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网站首页 |公法新闻 | 公法专题 | 公法评论 | 公法时评 | 公法史论 | 西语资源

公法时评 | 公法文献 | 资料下载 | 西语资源 | 公法书目 | 学人文集 | 公法论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主页 > 公法专题 > 中华神学专题 > 文章正文
李锦纶:中國教會需要神學
来源:公法评论网首发 作者:admin 时间:2012-09-17 点击:


中國教會需要神學

《永活上帝生命主——献给中国的教会神学》第一章

 

摘要﹕在當今中國國際化的環境底下,中國教會急需神學建設作為基督信仰的理論平台,除了促使個人信仰的提昇,更是對應教會內部問題及不斷改變中的社會議題,這樣才能確保中國教會今後的穩健發展。神學的真理性是建立在以聖經啟示為根據的理論建構,朝著真理本體而不斷修正,整合真理成為能針對當前問題的理論體系,對於教會、社會及個人提供生活的方向與生命提昇的門徑。

 

關鍵詞﹕邊緣化、理論建構、方法循環

 

1.1中國教會需要神學建設

 

今日中國教會需要什麼?需要中國神學建設!當中國走向國際化的同時,教會應如何與時俱進,迎向迅速變遷的社會並面對中國的挑戰?中國自2001年底加入WTO一年內,已經成功申辦2008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2010年在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不再是口號,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許多海內外的華人都為著中國的「出頭天」而歡呼,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她在幾乎一敗塗地的艱困中尋找定位,而今終於揚眉吐氣得到世界的認可。中國近年來物質文明的成就歸功於堅持「四個現代化」路線,雖然內陸地區仍然有待發展,但起碼在上海、北京等地足以媲美世界先進城市,不過中國政府也很清楚中國人需要的不只有物質文明,還要有精神文明的建設,才能遏止貪腐作風日漸浸蝕好不容易得到的榮景,建立穩定發展的社會基礎。

 

中國嘗試從傳統文化提煉可以運用的道德資源,用以建設精神文明,盼望藉著推廣儒家倫理價值,帶動中國人的道德生活,落實「以德治國」的目標,然而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設至今成效不彰。耶和華卻有不同的心意,要通過耶穌基督的教會把恩惠的福音給中國廣大人民,因為只有受苦復活的基督才是醫治中國的能手,中國教會必須回應今日社會的議題,進行回應時代的神學建設,使中國人從生命的根基開始改變。中國宣教與中國神學建設息息相關,教會因神跡奇事得以迅速開拓、因培訓事工得以堅固,但教會要穩健發展並能進入社會則必須有神學建設,中國教會過去在諸般壓力下成長,但是其未來必須突破被社會邊緣化的格局。神學建設是初代教會發展的歷程,也將是今日中國教會要走的路。

 

「神學」對於不同背景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對於生長於農村社會的基督徒也許會認為這是人的知識,對於屬靈生命的成長沒有什麼幫助;對於學界的知識分子可能覺得是西方文化有趣的討論項目,是值得探討的領域;對於其他宗教人士會看為基督宗教的理論,是諸多宗教論述的一種。「神學」到底是什麼?顧名思義,「神學」(theo-logy)是有關於上帝並與祂相關的學問。神學不是神學家的專利品,也不是學術圈裡無關宏旨的清談,更不應該是用來包裝宗教統戰的工具,神學是基督信仰回應時代的「理論平台」,是屬靈爭戰中的航空母艦!中國神學建設不單要處理教會內的信仰問題,更要作為先知回應時代的呼聲,以基督信仰的價值為根基,提出建議、反駁及有效的思想引導甚至實際的替代方案。神學必須立定自己的根基,擺脫被同化或被邊緣化的趨勢,每時代都必須重新定向(re-orientation),神學真理背後有抗衡世俗傾向的屬靈生命力,有聖靈的引導與提醒。神學是教會的神學,在時代中負有歷史責任!

