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网站首页 |公法新闻 | 公法专题 | 公法评论 | 公法时评 | 公法史论 | 西语资源

公法时评 | 公法文献 | 资料下载 | 西语资源 | 公法书目 | 学人文集 | 公法论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您现在的位置 : 主页 > 公法专题 > 维权运动专题 > 文章正文
范亚峰:以维权促进社会转型
来源: 作者:李卫平 时间:2008-11-15 点击: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范亚峰初中毕业没有走升高中、考大学的通衢,而不得不先入中等师范学校,工作一年后才上大学。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宪法学专业研究生。在北京教育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二○○○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攻读宪法学博士学位。二○○三年毕业,留在法学研究所工作。
从某种角度来看,维权是律师的日常工作,维权行动中出现大量律师的身影不难理解。但范亚峰是一名学者,他积极参与维权活动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对于笔者的问题,范亚峰表示,维权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虽然他对做律师不感兴趣,但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希望在从事宪法学研究的同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影响、推进中国宪政建设的进程。

从《公法评论》起步的维权经历

二○○○年五月范亚峰开办了《公法评论》网站,希望借此提升宪政理论研究的品位,扩大宪政思想的传播。他表示,自己从办网站到参与签名,到写文章为受害者呼吁,参与案件的讨论,以及作为公民代理人出庭,这一系列发展十分自然。

范亚峰是杜导斌案第一个五十人声明的发起人之一。该文本修改了二十多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范亚峰在修改过程中贡献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是体制内外知识分子首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很多人认为,维权不应该援引当局制定的法律,范亚峰有不同考虑。该文本的特点之一是,援引了“八二”宪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四年二月,北京举行了一场修改完善人权保护条款建议的研讨会。范亚峰是两个发起人之一。主题发言和建议文本经过反覆讨论,数十遍修改,范亚峰认为,维权运动受到了他们做事风格的影响,逐步细致化。

二○○五年,范亚峰组织了蔡卓华案实力雄厚的律师团,包括张星水、高智晟、王怡、滕彪、陈永苗、金晓光、许志永等,作为公民代理人,出庭为蔡卓华的妻子肖云飞辩护;全程参与“太石村”罢免案;引导四、五月间的反日运动。

范亚峰认为,我们既不能不讲国家与民族认同,又必须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大陆的自由主义者有不少人支持台湾独立,海外的更严重。范亚峰表示,他坚决反对武力统一,但也反对台湾独立。他认为,很多问题很复杂,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简单轻率地下结论,应该走中间温和的道路。

对“太石村”事件结局的评论

“太石村”事件以全部被捕人员的释放而告一段落,何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范亚峰认为,首先必须将事情做大,不做大就不会有解决的可能性。太石村已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为世界最著名的村庄之一;其次,知识精英大规模介入草根运动。虽然到现场的人数不多,但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尽管此前也有类似事件,但基本上是个体行为;再次,资源动员方式与众不同。太石村采取的是放弃暴力的方式,始终强调依法维权;最后,模拟“血酬”的模式。如果当局以为可以对民众任意妄为,甚至大开杀戒,则和平方式将转化为“血酬”模式。这就对当局有一个威慑。

范亚峰同意台湾学者黄春兴的观点,当局与民间都应该成熟理性,都应该反复计算镇压与容忍成本,双方都要作政治企业家。民间必须尽可能把事情做大,放大它的意义,使当局的镇压成本远远高出容忍成本;另一方面,民间又不能过于激进,使当局的容忍成本高过镇压成本。

汕尾流血事件发生后,当局面临着必须在“汕尾模式”与“太石村模式”之间做出抉择的强大压力,尽管它希望每一种模式都不存在。但形势比人强,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只好选择“太石村模式”了。他认为,对当局的善意应该肯定,这样才有良性互动。

思考转型理论提出“政法系”

