举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就会在发生倒置的时候,给人以"民主被背叛"的感觉。

  以政党为角色组织竞选而形成的"嬴者通吃"规则有扭曲民意的深刻缺陷,但是倒置并不是大选举团方案特有的问题,而是任何间接选举都具有的问题,只不过"赢者通吃"使问题放大了。

  必须看到,作为一种制度遗产,大选举团整合了民众的政治分野,是两百年来美国两党政治模式的基础条件。根据宪法和宪政民主的精神,美国有组织政党的充分自由。这种组织政党和允许小党成长的空间,太小了会窒息政治竞争,沦为强党政治,太大了则耗费社会资源,造成政治动荡。大选举团制度在历史上促进和维护了美国的两党政治模式,阻遏了小党的轻易出现,防止了政党内部的裂变,维护了美国政治运动场上的平稳。

  从1824年至今,共有1100多个小党参与各级选举,可是在三十多次总统大选中,只有九次第三党得到过5%以上普选票。在一般情况下,两大党总是囊括了95%的普选票。两百年来美国行政权力的稳定交接,大选举团制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必须看到,两党制除了和大选举团和赢者通吃规则有关,还受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众议员选举,在每个选区用多数票选单一代表的办法。参议员选举,由于轮流换届,每次改选也是单一代表当选。实际上都是一种"赢者通吃"的规则。

  两党制还和美国两大党的开放、灵活的"党的建设方针"有关。两大党总是能够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吸收来自左右两边的民众合理诉求。每次第三党势力的扩展,随后总是反映到两大党的纲领里。再加上民众"防止最坏党上台"的心理,使大党成功地吸收第三党选民,使第三党在成功参与一两届以后,渐渐失去势头。

  如果取消大选举团制度,使得民众对总统的选择不再经过选举人的转换作用,这样可以免除倒置的危险。但是这对美国政治产生的有利影响并不会很大。要知道,从1888年到现在,一百多年没有出现倒置事件。如果取消大选举团,采用直接普选总统,或者用比例代表制选举议员,两党政治模式可能会打破,小党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那么,现在美国民众和朝野各界为多党政治模式作好准备了吗?美国人民是不是已经不能容忍两党政治模式而愿意转换到多党模式了?这是真正要问的问题。

  本文不拟深入讨论两党制或多党制孰优孰劣的问题。

  两党制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制定方案,民众有限选择的民主运作过程。这种过程中,底层民众的参与程度是比较低的,民众手里的选票只有有限的选择权,就象你进了麦当劳,只有两种套餐可供享用,非此即彼,要么就得饿肚子。对于底层民众来说,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两党各自提供的税收改革、福利改革、医疗制度、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堕胎问题、枪枝管理、等等政策,这样的套餐,其实都不正好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可是为了不饿肚子,只好根据相对偏好,选其中还看得上的一套,私下悄悄地丢掉一点自己不吃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朋友,天主教修士弗兰西斯,他投民主党的票,但是反对堕胎合法化的民主党政策。民众对这样的套餐的制定过程,很难有参与的机会,因为它是将大量人的大量不同口味经过整合而成的,虽然照顾多数但却众口难调。

  美国维持了两百年的两党政治模式,使得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水平始终不很高,特别是和近百年西欧民主国家相比,美国民众的民主参与程度显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种长久的两党政治,有将底层民众驱离政治舞台的趋势,在底层民众中弥漫政治厌倦症。这种厌倦症和美国文化中对政府的根深蒂固的怀疑相结合,使得民众和精英之间隔阂日深,缺乏持久的互动张力。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政治过程的形象苍白化,肮脏化。年轻选民的投票率低迷且继续下降,这种趋势会对美国政治的长远前途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很多人忧虑的,却由于两党模式的存在而对此无可奈何。