 

1.2系統神學的定義

 

「神學」在此特別指「系統神學」而言,就是通過結構性的分析與整理後,把信仰真理內容以重要的主題分類呈現。系統神學不單以「三一神」作為認識與研究的對象,更加廣義的涵蓋所有與上帝相關的課題,比如我們所處的世界作為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人現存的狀況因著罪與上帝疏離、隔絕,又世界歷史的走向與末世的關係等,都是系統神學關心的事情。「系統神學」是二十世紀的用詞,過去自十七世紀中葉以來,[1]都稱之為「教義學」或「教義神學」,英文的dogmatics從拉丁文的docere(教導)演變出來,意思是指所講的內容為教會所傳承下來有關信仰的教導,作為教會所傳承的內容當然就隱含了一種「大公性」(catholicity),表達了其內容皆為過去教會眾多信徒及先賢所認定,成為了該教會(教派)的共同遺產,不能隨便更改。「系統神學」與「教義學」之間反映了時代的改變,雖然在主題上與教義學一致,但是「系統神學」這用詞卻反映了神學家的個人色彩,以及系統神學的多元性,不同的神學家可以建構不同的神學內容,而讀者也不一定需要執著唯有某一本系統神學才被認定為「正統」,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因此每一本系統神學都可以作為「參考」用。這多元化的發展是好是壞很難一言定奪,一方面是鼓勵了對於既有課題重新的探討,但另方面又減弱了教會間信仰內容的統一性,甚至於在某些觀點上產生誤導,需要更多依賴讀者本人的判斷能力,教會牧長的把關,或有識人士的推介。一般而言,好的神學除了建立在聖經為基礎外,都應該以歷代主要的教會領袖觀點為重要參考,尤其是初代教會的教父如阿他拿修、奧古斯丁等並宗教改革家如馬丁路德、加爾文。

 

到底神學是不是「真理」?或者問「神學」和「真理」有什麼關係?嚴格來說,神學是「真理的理論建構」(theoretical construct),因此不是真理的本體,但是其內容卻應該反映(reflect)及代表(represent)了真理。所謂「理論建構」是指以人類語言(包括如數學等的符號語言)可以表達的方式,最貼切的呈現所要研究的實際,如果要做個類比,就如一張北京地圖之於北京市的關係,「理論建構」有指示性的作用,指示並顯明真理本體的內涵與結構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神學作為真理的理論實在與物理學作為探求物理界的理論有類似的意義。不過神學與物理學對真理探索的過程有基本的不同,一方面是被研究的核心對象上帝與物理是不同層次的實際,是主體性與非主體性之分別;另方面是研究者在認識所探索的對象後所引發的不同回應,對於物理的新發現可能帶來對宇宙奇妙的驚喜,但對於上帝的更深入認識會使我們驚嘆以致敬畏祂。但是就因神學的探索是屬靈的行為,當人在黑暗中不願意面對自己,讓真理的光照明自我的本相時,人就沒有辦法真正認識上帝。當使徒約翰提到耶穌基督為真光的時候,講明「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因此,學「神學」的第一部是願意把心靈開放,讓真光照亮自我的內心世界。

 

如果神學是關於上帝真理的理論建構,那神學就不是虛構的神話,不是思辨的討論,更不是世俗哲學的奴僕。第二世紀的教會面對當時社會流行的各樣宗教神話,神學在談論上帝的時候到底是否只是講另一個神話而已?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把神學定位為學習關於「真神」的「真理」,表明其客觀性並非人憑著自己的想像力虛構出來關於某神明的故事。又十二、十三世紀的歐洲崇尚經院哲學式的思辨,神學成為了當時大學裡的高級課程,使得神學變成屬於象牙塔的產物,肯培(Thomas à Kempis)於是寫了《效法基督》一書,提出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才是最為重要的,試圖糾正當時的神學走向,免得掉進理智主義的圈套。在近代神學的發展中,十八世紀興起的啟蒙運動影響深遠,使世俗主義成為正統信仰的威脅,尤有甚者神學體系脫離了聖經的基礎,反以啟蒙思潮作為前設,把神學服膺於哲學之下,故讀「經典自由派」神學不難看到康德的影子。[2]今日中國教會同樣面對世俗主義的挑戰,長期在物質主義與唯物思想的燻陶下,使人容易接受「無神」的觀念,甚至在一些基督宗教的書籍中也可能滲入世俗主義的成分。[3]

