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改革宗灵修神学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1.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爱人如己
 2.改革宗灵修神学-论歌唱
 3.改革宗灵修神学-论和平
 4.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经验
 5.改革宗灵修神学-论警醒
 6.改革宗灵修神学-论怜悯
 7.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禁食
 8.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灵命的荒漠
 9.改革宗灵修神学-论起誓
 10.改革宗灵修神学-论谦卑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爱人如己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上帝就是爱,他爱世人。在自然界中,他向所有的人启示了他的爱,在恩典之约中,他向他所拣选的人启示了他的爱。在上帝的律法中,他要求要有爱,他的律法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爱的对象是上帝和他人。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律法被记载在两块石版上。在第一块石版上,记载了我们应当如何表达我们对上帝的爱,应当用什么方式。在第二块石版上,记载了我们应当如何表达我们对邻人的爱,应当用什么方式。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后者。 爱就是上帝的儿女那种情投意合的心境,是上帝所作的工,因此,他们的心渴望与邻人有和谐的关系,寻求他们的福利以及自己的益处。

爱是情投意合。在所有的美德中,爱是最卓越的,最纯洁的,最令人欢喜的;爱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思想、言语及其他的活动本身都不是爱——尽管这些行为可能是源自于爱——因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这些行为也可能发生。毋宁说,心灵本然的倾向就是爱,爱的倾向是心灵所固有的。人的心灵彻底为爱所浸透,它在爱得喜乐。在人感到厌恶、愤怒、遗憾的时候,心灵中也会有些活动,即使这些活动没有罪,所生发的是某种程度的忧伤。然而,从其本质而言,爱是光芒四射的,爱是令人感到甜蜜的,爱是令人愉悦的,而且,爱的倾向越是强烈,它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越是强大,它的甜蜜程度也随之加深。 爱的主体,或者说爱的宝座,位于上帝儿女的心中。在堕落之后,人的本性“是可恨的,又彼此相恨”(多3:3)。他仍然有爱的能力,因为这是人类的特征;但是,他所专注的是错误的目标,所使用的方式也是错误的,由此他的爱就被扭曲了。堕落之后,人非常地爱自己,他只爱那些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对于那些不能使他快乐,或由有碍于他的快乐的,他就满心憎恶。一个尚未归正的人,不是真正爱人如己的人;然而,重生改变了上帝儿女的心,因此,他们开始以正确的方式来爱周围的人。重生使人按照上帝的形象改变,基督在他们里面成形。既然上帝就是爱,那么一个与上帝的生命有份的人,自然也会有爱——也就是说,他在多大程度上与上帝的生命有份,他的爱就有多大程度。歌罗西教会的信徒们对众圣徒很有爱心(西1:4),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们“蒙了上帝的教训,叫他们彼此相爱”(帖前4:9)。心灵是所有美德最根本的中心,对于爱心而言亦是如此。“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生出来的”(提前1:5)。既然上帝的形象住在人的心里,同样地,爱也住在人的心里。然而,爱不再潜伏在认信中,因为如果内心在燃烧,火焰也一定会喷射到外面来。

爱的对象就是我们的邻舍;也就是说,我们的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我们都源自于同一个始祖亚当。我们应该把人当作目前就具有上帝形象的人,当作人,当作处于未归正状态中的罪人。而且,我们能够区分各种不同的关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还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爱的对象。当我们把罪人视为罪人时,情况就由例外了;但是,总体上而言,作为人类,他们一直都是被爱的对象——我们不仅是要善待他们,而且还要爱他们,如此就让我们的爱心表达出来。因为有各种类型的邻居,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向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1.爱的本质

爱的实质就在于:从本质上而言,爱是关系性的。人是社会性的存有,他渴望与同伴联系、交流。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可以认为爱是: (1)独有的想与人建立友谊的愿望。假如一个人独自生活在世界上,或是自己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断绝了见到人,听到人的声音的一切盼望,那么,他就是生不如死。

(2)慈爱。有的人生活中也许发生过一些事情,这些事可能会或一定会阻止我们与他建立亲密的友谊。受到拦阻不能与别人建立友谊是很悲哀的,但是,我们仍可希望这些阻碍被除去——希望他能够归正,或者某种特定的罪(那种妨碍属灵的交通,常使我们有受污染的危险的罪)不要在他身上表现得太强烈。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爱他,那种与他交往的愿望仍然存在。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在肉体和灵魂两方面都善待他,当他成功时与他一同欢喜,当他失意时与他一同忧伤。保罗就是这样爱以色列人的——在他们还不信真理,抵挡真理的时候——按照肉体来说:“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罗10:1)。因此,我们甚至必须要爱我们的仇敌——那些敌视我们,憎恨我们的人(太5:44)。

(3)友善;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完全与邻居互相分享喜悦、愉快和幸福,那就是友善。上帝是我们爱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最卓越的对象。我们爱那些与上帝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人,这种爱源自于对上帝的爱。这种相似之处越多,这种爱也就越强烈。除此之外,上帝吩咐我们去爱,上帝之所以赐予我们这样的诫命,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快乐。尽管天使比这个世界上的人更象上帝,却没有资格作我们的邻居——因此,我们不必那样爱他们。因此,友善之爱源自对上帝的爱,也源自乐于遵从上帝之爱。有爱心的人,会欢欢喜喜地致力于这样的爱:“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约壹5:1)。这种爱不仅表现在对那些已经重生之人的尊敬上,而且也表现在使自己与他们联合的努力上。爱的本性就是要建立这样的联合。因此使徒把爱心称作“联络全德的”(西3:14),在《歌罗西书》第二章二节中,他说:“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因爱心互相联络。”关于早期的教会中的爱心,圣经是这样写的:“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徒4:32)。基督为此而祷告:“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约17:21)。这种友善之爱,只存在于信徒之间,因为他们彼此之间都相信:上帝爱他们,他们也爱上帝。这种爱被称做弟兄之爱:“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来13:1)。这并不是说,敬虔的人只爱敬虔的人,而是说,要行出这样的友善之爱,只有在信徒之间才会找到理由。在其他的人中找不到这种爱的基础,所以敬虔的人也不会以这种方式去爱他们。尽管如此,他们以慈爱之爱去爱那些未重生的人,寻求他们的福利,去做能够为他们而做的一切,但在与他们交往时,他们仍然表现与敬虔之人的不相容和不同之处。使徒并没有让我们仅限于爱敬虔的人,我们的爱也必须延伸到其他的人。“……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7)。无论何时,当有爱心时,它都会向每一个可以找到可爱之处的对象表现出来,或者向那些上帝吩咐在某种程度上当去爱的对象表现出来。