  这时候,如果转换到多党政治模式,如果小党能够顺利出现,如果小党出现的门槛比较低,容易成长,那么民众个人的参与程度会有所提高。口味比较一致的人就凑在一起制定自己的套餐,成立一个小党。年轻人将有更浓的兴趣,更大的可能,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来参与政治舞台上的博弈。民主化程度无疑将提高。以底层民众中一员的眼光来看,两党制的强党模式离我远,而多党制的小党模式离我近。两党制我几乎没什么事可做,多党制我或许还有戏可唱。

  所以说,多党政治显然比两党政治更"民主",民众和精英之间的关系更平等,因为多党更个性化,民众参与的可能性更大。小党使得底层民众有机会向精英渗透,防止了政党政治的无节制的精英化趋势。

  可是,如果要选举总统,多党制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是选票的分散。套餐的数量倒是多了,民众的选择也分散了。民众中原有的差别和分歧将明朗化,制度化。国家将变得更分散。这对于一个本来就多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众望所归的总统在哪儿?当年制宪会议关起门来几十天,有一多半的精力就是争论怎样产生这个为众人拥护的总统。

  议会制的国家采用比例代表的办法先选出议会,然后在议会里展开政党活动,让多数党或达到多数的政党联盟推出行政长官。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它远离美国人的分权传统,不可能为美国人所喜欢。

  那么,只好采用两次选举这种复式选举办法。几乎可以预料,在美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均,文化多元,而且特别活跃的国家,一旦降低了小党成长的门槛,小党将纷纷出现,选票会十分分散。二次选举就难以避免。在第一次选举后,再搞一次选举,在第一次得票最多的两人之间作出再一次选择,迫使民众在这两人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迫使选票集中。

  先不说二次选举的人力物力代价。我们会发现,这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两个套餐。民众依然必须在两个套餐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大部分民众依然没有参与这两个套餐的制定过程!

  这时候,你就能理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制定自己的方案,每一个人都投自己的票就一定是更理想的"民主"形态。多党制或许更民主,更合民心理想,但也可能并不一定如此。民主决策过程是一种竞争。竞争就讲利益比较,讲趋优避劣,讲博弈决策,讲理念的整合。不论是多党多套方案,还是两党两套方案,就民众政治参与来说,两党制和多党制有本质的区别吗?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对于众多小党来说,不仅有一个目标问题,还有策略问题。在92年和96年选举中,美国共产党主席号召共产党员们投民主党克林顿的票,因为民主、共和两党相比,民主党更可接受一点。这次绿党的奈德在弗罗里达得到百分之二的选票,自然不足以在大选举团里出现。但是他拉走的这百分之二的选民,原来是高尔的左翼选民。如果他因此而帮助小布什上了台,小布什的政见和他的政见差距更远,对绿党更不利。可见,在这样的博弈中,绿党党员可以有三种南辕北辙的策略:一是投本党的票,争取得到5%选票从而获得联邦资助的资格,来年再接再厉发展壮大;二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投民主党的票,让民主党上台,但是民主党执政期间的政策可能复盖了本党追随者的诉求,导致本党在民主党强大势力下渐渐窒息;三是反其道而行之,投共和党的票,从而让共和党执政而暴露其弊病,从而凸现本党的优点,以有利于提高本党的声音,为本党争取民心。

  在多党政治模式复杂的策略考量之下,人们该怎样投票?怎样投票是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多元的诉求该怎样整合?作为投票的个人,怎样来"阅读"其他人投票的表达?显然,多党政治模式下,政治参与的复杂性会极大地提高,这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生活在大城市,年轻活跃开放的选民较有利,而对于生活在农村小镇,教育程度低,年长保守的选民,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美国的民众和精英开天辟地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们在政治素质和文化习惯上准备好了吗?

  大选举团制度是美国人从前辈那儿继承来的制度遗产,它实际上避开了现代多党政治的很多难题。今天,面对两党政治模式的疲乏,多党模式呼声的出现,美国人民怎样运用和发挥他们前辈的智慧卓识,将怎样改革,将何去何从,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上网日期 200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