 

1.3系統神學的定位與分部

 

「系統神學」在神學科系中的定位又是什麼?從大體分,神學科系可分為聖經科、歷史科、系統科、實踐科四大範圍。聖經科有舊約、新約、聖經神學及釋經學;歷史科有教會歷史、歷史神學、教義史(編年史陳述)及基督教歷代思想(斷代史研究);系統科包括系統神學(教義神學)、倫理學、護教學(可能涉及宗教哲學);實踐科則有講道學、協談輔導學、宣教學、基督教教育、聖樂、崇拜學、教會行政。其實釋經學作為探討解釋聖經的理論可以同時屬於系統神學的科目,另外教義史作為教義發展的研究也同屬系統科,宣教學作為教會對大使命的落實可以與倫理學相關聯。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靈修神學本來應該是與系統神學結合,但是由於理智主義對後者的影響,使得靈修神學脫離系統神學而成為了一種提醒,甚至抗議的聲音。總而言之,系統神學成為整合聖經科及歷史科的一個園地,然後應用在實踐及靈命追求上,但是在實踐與生活中又對系統神學提出修正的參考。

 

「系統神學」的主題包括﹕導論、啟示論、聖經論、神論、創造論(並天使論)、人論、罪論、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論。在西方的教學傳統(起碼是我曾經受教的經歷)大致可以歸納為八個項目,涵蓋在四門課中,第一門為導論、啟示與聖經論,目的在於先處理神學方法及神學內容的來源等問題,如此的開始可以隱約看到背後的動機是以解決理性問題為出發;第二門是神論與創造論,並人論與罪論,解決了神學建構方法與內容來源問題後,最優先的題目就是神學的核心「神」本身與祂的創造,這兩個相關的主題可以從《使徒信經》看到﹕「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另外把人論置放於神論之後的用意反映了神學的核心其實並非「單極性」的,而是「不對等的雙極性」的(asymmetrical bipolarity),表明了上帝與人之間的互動原則。罪論與人論放在一塊是考慮到人存在的實然狀況,是已經墮落的罪人,等待上帝為人所預備通過耶穌基督成就的救贖。因此,順理成章第三門課就是基督論與救贖論,如此的安排把基督定位為救恩的成就者,按照父神的旨意打通了人類得救的管道;救贖論除了處理人如何從罪中得釋放的問題,也應該包括成聖論的部分,討論人得救後如何落實新生命帶來的改變。在此出現一個難題,到底應該把聖靈論放在什麼地方?一般而言是放在最後一門課與教會論並列,理由是教會論必須討論聖靈恩賜的運用,但是從救贖的角度看,聖靈的角色在人的重生與成聖的過程中更為基本。最後,末世論是第四門課的第二部分,作為「系統神學」的結尾,呈現了整體結構的直線發展觀念(view of linear development),跟先頭的神論與創造形成「始」與「終」的對比,然而這「終」只是地上歷史的終點,卻是我們能夠完全地參與無限永恆的盼望的新階段。

 

以上的主題安排只是其中較普遍的情形,比如罪論就可以考慮放在救贖論之前,說明人需要救贖的原因。在「系統神學」的主題中,天使論要算是非常困難的題目,因為聖經中討論的資料很少,一般附加在創造論裡面,相關的魔鬼論其實是滿重要的課題,我們需要認識仇敵,所謂知己知彼,可以放在天使論部分處理,或者成為罪論的一個課題,兩種的處理會有不同的重點,前者看重鬼魔與天使同樣為靈界的活物的本質,後者則是考慮其墮落與邪惡的狀態。最後,讓我們回到神論與啟示論的優先順序問題上。到底如果我們要重新安排神學的課題,應該把那一個放在前面?是先有啟示,我們才得以認識上帝;但也是先有上帝才可能有啟示。一個是從知識論(epistemology)出發,另一個是從本體論(ontology)說起,不過聖經卻是以宣告開始﹕「上帝起初…」,從創世的敘述中,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做了什麼,又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好像是向我們發出一個邀請﹕「來!認識我是誰。」雖然啟示論與神論彼此有辯證關係,但是首先從神論開始認識上帝是誰(the “WHO” question)應該是比較合乎聖經的精神,因此也是我們要採用的順序,把啟示論置放在三一神論之後。