2.爱的起源 上帝是爱的起源。这种圣洁的火花不会在我们里面自发地点燃,而是由上帝在我们心中点燃。因此,他被称做仁爱和平的上帝(林后13:11)。圣灵创作了爱:“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加5:22)。帖撒罗尼迦人“蒙了上帝的教训彼此相爱”(帖前4:9)。圣灵按照上帝的形象重生了敬虔的人,使他们在上帝圣洁的本性上有份,赐给他们一个新的性情,使他们能够去爱人。作为重生的人,他们一抬起明亮了的双眼,他们——在上帝的圣面光照之下——就看见了上帝是全然可爱的。他们新得到的爱人的性情,立刻向可爱的上帝操练起来;他们爱上帝,因为上帝先爱他们(约壹4:19)。敬虔的人不仅认识他们自己里面的圣灵,而且也认识别人里面的圣灵。他们明辨那些人是谁,谁在某种程度上象上帝并爱上帝——还有上帝爱谁及上帝不爱谁。因此,他们的爱心被这些人吸引,并向这些人表达他们的爱。敬虔的人与这些人一同喜乐,渴望与他们有亲密的联络。他们的心在彼此的团契中欢喜快乐。而且,因为他们已经被重生,象他们以往的样式,所以他们新生的爱心还被所有他们遇见的人所吸引。见到这些人正行进在毁灭之路上,敬虔的人心中忧伤,因着爱心,他们寻求要把这些人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那些人身体上的痛苦,并且愿意帮助他们。当看见那些人好转后,他们为之欢喜;他们对每个人都友好慈善。

3.爱的果效或表现

爱的果效或表现是多重的,各式各样的,这是由于爱的对象的特性以及我们与它的关系导致的。他们都继续遵行第二块法版上加给我们的责任。“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8—10)。

思想爱的表现,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爱产生的动机和源泉。正如我们前面所记述的,这是关乎心灵的事,因此,这种爱是诚实的,真心实意的,热烈的。“你们就当用清洁的心彼此切实相爱”(彼前1:22)。

(2)实施爱的方式:应该是真心真意的支持。不是源自内心的爱是虚假的,没有爱的心灵是无果之树。支持必须是友善的:“总而言之……你们要存慈怜谦卑的心”(注2……,也就是说,“要友善”)(彼前3:8)。我们的话语不应该是生硬的,而应是和善的,有智慧的,令人愉快的:“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象用盐调和”(西4:6)。我们的行为必须是信实的,坚定的:“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

(3)一个人爱别人的程度就是他爱自己的程度。正如一个人衷心、真诚、乐意、忠心地爱自己一样,他也应该这样正确地去爱别人。“你们要爱人如己”(雅2:8)。

(4)实施爱的具体行为是关于灵魂或肉体的。当思想到灵魂时,我们应当为彼此祷告(罗10:1),用救恩彼此教导(徒18:26),彼此劝勉(来3:13),彼此指摘,免得互相担罪(未19:17),互相安慰(帖前5:14)。当思想到肉体时,我们应当喂饱饥饿的人,给口渴的人水喝,给赤身露体的人衣穿,看顾生病的人,留宿作客旅的人,帮助困惑的人,以言语或行为来支持他(太25:35—36)。这就是《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三节所指的“因爱心所受的劳苦”。

4.在亚当的本性中与生俱来的爱

亚当的人类本性在被造时就被赋予了对邻人之爱;堕落之后,上帝重申了要爱人如己的诫命。他在西乃山上颁布的律法中重申了这条诫命,他写在第二块法版上:“你们要爱人如己”(太22:39)。这也是先知和使徒们的告诫(未19:18,34;申10:19)。把这条诫命刻在你的心里——不仅把它当作你的义务,而且鞭策你去履行你的责任:“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3:34)。正是主耶稣自己,亲自为我们作出了爱的榜样,他也命令我们要这样做。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诫命牢记在心里。“我把它赐给你们”;“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命令”(约15:12);“我这样吩咐你们”(约15:17);“爱弟兄要彼此亲热”(罗12:10);“务要尊敬人”(彼前2:17);“相爱如弟兄”(彼前3:8);“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约壹4:11)。

5.缺乏爱心的证据

每个人不仅可以从上述的探讨中确知自己的责任,他还可以对照着看清楚自己是多么的缺乏爱心,或者他与这些标准是多么的接近。我们前面已经表明过,所有对邻舍的爱,都是源自于在耶稣基督里对上帝的爱,因此,那些从上帝生的人,按信心来说,他们在基督里与上帝联合了,他们爱上帝,把他当作重新和好了的天父,只有这些人才会正确地去爱他们的邻舍。并且,这些是他们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爱的对象,那些从上帝而生的人,他们在上帝圣洁的本性上有份,蒙上帝所爱,也爱上帝。我们前面已经表明,通过对这种倾向的推理,他们把爱延伸到所有的人,所有的那些和他们有共同起源的人——尽管他们没有上帝的形象,尽管不能用亲密之爱和联络之爱来爱他们。不过,他们可以用友爱来爱他们,渴望善待他们,保护他们免受伤害,但因为本质不同,所以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这样的光照中省察你自己,看一看你是否能通过这个测验。可以肯定地说,下面所列举的这些人没有爱心:

(1)不爱上帝的人。所有未曾归正的人都处于这种光景之中,本书第十四章中已经揭露了他们的本性。如果我们不爱上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爱那些与上帝相似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上帝的特性。“我们若爱上帝,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上帝的儿女”(约壹5:2)。与之相反的论点是:不爱上帝的人也不爱他的儿女。

(2)那些为了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观点来爱敬虔之人的人。未必会有尚未归正的人爱敬虔的人这样的事,但即使有这样的爱,也并不是因为敬虔的人是蒙上帝所爱的,他们爱上帝,爱耶稣,他们具有上帝的形象。毋宁说,未归正的人之所以爱敬虔的人,是因为他们是一起长大的,志趣相投,他们的某些天性是可取的令人愉快的,能带给他们一些好处或暂时的利益,在他们的服务或作为上诚实信实,爱他们可以得到爱的回报,荣誉,尊敬。在自然状态中,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敬虔的人让他们的光照在人前,因此使未归正的人受到责备,感到羞愧,如果因着上帝形象的美德,敬虔的人比他们更优秀,那么他们本质上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接下来,着就会引发内心的反对,悄悄的厌恶,避免相伴,直至憎恨和敌对。由此,这些应该能够证实:他们实际上并不爱敬虔的人。

(3)那些对于敬虔的人,平民和不敬虔的人不加区分的人,对其中任何一种人都没有爱心(是的,很多人甚至根本就没有爱心),他们自己活着而且为自己活着;他们只寻求自己的荣耀,益处和快乐;他们不关心别人;他们的心对任何人都是冷漠的,没有自然之爱。他们只爱自己和那些给他们带来益处的人。

(4)那些贪爱世界——即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的人以及那些和他们同心协力的人。在他们的眼中,敬虔的人是被人蔑视的一群。相反的,他们尊崇那些侍奉世界的人,那些人是他们的酒肉朋友,他们在空虚、愚蠢、空谈、赌博、狂欢、奸淫、跳舞和自夸中自得其乐。这些就是他们亲近的人,他们喜欢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些人贪爱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必然不爱那些敬虔的人,而是恨恶他们。“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2:15)。