范亚峰认为,转型理论问题已经解决,可以表述为“公民维权、宪政治理、和平转型”组合成的理论逻辑,二○○六年及以后的实践走向将按照这一理论逻辑展开。

范亚峰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体制内已经形成了一批与“江系”、“团系”相提并论的力量。他们人数众多,既有公检司法工作人员,又有法学学者与律师,还有人大代表。他们将主导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这就是他提出“政法系”的原因。

他认为,宪政治理意味着,现行体制内已经积累了一批能够遵循宪政逻辑管理社会的人才。中国社会转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要盘活这个存量。

范亚峰认为,促进社会转型的方式不外乎暴力革命、和平革命、改良与保守。维权是和平革命与改良的综合,一般情况下它选择改良,特殊情况下它选择和平革命。这是维权运动的基本特征。他表示,由于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大批理论工作者的卓越工作,视野之内所有促进社会转型的方式,都被成功地解释为维权。除非国家近期内出现大的变局,否则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替代维权运动。

他表示,社会转型的实质是利益与资源的重新分配。少数人的利益减少,大多数人的利益增多,整体而言有利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资源掌握不对等,少数人掌握着大多数资源,因而转型的过程将非常艰苦曲折。但是,因为社会转型是大多数人追求生活新机会的事业,所以当局不可能以拔钉子的方式,通过残酷镇压运动领导层,达到消弭社会转型动因的目的。总有一天,当局将发现,与维权运动合作是首选策略。

中国政治生态尚无法预测

范亚峰的自我定位是,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融维权人士与学者两种身份于一身。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张力,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他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范亚峰认为,在可见的将来,五到十年内,要么是当局继续执政,要么由民间取而代之。只是后一种可能性极小,只有当各种有利条件全部集中时才会发生。范亚峰表示,胡锦涛不是戈尔巴乔夫,而是权谋高手,强势人物;同时,胡也不愿在民主化过程中做恶人,背历史孽债,这从汉源事件、定州事件到太石村事件的处理方式可以见出端倪。当下的权力结构决定了大陆既不可能出现苏东式的自上而下的变革,也不会出现“袁世凯”式的人物。因为中国司局级以上的干部都被胡牢牢控制住了。

范亚峰认为,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二十多年的巨大变化缺乏深入了解,维权运动正是要给他们一个认识真正中国社会的机会。他表示,其实民间组织,如家庭教会、非赢利组织、民间智库等吸收了大量精英人士,他们将是主导中国未来的主力。

二○○六年一月五日于北京香山


本文链接:范亚峰:以维权促进社会转型,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请在此发表评论
公法评论网作为公法学术性网站,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但请勿发表无聊、谩骂、攻击、侮辱性言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阅读排行
·盐光沙龙第十五期:杨佳是谁?——基督徒法律人看“杨佳案件”
·邓玉娇事件的政治意义”座谈会会议纪要
·范亚峰:法治与公民社会
·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范亚峰:中国体制内改革动力已基本衰竭
·滕彪:中国公民运动中的民间纪录片
·范亚峰:单篇文章浏览量在万人以上这个网站就危险了——互联网与
·陈永苗:鹿鼎在于公民社会——评社科院开除范亚峰事件之二
·个案与草根维权研讨会纪要
·魏汝久: 中国维权律师忧思录
相关文章
·魏汝久: 中国维权律师忧思录
·张千帆:宪法实施靠谁?——论公民行宪的主体地位
· 杨学林:死磕派律师
·建三江事件分析:莫談國是 - 維權律師的罪與罰
·张曙光、姚监复、范亚峰等:从范、郭两案看中国之现状——范木根
·曾繁旭 黄广生 刘黎明: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
·维稳新手段:从抗议者的社会关系入手
·吴强:美国奥-克政府的激进主义谱系
·吴强:社会运动重塑美国政治——民主党阿林斯基主义溯源
·王晓渔:社会运动正在穿越转型三峡
公法评论网建于2000年5月26日。本网使用资料基于学术研究之目的,如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范亚峰信箱:gongfa2012@gmail.com.欢迎投稿,欢迎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00 - 2012 公法评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两足行遍天地路,一肩担尽古今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砥砺意志,澡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