 

1.5系統神學的真理性

 

掌握整合性觀念﹕既然有聖經,為何還需要系統神學?聖經是上帝用以啟示真理的管道,但是如果只有對於某些聖經章節內容的理解,那樣對於真理掌握有欠全面性。其實,當我們對聖經真理要求更全面性的理解的時候,都會自然進入系統化過程,而問題是在於沒有計劃或一致方法所產生的「系統性」知識可能會有偏差。因此,最終的問題還不是要不要系統神學,乃是要怎樣的系統神學,是全面的、平衡的、有條理的,還是隨意的,或應急的?

 

針對當前處境﹕另外,系統神學超過了聖經研究是因為神學必須對應時代處境。從文本內容的角度看,聖經是歷史文獻,有當時候的需求及表達方式,不一定能夠完全切合針對今天所產生的問題。如果不經反省,甚至可能會引起誤用聖經的情況。比如,安息日會堅持守星期六來記念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還有,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有效的針對當前問題作出回應,或提出有效解決的方案,我們的信仰將會被邊緣化,成為與世界隔絕的「封閉型」信仰。在今天中國進入國際化之後,這情況會越來越突顯。

 

理論與本體﹕上文曾經提到神學是關於真理的理論建構,而非真理的本體。在基督信仰中,我們相信上帝通過舊約的先知、新約的使徒,並耶穌基督自己和其言行把祂的旨意,本性及相關的真理表明出來,真理本身屬於第一序(first order)的事情,而神學是對於這些內容的反省與整理、陳述,屬於第二序(second order)的事情。作為真理的理論,神學是一個指向真理本身的指標,而有其實然的限制﹕包括其內容因人的認知的有限而來的「不完整性」(partial knowledge)、在建構過程中因表達能力有限的「約化性」(approximation),因而產生在陳述絕對真理時內涵的「相對性」空間,使得理論必然是有「開放性」的,可以允許被修正的可能,但是修正卻是有既定的方向,以真理本體為最終目標;在有既定方向的開放性(directed openness)前提下,其相對性空間的大小是取決於該理論離開真理本體之差距,這就得看該理論有多精準。總而言之,神學作為理論是不斷朝向真理的目標進發(theory strains toward the truth as the final goal),這建構過程稱之為「方法循環」(methodological circle),[4]可以與解釋學(包括釋經學)中所提的「解釋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作一對照。在「解釋循環」過程中,我們從解釋者的地步為出發點,循序循環越發往文本的內容推進,直到解釋者能夠進入文本的世界;同樣,在「方法循環」過程中,我們從建構者的地步出發,通過逐步對該建構的修正,一直往真理本體的方向推進,以求達到最高目標,能夠完全解釋真理本體。不過這最高目標在一般科學理論中既然只是一個理想,在神學領域則更是如此,人無法完全測透上帝的奧秘,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認知。


图片1

图片1

理論與實際﹕神學雖然是真理的理論建構,但是價值不應該只停留在「學術清談」的層次,其具體意義在於應用到生活的內容,這才是他的存在目的。在應用中人能夠體驗真理的實在,信仰的生命,上帝以祂的恩典如何拯救、看顧與保守。今天中國國內流行的基督教文化交流雖然有其學術性意義,但是從信仰的角度評價,除非能最終把真理落實到人的信仰生活中,其實際價值會大打折扣。(在諸多的基督教文化出版品中是否能夠忠實地詮釋真理也是值得關心的事情。)我們相信真理理論的驗證非常重要,生活的體驗不應成為建立神學的基礎,但是卻應該成為驗證神學的歷程。

 

1.5系統神學的價值

 

「系統神學」既然不是單純的學術科目,我們說神學是教會的神學,它的使命包括教會、社會、個人三大範圍﹕就是造就教會、維護生命及敬愛上主。[5]

 