(5)那些不仅在心中恨恶敬虔的人,并且因憎恨而逼迫他们的人。这些人蔑视敬虔的人,轻蔑地谈论他们,嘲笑他们,避免与他们为伴,毁谤他们,设计陷害他们,逼迫他们;如果敬虔的人身处逆境或遭遇意外,他们就引以为乐——他们在这些事情中寻找乐趣,仿佛他们战胜了一个敌人似的。

所有的这类人,如果他们在这样的光照中注意一下这些事情,反省一下他们自己——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自然品格的人,以及那些世俗的人和假冒伪善的人——那么他们就会确信,他们并不爱敬虔的人,因此,他们对别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爱。

6.缺乏真爱的后果

很多人不关心这一点,他们会说:“确实,我既不爱他们,不想去爱他们,也不想被他们爱。这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影响谁了?”我的回答是:这确实影响你了。

(1)你不是从上帝生的:“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约壹4:8)。如果你说:“我的的确确是爱上帝的。”那么约翰会说你在撒谎:“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怎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呢?”(约壹4:20)。并且,如果你不爱上帝,那你就是被诅咒的。

(2)你不是一个基督徒,在基督的苦难上没份,与基督无关。那么,你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你就没有上帝,没有盼望(弗2:12)。如果你回答说:“我真的是基督徒,因为我已经受洗了,我吃过圣餐,并且我是作为一个基督徒而活着的。”那么我这样回答你:“你在说谎,你在自欺欺人,因为如果你真的是基督徒,你就会爱那些基督所爱的人和爱基督的人。”因为这是基督徒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如果你没有爱心,那你就不是基督的门徒。

(3)你所有的行为,不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卓越,都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它们缺乏爱心。如果你爱上帝,你也就会爱上帝的儿女。那么你就会有圣灵,有属灵的生命,有天堂的特性,关于你的一切都会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因为你缺乏爱心,一切都是毫无生气的,你所做的工作都只是些没有意义的工作,这些是不会蒙上帝悦纳的。“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就算不得什么……这些都与我无益”(林前13:1—3)。请仔细看一看,一切都是由爱决定的,你这样缺乏爱心的人就一无所有了。你所行的只有罪恶,这只能加重你的审判;如果你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死去,这些就是你将永远沉沦的确据。因此,认清你所处的罪恶光景吧——既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让这一切促使你思考吧,让这一切促使你逃离现在的可怕光景,来到主耶稣面前请求饶恕吧。

7.敬虔之人爱心的缺乏及其原因

见到自然人没有爱心令人担忧,但是,参照使徒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所谈到的爱心,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即使敬虔的人也如此缺乏爱心,这更加令人忧伤。 而且,如果仔细考察许多真正重生了的人的行为,他们中有多少人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啊!确实如此:他们爱那些敬虔的人,因为上帝爱他们,还因为他们在基督里面爱上帝。从这方面来讲,他们的心是与那些敬虔的人联络在一起的——除外所有其他的人。他们尊重敬虔的人,他们的心与他们同在,当他们认识到了敬虔的人最重要的本质时,就欢喜;但是,当谈到他们的行为时,就显得他们的爱心是那么的微弱。他们把爱心留给自己,仿佛别人都是陌生人一般,或者他们只与一个或几个人团契,忽略了其他的人。如果一个敬虔的人犯了错误,他们立刻就会怀疑他是否真的敬虔。如果他被认为是我们的挑战,而他又没有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做,那么,不愉快,愤怒,冲突和背后中伤就开始出现了,每个人都给他一副冷面孔——仿佛他们的灵命不是源自同一个圣灵似的。当谈到那些未归正的人,哪里有对他们真心真意的爱呢?哪里还有人为他们的幸运而快乐,为他们的不幸而忧伤呢?哪里还有为他们属灵的和肉体的福利而进行的操练呢? 我们确实应该考察一下,为什么在敬虔的人中如此缺乏爱心,以便每个人都被激发起来,除去他在自己身上所找到的缺乏爱心的原因,促使他在爱的操练中进步。缺乏爱心是因为: (1)缺乏与上帝的交流。上帝就是爱,与上帝交流会使我们在爱心中长进。我们就会表现出更多上帝的本性,内心有更丰富的爱,这种爱自身会更强烈地向外流露出来。如果你的心指责你缺乏爱,那么立刻转向原因,认清那就是远离上帝的结果——因为爱必须是发自这个源泉的。

(2)对目前的状态缺乏确信,没有注意并认识到我们处在恩典之下。我们的信心软弱,屈服于死亡和冷漠,没有温柔地活着。相反的,罪占了上风,我们不敢把自己当作上帝的儿女。因此,即使我们尊敬其他的高尚的灵魂,我们却既没有勇气跟他们相伴,分享彼此的喜乐,也不能在与他们的团契中欢喜。 (3)已经屈从于世界及其中的情欲所导致的昏睡状态。因为他们的爱心强烈的向世界和情欲的方向表现出来,结果他们对敬虔的人及其他人的爱心就越来越少。当他们追求属世的情欲受到阻碍时,这点残存的爱心也很容易被征服。

(4)认识到大多数真理的教授是未归正的,或者误以为某人应当是已经归正了的,但后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表现得好像自己犯了罪,不应该去爱那些表面敬虔而实际并非如此的人——好像我们除了敬虔的人以外,不应该爱其他的人似的。但事实是,只要是合理的,只要存在最小的可能性,我们就应当以弟兄之爱去爱这些人,当这种可能性消失了时,我们以强烈的友爱去爱他们,这是更伟大的美德。 (5)敬虔的人过分隐藏自己,没有让他们的光照在人前。因此,人们不认识他们,或者,尽管他们内心有充足的恩典,但人们只见到了一点点。相互之间的爱只有很少的表现,因此一个信徒的恩典和爱心没有点燃另一个信徒。

(6)敬虔的人当众犯罪之后,内心虽然非常痛悔,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如果他们愿意表现出他们的痛悔,那么他们的爱心不但不会受到阻挡,反而会大大增强。

(7)过分地表现出对自我之爱,渴望自己的爱得到回报,或者坚持别人应该先爱我们;相反的,我们必须采取主动,爱人而不求回报。

8.爱的操练带来各样的益处

你的爱心如此微小——显示出来的就更微乎其微了,这应该使你的灵魂深处感到忧伤。这是不蒙上帝喜悦的,剥夺了你和众人的祝福,使敬虔的人和敬虔遭受到毁谤,阻挡了很多人归正,冒犯了那些心中充满爱的初信徒,这是导致教会衰退的原因。

因此,努力使你的爱心加增,变得更加火热,请允许我的劝勉在这方面帮助你复兴。

首先,你所有的关系都强烈促使你要操练弟兄之爱;当信徒反思这个关系时,他就会被挑旺起来,强烈地去爱人。为此目的,请仔细思想:

(1)上帝是你的天父,也是所有信徒的天父;他爱你也爱他们。难道这一点不能挑旺我们对彼此的爱心吗(约壹4:11)?