造就教會﹕雖然從個人的角度,神學能夠造就自己,然而其更重要的目的是造就建立教會的整體,「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當信徒瞭解自己的定位,教會的使命,並如何共同生活的道理的時候,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就得以長大成熟,達到豐滿的地步(13節)。神學在此扮演了生活指導的功用,讓個人及教會都有據可依、有理可循。保羅跟著提出了兩個具體造就教會的方式﹕抵擋侵害(14節)、建立信徒(15節)。正如他在另一處說﹕「我們要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指抵擋侵害〕,教導各人〔指建立信徒〕,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導到上帝面前」(西128)。抵擋侵害包括﹕1)批判並抵擋世俗主義對教會的滲透與攻擊,2)抵擋異端邪說在教會內滋生或從外攻擊滲透,3)陳明所信仰的立場與內容,免被「他人」扣上帽子。建立信徒包括﹕1)對信徒進行系統培訓讓其有完整的真理基礎,2)為信徒提供看世界事物的準則或世界觀(假設了真理基礎),3)訓練信徒對事情及環境的判斷能力(假設了真理基礎及基督徒世界觀)。

 

維護生命﹕今日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對於生命沒有多大的尊重,是因為人不認識那賜予生命的上帝。「心中無神、目中無人」,人不懼怕在上的上帝的時候,就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因此康德雖然說不能證明上帝的存在與否,但是起碼在維持社會秩序上,人們相信上帝的存在對此是有幫助的。[6]這當然是從功利作用為出發,不過也說明人墮落後的本性從根本上是不會自動自發地尊重別人的,雖然傳統儒家思想通過文化教育希望能夠發揮人內心的善,不過從中國的專政歷史告訴我們,這是非常沒有保險的事,人落在權力的誘惑底下就「自然」顯出其腐敗的本質。

 

當然,不是否認中國的儒家倫理經典還是有維護社會平順運作的功能,但是只有從啟示而來的真理才告訴我們如何更深入、更真誠的去愛。儒家思想可能提出了一種人類的理想,也希望通過修養之道去達成「內聖外王」的目的,但是卻缺少必須的動力。傳統的教導是「己所不慾,勿施於人」,但耶穌更積極的教訓是「當愛人如己」,「你要人怎樣待你,就怎樣待人」。人愛需要有真實的典範與動力﹕「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一419-21)。上帝先為主動者表明當如何愛,又賜予我們動力去以愛回應祂的愛,這愛包括了愛上帝,並一切屬於祂的人、事、物。舊約中最能夠表達「榮神、益人」的道理的是《十誡》中守安息日的要求,當人按照吩咐守安息日,記念上帝的恩典時,不單自己,更是活在他下面的兒女、僕人、牲畜,還有在城裡寄居的外人都得以享受休息、更新的機會。從一個角度看,安息日所引伸的安息年甚至使所耕作的「地」也得享安息,滿有環保意識!

 

耶穌統合了舊約律法的總綱為「愛神」與「愛人」兩條,當人敬畏上帝時,就有從此而來長壽的福氣(申62)。怪不得我們今天社會很多人的壽命都因各樣疾病或災難減短,實在反映了遠離了創造主的事實。反過來,我們看到西方社會在過去普遍以基督信仰為生活原則和價值的時代,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信徒,但卻在當時文化上突顯了偉大的創作和成就,西方的經典音樂至今仍然是能夠打動我們心弦的,西方的法律制度也是基於聖經摩西律法的原則,內涵道德價值的公平性,就是科學的發展也跟基督信仰相關,[7]如果沒有創造世界的觀念是不會產生世界背後有「理」的假設,也不會有「求真」的態度。基督信仰的價值不單是保存在文化的產品中,更加是存在於基督徒的身上,是信仰真理的「載體」,我們不能要求社會中所有人都成為基督徒,但是基督徒作為世界上的光、鹽卻使得世界不致於完全掉進黑暗裡,在普遍性的社會腐敗中能夠產生提醒與批判的作用,作為真理的見證(太513-14)。基督徒有責任為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的眾人代禱,尤其是為在上掌權者禱告(提前21-2)。

 

敬愛上主﹕ 雖然有人會因著系統神學給人有深不可測,而不是提昇靈性的一種學問的印象而予以拒絕,但是當我們要落實「愛神、愛人」的時候,當如何做,至終還是得回到遵守上帝的「道」上來(申111)。耶穌基督也說﹕「你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遵守上帝的道」在基督信仰裡有著特別重要的位置,耶和華上帝也告訴以色列要把祂的律例、誡命教導孩子,以致他們曉得如何愛祂,就是遵守祂的命令(申64-9)。從愛的順從中就產生讚美,基督教導門徒《主禱文》的開始便是「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69),因著認識上帝偉大的作為,創造之工(詩81-9)與救贖之工(詩663-47218-19)我們發出稱謝。然而,對上帝的愛不是由於我們自己勉強逼出來的,而是從上帝來的禮物,因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中的愛(羅55),因此,我們當從禱告開始,求上帝給予我們從祂而來的真愛。不是浪漫的感覺,不是一時的衝動,乃是恆久忍耐,經過抉擇的委身。上帝愛我們甚至將獨生子賜給我們;基督愛父願意取了奴僕的形象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若愛基督願作為門徒需要計算代價,順從祂旨意走「十字架道路」的代價。

 

 

 

問題討論

1. 為什麼中國教會迫切的需要神學建設?

2. 甚麼是(和不是)神學的本質?

3. 如何對別人(包括教會內)解釋神學作為「理論建構」的意思?

4. 如果你需要教導兩門基礎神學課程,將如何安排其內容?

5. 歷史神學(包括宗派神學)與系統神學應保持甚麼關聯性?

6. 在你的教會處境中,可以如何使神學與生活關聯?

7. 「不對等的雙極性」會影響你對系統神學課題中那些觀點?

8. 比較「方法循環」與「解釋循環」的異同,需參考解釋學的書籍。

9. 觀察中國近五年的社會發展,提出神學需要回應的議題。

10.    讀一本市面上的「基督宗教研究」的書籍後,給予中肯的評論(2000字)。


 



[1] 很可能是L. Reinhardt1659年首次使用。參F.H. Klooster, “Dogmatics,” in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W.A. Elwell (Grand Rapids: Baker, 1984), 328-329.

[2] 康德討論宗教的專著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李秋零 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3] 參拙文李錦綸〈中國教會面對的神學挑戰〉《中國與福音季刊》第一卷,第二期(2001.4-6)頁145-156

[4] 可以參考物理理論建構的方法循環,參拙文Kam-lun Edwin Le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Intelligibility and Physical Intelligibility: The View of Jean Lardrière,” Zygon, vol. 32 (Mar. 1997): 74-75.

[5] 這觀點為當代信義宗神學家Klaus Bockmuehl所提出。

[6]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ans. L.W. Beck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Education Publishing, 1956), pp. 128-136.

[7] 楊慶球〈基督教的創造論對近代科學哲學的意義〉《宗教》(復印報刊資料)1996年第5期,頁76-80


本文链接:李锦纶:中國教會需要神學,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在此发表评论
公法评论网作为公法学术性网站,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阅读排行
·范亚峰:异象、圣局与战略
·李锦纶:三一神論與啟示篇(永活上帝生命主第二部分)
·东方教父选集
·范亚峰:经旷野、沙漠智慧与恩典中国
·欧迈安Jordan Aumann:《天主教灵修学史》
·范亚峰:虚己与倒空
·李锦纶:中國教會需要神學
·李锦纶:永活上帝生命主(PDF格式下载)
·范亚峰:恩典中国与十字架神学——论恩典中国之二
·王志勇:儒家中庸之道与基督教正统神学--从基督教改革宗神学角
相关文章
·周伟弛:社会三一论对奥古斯丁三一论路线之批判
·章雪富: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论卡尔•巴
·岛子:圣水墨与基督精神
·范亚峰:恩典中国与十字架神学——论恩典中国之二
·段德智:《神学大全》第一集译者序言
·范亚峰:经旷野、沙漠智慧与恩典中国
·欧迈安Jordan Aumann:《天主教灵修学史》
·东方教父选集
·李锦纶:永活上帝生命主(PDF格式下载)
·李锦纶:三一神論與啟示篇(永活上帝生命主第二部分)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gongfa2012@gmail.com.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00 - 2012 公法评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