(2)主耶稣并不以称呼你和他们弟兄为耻,既爱你也爱他们。因此,“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弗5:2)。你们是同一个圣灵的殿,他住在你们所有的人里面,你们所有的人是靠他活着,他产生爱心(加5:22)。因此,我们祷告“祈求圣灵的爱”(罗15:30),你不要阻挡他爱的运作;相反的,顺从他,你会有丰丰足足的爱

(3)难道你们不是在同一个圣礼上有份吗?“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林前10:17);“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犹12)。因此,难道这种亲密的关系还不能挑旺你的爱心吗?既然我们是兄弟,同作上帝的儿女,主耶稣把我们从爱中拯救出来,又有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我们被同一个圣礼联络起来,那么,让我们用兄弟之爱热烈地彼此相爱吧!

第二,上帝格外喜悦他的儿女互相之间的爱。这是属世父母的喜乐;因此,我们的天父也喜悦他的儿女互相之间的爱。耶稣在其中欢喜,天使也在其中快乐。天父和基督住在这样的人中间并祝福他们:“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1,3)。

第三,兄弟之爱的操练是最有裨益的。

(1)兄弟之爱为教会添光增彩;所有缺乏这种爱的人会因此认识她。“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约13:35)。他为众信徒赢得尊重。当信徒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同心合意时,“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徒5:13)

(2)正如一只蜡烛点燃另一只一样,一个信徒的爱心也会点燃另一个信徒的爱心,这样,每个人都变得活泼有生气了。看见一个庞大的教会充满了灿烂的光辉,这是一种喜乐,但这远不及见到众信徒充满了这样的爱心的喜乐。是的,这会成为一种方式,借此很多人被吸引到教会来,尚未归正的人因此归正,初信的人因此而长进,退后的人得到坚固。 (3)那些有爱心的人会经历一种特殊的喜乐。爱人比被爱更有喜乐。喜乐是他的力量;他避免了很多陷阱,脱离了很多极易使人信心软弱的挣扎,勇敢地前进。

(4)对于弟兄的爱,使有爱心的人确信他处于恩典之中,因为他对某个人的爱,是因为上帝在他里面;因为上帝爱他,所以他更爱上帝——若有人爱上帝,这人乃是上帝所知道的(林前8:3)。

再者,因为这种爱是献给具有同样信仰的人的,因此有这样的共同点,爱寻求和谐。因为这样的人的爱心是献给和他自己相象的人,他追求与那些爱上帝并被上帝所爱的人联合,他自己也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中,否则,他不会追求以此为基础的团契。同时,他也因此确信他爱上帝——这是他常常思索的事。“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出死入生了”(约壹3:14)。

第四,互相的爱能够达到使彼此鼓励的目的。同种的动物常常走在一起;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来自同一个国度的的人通常都会住在一起。属世的人尚且通过互相之间的爱来彼此鼓励;难道敬虔的人不应该这样做吗?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既不能找到帮助,也不能找到安慰,因为这个世界恨恶他们。他们也不在这个世界上寻求帮助和安慰,因为他们恨恶这个世界。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做呢?他们每个人都要在世界上孤单地生活吗?不,因着上帝的美善,他们能够具有更真心真意的爱,彼此之间具有更亲密更稳定的友谊,远胜于在这个世界上所能找到的。彼此之间的爱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以致于即使没有其它的爱,他们也能活得很好。这种爱服从于彼此之间的帮助,支持,安慰,鼓励,同情,以及一切他们期望从人身上得到的。

9.关于合宜的爱心操练的指导

看起来,我探讨各种关于爱心的论证,是做的完全没有必要的鼓励工作——就象光需要推荐,火需要合理的辩论才能变得更令人愉快一样。仅仅提及爱就足够鼓励你的。开始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把,它会使你感到更甜蜜。

(1)让爱从你开始做起,不要等待别人来先做第一步。即使你是敬虔的人中最小的一个,孩子的爱是甜蜜的,它甚至能够点燃成人的爱。

(2)不要寻求爱的回报;但是,如果你收到了回报,不要让它在你这里结束。相反的,要为所受到的更新和鼓励而感谢主。如果你没有收到爱的回报,不要因此受到打扰或妨碍,因为你本是不配被爱的。你被允许去爱人,并且能够爱人,这就足够了。

(3)要高度尊重别人身上所拥有的恩典。不要怀疑,而是很快把它当作真实的来接受。有些人身上的恩典是非常微弱的,把未归正的人当作敬虔的人来爱,对你并没有伤害。爱人如己难道不是你的愿望和责任吗?

(4)千万不要让别人的过犯和堕落阻挡你的爱心,因为即使伟大的恩典也可能与严重的败坏并存——当恩典微弱的时候,这显得多么真实啊。关于这些过犯,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大的挣扎,他们私下里有多少忧伤,他们用多少眼泪和祷告来祈求饶恕。

(5)用你的面容,话语和完全的行动来表示你的爱——即使心中是冷淡的。当我们做了我们当做的事,尽管我们心中还有挣扎,即使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不是假冒伪善。当我们做这些事时,我们的心会越来越投入。但是,想要做出一副敬虔的外表,心中所想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假冒伪善。表现出爱,能够增加我们心中的爱。 (6)允许你心中的光和恩典照耀在人前,即使它是如此的微弱。向人显明它,你也要这样行事为人,你这样做不是为自己寻求荣耀,而是因为上帝命令你这样做,以便使别人能够有机会操练爱的美德。

(7)要多多的向主祷告,因为主是爱的源泉。凭着你自己,或你的力量,你既不能获得这种爱,也不能增加这种爱。如果你这样做了,上帝会赐给你更多的恩典,使你成长,直到他把你接到永恒的荣耀中的完全的爱里。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歌唱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歌唱是一项敬虔的操练,通过和谐的吟唱,我们敬拜上帝,感谢祂,赞美祂。

歌唱是一项敬虔的操练,因为我们运用声音的技巧和甜美来感动别人,把他们引向上帝。上帝赐予我们声音,用以向别人表达我们的思想。上帝赐予人类能力,使他们能够调节自己的声音,或高或低,或快或慢,藉此使自己的声音变得甜美,令人喜悦。用我们的声音来祷告,感恩,对上帝说话,这些都是上帝的旨意:“求祢容我得听祢的声音”(歌2:14)。用适当的节奏调节我们的声音,就能够打开我们的心锁,燃起我们的激情,因此,上帝也希望我们用心向祂歌唱:“……心被恩感,歌颂上帝”(西3:16)。但是,我们的声音和音调本身并不能蒙上帝悦纳,毋宁说,我们在歌唱中向上帝所表达的内心敬虔的活动,才是真正蒙上帝悦纳的。声音和旋律是把我们带入属灵氛围的工具,使我们的心向天仰望——同时也把那些听到我们歌唱之人的心引向天界。

1.声音的正确运用(The Proper Use of the Voice)

要歌唱就要正确地协调声音。一个人可以用一种毫无技巧的方式歌唱,比如,当我们独处时,为了表达我们正在阅读的内容(非诗歌体的),或者表达发自敬虔之心的思想,我们就想歌唱。我们调整我们的声音,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并不是以艺术性的方式,而是根据自己心中的旋律,我们就这样歌唱起来。有一个很虔诚的农夫,我跟他很熟悉,他常常说:“当我独自在田中的时候,我能够唱出所有的诗篇,尽管我并不晓得它们的曲调。”很多虔诚的人都能够以他们自己的经历证实这一点。主赐予一些人创作美妙音乐的能力,他们藉着这些音乐,以奇妙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爱,令人惊奇地激动我们心中的感情。正如建造诺亚方舟的人并没有因他们所建的方舟而得到任何益处,因为方舟完全是为诺亚和他的家人设计建造的,此处也常常是这样。很多音乐家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受益的却是那些敬虔的人。整个世界及其中所充满的都是属他们的。对于各种形式的艺术而言,都是如此;他们可以自由地运用这些艺术。一个人的心被音乐所感动的方式,是与他的心性一致的。对于属血气的人而言,音乐所感动的是他们属血气的官能,而对于属灵的人而言,音乐所打动的是他们属灵的感情。

2.各种类型的歌曲(The Various Types of Songs)

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庄重高贵的特性,听着这样的音乐,人的心中会油然而生庄严、敬畏之情。在教会中演唱的大卫的诗篇,就给人造成这样的感觉。有些诗歌具有忧伤的特性,我们受之感动而悲伤——是的,甚至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另一些音乐则具有欢快的特点,我们的心也随之欢快起来;苏格兰教会的赞美诗就是这样的。还有一些诗歌很有节奏感,我们的心因喜乐被激动得跳跃起来——正如哈拿祷告时所说的:“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撒下2:1)。还有些作品是很严厉的,使我们的心中燃起愤怒之火,可以说,想要复仇。然而,如果我们的心是属灵的,那么,这属灵的心,藉着各样的曲调,就会逐渐晓得属灵的悸动,与这些曲调一致;而通过这些内在的悸动,我们的心就被引向上帝——祷告,欢欣,喜乐,感谢祂,赞美祂。因此,属灵的人不仅仅与音乐相容;而且,音乐是属灵之事的补充,属灵之事也是音乐的补充——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心灵的参与。因此,可以说,心灵在这样的情愫中,就会产生主题和旋律,而主题和旋律也以这样的方式感动人心。弹奏这些歌曲的时候,声音和乐器越是甜美,人心就越容易受感动。当初,约沙法和另外两个国王告诉以利沙他们的军队因缺水所面临的危险,以利沙就说:“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王下3:15)。藉着乐器的弹奏,他的灵被感动,被带入一种适宜的境界,他领受了上帝的启示,知道他们将会有水喝。

3.从起初就有歌唱(Singing Practiced from Beginning of Time)

从创造之初,受造之物就开始歌唱。天使是在第一天被造的,是后五天的创造的见证者,为此,他们用歌唱来荣耀上帝:“那时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众子也都欢呼”(伯38:7)。发生在摩西时代之前的事,并不是都记了下来,但可以相信的是,那些敬虔的人,从亚当时代开始,就以歌唱为乐。约伯,被认为是生活在亚伯拉罕时代的人,他在书中提及了歌唱:“造我的上帝在哪里?祂使人夜间歌唱”(伯35:10)。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穿过变为干地的红海之后,他们唱歌赞美主:“那时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华歌唱”(出15:1)。《诗篇》第90篇的题目是:摩西的祷告。当摩西临近死期时,就留给以色列人一首歌,这首歌是上帝指示摩西写的(申31:16—30)。西西拉被打败之后,底波拉也吟唱了一首歌(士5:1)。

大卫是以色列的“美歌者”(撒下23:1)。他用乐器向耶和华歌唱,扬起声音和心灵向上帝歌唱,这就是他每日的工作。因着祂的美善,上帝在祂的圣言中赐给我们很多大卫的诗篇。我们只是知道这些诗篇的主旨,但无论是希伯来的诗歌艺术,还是美妙的歌唱艺术,都向我们隐而不显。我认为,现今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都无法与大卫的音乐相比。我相信,那时的歌曲是在心灵的和谐中谱写出来的,并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这些音乐发自心灵中属灵的情感,所以它也能够奇妙地激动别人,使他们心中也产生同样的感受。因此,一首诗篇的音乐不能用于其它的诗歌,因为那样的音乐只适用于那样的心境和那样的话语。音乐的节奏,内心的情感和上帝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是如此完美,以致于凡是听到的人都会心醉神迷。我们现在的音乐并没有这样的效果。我们歌唱的时候,并不顾及是否与内心的情感和上帝的圣言一致。那时侯,诗歌艺术基本上是包含在这种一致之中的,所以,现在试图挖掘大卫的诗歌艺术形式是不切实际的,更不用发掘他所创造的乐曲了。尽管如此,某些因素仍然可以在希腊、拉丁和荷兰诗歌中零零星星地见到。

4.圣经吩咐我们要歌唱(Scripture Enjoins Us to Sing)

大卫不仅自己歌唱,还不断地劝告每个人都歌唱。为了这个目的,他把自己的诗歌交给所任命的伶长在圣殿里歌唱。关于此点的经文参考数不胜数,不必一一列举。继大卫之后,我们在先知书中也发现了许多诗歌。在许多预言中宣告,在新约时代来临的日子里,人们将用歌唱的形式赞美主。在这些预言中,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劝戒。“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歌,因祂所行的甚是美好”(赛12:5);“当那日,有出酒的葡萄园,你们要指这园唱歌”(赛27:2);“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诗96:1)。

不仅旧约中规劝我们要歌唱,新约中亦是如此。“当用诗章、颂词、圣歌彼此对说”(弗5:19);“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西3:16);“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雅5:13);“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5);“他们唱新歌”(启5:9)。

5.《诗篇》以外的灵歌(Other Spiritual Songs in Addition to the Psalms)

很多敬虔的人,为了这一目的,用各种美妙的音乐创作了大量的灵歌。据考察,在宗教改革期间,路德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时至今日,路德所创作的歌曲仍然在路德宗教会中广为传唱,很有造就性,我们私下也唱这些歌曲。在我们这个时代,令人难忘的劳德斯丁(Justus Van Lodesteyn) 创作了一本歌集,这本歌集在灵性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马利特(Cl. Marot)把大卫《诗篇》的前五十首翻译成了法文诗歌,伯撒(Theodore Beza)则翻译了另外的一百首。继此之后,高德麦留斯(Claud Gaudemelius) ,一个著名的巴黎音乐家(他为主殉道,死于巴黎大屠杀中),也谱写了大量乐曲,在音乐上是无可挑剔的。达海努斯(Petrus Dathenus)把这些歌曲从法文翻译成荷兰语诗歌体,保留了同样的曲调。如果有一位有艺术才分而且生命敬虔的诗人,愿意把这些诗歌加以改进,使之风格一致,与原文更加和谐,从而在教会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这是非常可嘉的[1]。荷兰教会总会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除了大卫的《诗篇》以外,教会不应当使用其它类型的诗歌。

6.令人惋惜的是歌唱普遍缺乏(The General Lack of Singing Lamented)

使我惊奇的是,在荷兰,那些敬虔的人几乎没有歌唱的愿望,他们也很少唱歌。的确,我们很少歌唱,这是与我们民族的懒惰一致的(与其他民族相比)。无论怎样,属世的人还唱一些歌曲,但他们唱的是虚妄的歌曲,所挑起的是他们心中的虚荣和不道德的欲望。但是,敬虔的人们在这些方面常常沉默不言。有人说:“我太忙了”;还有人说:“我的嗓子不好”;另外的人说:“我一首歌也不会唱”;第四个人说:“我不敢唱,怕邻居听到了,认为我是个假冒伪善的人”。然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唱歌的愿望。如果我们的心更属灵,更喜乐,我们就会更愿意用欢快的歌赞美主,以此鼓舞我们自己和别人。此处我所说的不仅仅是在教会中唱歌。(即使在教会中,也有很多人不唱歌;对某些人而言,他们能够做得最好的,就是默默地读诗篇。)

7.关于歌唱的劝勉(Exhortation to Sing)

我确实需要鼓励每个人都歌唱——不仅唱诗篇,还包括灵歌。因此,信徒们,抛弃你们的这种怠惰吧。“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当来向祂歌唱”(诗100:2)。

第一,你们必须知道,歌唱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中立之事。毋宁说,这是上帝的吩咐。正如我们前面所阐明的,上帝要求你们这样做,上帝愿意你们以这种方式事奉祂。好好想想这些话及类似的引用,把这些作为不得不行的命令,牢记在心里。以一颗顺服的心,开始履行这一本分;张开你们的口,你们紧闭的心扉也会敞开。

第二,上帝造人,使人生来就有这样的能力。从三四岁的孩子身上,你就可以见到这一点。请你注意观察一下,他们总是一边唱歌,一边走来走去。请你看看在自然界中,甚至连小鸟也以自己的方式歌颂他们的造物主,它们清早就开始唱歌赞美上帝了。如果你清早到外面走走,或者你家中养着小鸟,你就会听到它们的歌声。但愿小鸟和小孩子们使你内心受到责备,作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有理由快乐地歌唱的人,你为何寂寂无声呢? 第三,这是天使的工作,因为他们用歌唱来荣耀上帝(参考伯38:7;路2:13-14;启5:11-12),这也是世上和天上的教会的工作:“他们唱新歌,说:‘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你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上帝’”(启5:9);“他们在宝座前唱歌,仿佛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启14:3);“他们唱上帝仆人摩西的歌和羔羊的歌,说:‘主上帝,全能者啊,祢的作为大哉!奇哉!’”(启15:3)。如果你不想歌唱,那么你在教会中和天堂里做什么呢?而且,如果你想用永恒的哈里路亚来赞美主,那么你应该现在就从地上开始。

第四,当上帝的子民们用歌唱来赞美祂时,上帝格外喜悦。哪里有甜蜜的歌声赞美主,哪里就有上帝的祝福临到。“但祢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居所的”(诗22:3)。特别值得注意思索的是发生在圣殿典礼上的事。“吹号的、歌唱的,都一起发声,声合为一……耶和华的殿中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上帝的殿”(代下5:13-14)。当约沙法和他的军队一起高声唱歌赞美的时候(代下20:22),耶和华打败了他们的敌人。当保罗和西拉在半夜唱诗赞美上帝时,监门立刻全开了,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徒16:25-26)。因此,如果你愿意蒙主悦纳,愿意上帝眷顾你的灵魂,愿意经历上帝的帮助,那么,就让你自己常常歌唱吧。

第五,歌唱会感动一颗在祷告中常常不容易被感动的心。歌唱的时候,眼泪常常会滴落在书上。难道你不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吗?难道你不曾因听到别人的歌唱而受到鼓舞吗?因此,别人也会因你的歌唱而受到鼓励。法国的天主教徒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严格禁止唱颂诗篇,并为此制定了严酷的惩罚,甚至在他们屠杀基督徒之前,就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因此,不要再沉默,放开你的声音,用歌声来荣耀你的上帝吧,不要理睬魔鬼和所有上帝的仇敌。歌唱已经给你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还在继续带来),假如你没有用赞美的歌声来感谢,你就不会得到这么大的收益。你必须继续这样做下去,以便鼓励别人甘心乐意地事奉上帝。那么,这就会让所有属血气的人都明白,敬虔的生活是喜乐的生活,而不是充满忧伤,他们也会渴望过这样的生活。当你歌唱时,要用悟性歌唱,带着热情歌唱,要意识到上帝的同在(因此,要带着敬畏的心情歌唱),用谦卑的态度歌唱,里里外外,都要专心,这样在上帝的面前才算适宜,也能造就到我们周围的人。

--------------------------------------------------------------------------------

[1]这事在1773年成全了。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和平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爱邻舍、谦卑、温柔都能产生和平。凡是有前三种美德之处,就必然有最后一种美德。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这种美德。在希伯来语中,表示和睦这个意思的单词是menuchah,它的意思是安息或安静。使人和睦的人是安静的,无论在内在外都有和睦——私下的,以及在他人面前的。还有另外一个词shalom,它是shalam的派生词。它的意思是:使繁荣,使和睦,使成就。使人和睦的人有平安和兴盛,能够很容易地完成他的使命。在希腊语中,有两个词eirenikos和eirenopoios。这个单词的词根的意思是“联在一起”,因为和睦能够把心联在一起,把人联在一起。因此,使徒说“用和平彼此联络”(弗4:3)。

和平是信徒的心灵安静满足的状态,这使他愿意与邻舍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并且他将努力去获得这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是具有甜蜜的联络—这是他以诚实和敬虔的方式去做的。

和平产生于信徒的心灵,此处是这种美德的唯一居所。尽管未曾归正的人可以避免争竞与不和,但是他们却不可能有这种和平的心态。“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罗3:17)。毋宁说,和平是蒙恩之人的妆饰,那就是基督徒,他们因着基督的宝血与上帝和好了,基督就是他们的平安(参考西1:20;弗2:14)。他们因着信,罪得赦免,得以在基督里称义,与上帝相和(罗5:1),上帝赐予人出人意外的平安,在基督里保守他们的心怀意念(腓4:7)。当他们在良心中享受与上帝的和睦时,就好象全世界都与他们和睦了,田间的石头也与他们立约,田里的野兽也与他们和好(伯5:23)。他们与人交往时,也有这样的倾向。他们的心与他们一起,他们和平的心所渴望的,只有和睦,即使当他们独处时亦是如此。但是,只有信徒才有这样的心境,他们因着信才会拥有这样和平的心态(罗5:1)。因为和平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5:22),所以只有那些与圣灵有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果子。

这种美德的对象是我们的邻舍——所有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不断地与魔鬼、世界和他自己败坏的肉体争战——他既不愿意与这些东西在一起,也不想与他们和睦相处。他越恨恶和抵挡这些东西,就越喜爱和睦。然而,他把人当作人,当作他的邻舍,他有一颗和睦的心,他尽力与他们和睦相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使人和睦的人与敬虔的人和睦相处。他与敬虔的人有属灵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心藉着基督联络在一起,他们具有同一个圣灵,有同样重生的品性。“彼此和睦”(可9:50)。但是,一个人不应该仅限于与敬虔的人交往。相反的,和睦应该是朝向所有人的,从使人和睦的人这边来讲,他绝对不会挑起争端,即使有公正的理由,他也会忽略它,不允许它来搅扰和睦。这就是使徒保罗所提出的劝戒的本质:“若是能行(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劝说人们和睦,如果还能够维持和睦的话),总要尽力(也就是说,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也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达到和睦),与众人和睦”(罗12:18)。

这种美德的本质包括一种意向,这种意向源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追求与他人和睦相处。使人和睦的人生活在与上帝相和的喜乐之中,他的心远离争竞,相对于他的邻舍而言,他的心是满足而且平安的。他并不记念邻舍曾经苦待他,也不会心存忌妒和不满。相反,他有内心的平安——平静、安静、满足。当他想到邻舍时,他的心渴望与邻舍和睦相处,他以最令人愉快的方式与人交往。“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箴3:17)。因此,和睦的本质就是心与心紧紧相连,它指的是一种联络,“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一的心”(弗4:3)。他与别人同心合意:“你们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和”(林前1:10)。早期教会的信徒们就是如此行的:“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徒4:32)。

1.重生的果子(A fruit of Regeneration)

这种和睦的心态并不是出自于一个人的本性,因为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就是一只豺狼。然而,上帝改变了那颗残忍野蛮的心,使祂的儿女们得以在基督里与祂相和;这接下来又产生了与邻舍和睦相处的心。“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赛11:6,9)。主把这样残忍的野蛮人改变成了这样和平的人,因此使徒把和平列为圣灵的果子之一:“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和平”(加5:22)。使徒盼望上帝的平安能够临到众信徒。“愿赐平安的主随时随事亲自给你们平安”(帖后3:16)。使徒常常称呼上帝为平安的上帝,因为祂赐人平安,喜悦那些使人和睦的人(参考罗15:33;林后13:11)。

和平的果效或果子是竭力与他人和睦相处。这并不能使我们认为自己有一颗和睦的心,渴慕这样的心态。如果没有一颗和平的心,想要与邻舍有和睦的关系,这只不过是自然的果子或假冒伪善。试想,如果我们有了一颗和平的心,却不尽力与邻舍和平相处,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一颗和平的心不可能不表现出和平,我们借助亲切的关系来达到和睦,必定会与这种美德的内在力量相称。因此,我们才能容忍那些不和睦的人,坚定不移地表现出对和睦之爱的追求,促使他们也转变成为爱好和平的人。我们必须使每一个人确信:我们追求和睦,从我们这方面来讲,是不会搅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的,即使别的人可能会这样做,我们也不放弃和睦的原则。“要彼此和睦相处”(林后13:11)。

(1)“相处”这个词包含行动。独自隔离,不与他人交往;既不说某人好,也不说某人不好;能够坦然接受别人的成功;不争吵,不争斗,也不发怒——所有的这些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和睦相处。“和睦相处”是指以愉快和谐的方式与人交往。 (2)“相处”这个词表明连续的坚定状态。偶尔表现一下自己是爱好和睦的,并不是和睦相处。毋宁说,“要彼此和睦相处”是吩咐我们,在和睦方面要有持续的行动,有坚忍的毅力。

(3)“相处”这个词表明要有“从中找到喜乐”。与人和睦相处是使人和睦的人的自然状态,就如同鱼儿在水中一般。当他与周围的人有和睦的关系时,他很欢喜——就如同健康的人为自己感到高兴,并且有健康的身体一样。“你们要追求和平,与众人和睦”(来12:14);“寻求和睦,一心追赶”(诗34:14)。当别人以令人愉快的和平的方式与我们交往,按照我们的意愿对待我们时,很容易保持和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被爱自己的心所激动,他们会用言行苦待我们。有时我们会遇到生气的人,别的时候又会遇到发怒的人,这些都会挑动起我们败坏的本性,让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但是,使人和睦的人会忽略这些,以友善的方式回报他们,并做出让步——即使这会有损于他自己,使他失去世人的尊敬。就像围捕狩猎野生动物的人那样,他所寻求的是和平,他不懈地追求和平;一旦达到了和平,他就认为自己胜利了。

2.和平的操练(The Practice of Peaceableness)

不论和平是多么令人愉快和向往,但我们要谨慎,不要以放弃诚实和敬虔为代价来追求达到和平。因此我们在定义中加上如下的限制:“以诚实和敬虔的方式”。有些人惧怕别人的不快和反对,无论他们怎样想方设法,怎样竭力保护,可以说,全副武装,但和平绝不是他们这样能够轻易地得到的,因为和平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上帝交托他们所捍卫的乃是真理和敬虔——即使为了捍卫真理和敬虔而失去一切,甚至包括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当义无反顾。这样的人躲在“和平,和平”这个口号下面。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既不属于以色列中的使人和平的人,也并非真正拥有一颗和平的心。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和平,而是他们自己的益处,所以他们说“和平,和平”,即使这是跟魔鬼和平,与世界和平,即使这会令他们永远丧失与上帝的和平,他们仍然在所不惜。即使出现了新的谬误,这样的人还是坚持认为,他们应该保持沉默和让步,因为如果不这样就没有安宁了:和平是最好的。如果一个罪人需要用劝戒和责备的方式来使他改正错误,这样的人一定会避免这样做;他所担心的是对方可能会发怒,并给我们带来麻烦。如果世人不要我们把敬虔显明出来,而是让我们予以隐藏,使我们与世人保持一致,这样的人会再次这样做,因为他们不愿丧失安宁,因此,他们会老调重弹“和平,和平”。但是,上帝说,和平与真理,和平与敬虔,必须紧密相连。如果伤害到真理和敬虔,我们就当收起自己寻求和睦的心,也不当从自己这方面追求和睦。相反,我们应该反对谬误,捍卫真理。我们应该如此反对不敬虔,坚持敬虔。如果别人难以容忍我们这样做;如果这会触怒他们,他们寻隙滋事,制造困难——那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无论如何,使人和睦的人所坚持的是真理和敬虔,因为上帝喜悦我们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你们要喜爱真理与和平”(亚8:19)[1]。亚他那修(Athanasius)宁可失去自己的地位,也不愿意丝毫偏离真理。路德常说:“我宁愿天塌下来,也不愿真理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害。”“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来12:14);“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诗85:10)。对于约兰的问题“耶户,平安吗?”,那不敬虔的耶户回答得很好:“你母亲耶洗别的淫行邪术这样多,焉能有平安呢?”(王下9:22)。“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雅3:17)。

在上帝的圣言中,处处切切地要求人们培养这种美德,坚持这种美德:“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太5:9);“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罗14:19);“你们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3.我们是使人和睦的人吗?(Are We Peacemakers?)

看哪,这儿有一面清澈的镜子,你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要你追求和睦的命令,而且还可以从中查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你有没有以主耶稣基督对上帝的公义的满足为基础,与上帝和好?你有没有被接纳,因信称义?你的和平是否发自和好与称义这一源泉?你知道敬虔的人与那些不曾蒙恩的人的区别吗?你的灵魂与那些在基督里敬虔的人合一吗?你对和平的践行是源自与基督的合一吗?当属血气的人用各样的邪恶反对你时,你是否仍然保持和平的心境,仍然努力追求和平呢?当你私下里想到你的邻舍时,或看见他,与他谈话的时候,你的心宁静、满足、愉快吗?你心中有陌生、敌对、愤怒、嫉妒、不满的意向吗?你有没有把你爱慕和平的心表现在行动上——甚至当别人向你发怒,对你行恶的时候?你是否非常热爱真理和敬虔,以致于即使全世界都攻击你,也不愿意远离一丝一毫呢?你有没有对那些攻击你的人保持和平的心态,努力在自己这一方面以行为来追求和睦?在上帝面前,你的心灵对此如何回应?你属于使人和睦的人吗?你是否在本质上真正拥有这些?你是否伤心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你是否认识到自己确实缺乏这种心态,也没有因此而产生的行为?假如你能够认识到这样的不足,并始终处于这种罪感之下,直到自己迫切地寻求主耶稣,与上帝和好,和善地对待你的邻舍,那时,你当是何等地欢喜啊!为此,请用一段时间来反思自己是否认识到这种罪,然后立刻想一想在上帝眼里你是怎样的,想一想你将会受到的审判。我在对你们讲话,你们这些独处时如恶狼猛虎的人;你们这些像咆哮澎湃的大海的人;你们这些心中充满仇恨、愤怒、嫉妒和纷争的人。我在对你们讲话,你们这些一看见冒犯过你就暴跳如雷的人;你们这些一听见别人说话不中听或伤害的话,就如炸药般爆炸的人。我在对你们讲话,你们这些不但自己身心不合,还挑拨别人,不断地煽风点火的人;你们这些口里说着平安,心中却不喜欢和睦的人。耶利米提到过这样的人:“人与邻舍口说和平话,心却谋害他”(耶9:8)。现在,请你听一听上帝对于你是怎样讲的。

4.对于不爱好和平之人的警告(Threatings Against the Unpeaceful)

首先,你仍然没有蒙恩,因为你否认一切可以使你称为基督徒的事。被你称作天父的上帝,是和平的上帝,而你却毫无和平可言。被你称作救主的基督,是和平之君,而你却一直烦躁不安。你声称与之有份的圣灵,是生成和平的灵,而你却生活在争竞之中。你所声称使你重生的福音,是和平的福音,而你却生活在憎恨、愤怒、忌妒与不和之中。你说自己是上帝的孩子;然而上帝的孩子们都是爱好和平的,而你却不是。你领受把敬虔之人的心联络在一起的圣餐,但你的心却与每一个人为敌。因此,你当认识到,在你所夸耀的所有事情上,你都是无份的。 第二,你所承受的是魔鬼及其孩子的形像。你的心灵和你的面容,都表现出撒但这杀人犯的形像。你正是圣经中所描述的那种不敬虔的人。最初的世界曾经充满了强暴(创6:11),你也是如此。以实玛利是个野蛮的人;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创16:12);你的光景正是如此。假冒伪善的不敬虔之人以外在的形式来事奉上帝;然而实际上他们却生活在冲突、争吵、打斗之中(赛58:4);你也正是这样。

第三,上帝憎恶你,祂将报应你:“耶和华所憎恶的有六样:连祂心所憎恶的有七样:……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箴6:16,19);“他的舌头是毒剑,说话诡诈……耶和华说:我岂不因这些事讨他们的罪呢?我岂不报复这样的国民呢?”(耶9:8—9)。

既然不和、纷争、吵闹是一颗邪恶的杀人害命之心的证据,这样的心中所充满的是愤怒、嫉妒和仇恨;既然这样的人不能承受天国,而是与燃烧的硫磺火湖有份,那你也就不能期望别的什么了。你们这些与人不和的人,为你自己的命运担忧吧,为上帝的震怒担忧吧。上帝也与你不和,祂必会胜过你,祂会使你经历到祂的得胜的。

5.有缺陷的和睦之心(A Deficient Peaceableness)

还有你们,虽有一颗爱慕和平的心,但能证明此点的证据却少得可怜,前面所说的对你而言也是一面镜子。你与那些使人和睦之人的心态和思想的相似之处是何等地少啊!你有多少不和的心思意念,你的话语是多么尖刻啊!你的内心是多么容易争吵怀恨啊!这当令你多么忧伤啊!为此哀哭吧!当迫切地寻求消除一切的不和,努力争取拥有一颗爱慕和平的心,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因为:

第一,你的心灵和行为缺乏平安,将会妨碍你进行各种敬虔的操练,并会玷污这些操练。

(1)你的心会失去亲近上帝、向上帝祷告并与祂团契的意向。“……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3:7)。因此保罗说:“我愿男人无愤怒,无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2:8)。

(2)这会使他人的身心都受到侵害。听到一个敬虔之人争吵辩论,任何人都会受到干扰,因为每个人都坚信,这样做违背敬虔之人的本性,对上帝的儿女而言是不合宜的。主耶稣是怎样说到这些冒犯别人的人呢?祂说:“倒不如把大磨石栓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太18:6)。你们这些敬畏上帝的人,这难道不应该阻止你继续与人纷争吗?

(3)如果你把能力都用在使教会不和方面,那你就没有能力使别人得益处。“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雅3:16)。

第二,教会中的一切,以及与教会相关的一切都劝告你当追求和睦。

(1)你已经生在教会中,并被接纳为教会的一员。但是,教会被称作书拉密女,也就是和平者的意思(歌6:13)。那么,你生活在不和与纷争之中是合宜的吗?这难道不能促使你与人和睦相处吗?

(2)上帝,当你还与祂为敌时,就使你与祂自己和好,祂是赐平安的上帝(罗16:20)。祂喜爱平安,悦纳那些爱慕和平的人。既然这位上帝是你的天父,你称呼祂“阿爸,父!”,那么,你怎么敢带着没有平安的心和好争竞的舌头来到祂的面前呢?你既然处于这样的心态,怎么敢来与祂相交呢?

(3)主耶稣——祂是你的新郎,是你一切安慰、喜悦和爱的所在——是和平之君(赛9:6),祂藉着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使你与上帝和好(西1:20)。祂吩咐你:“你们应当彼此和睦”(可9:50);因此,“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4)圣灵,住在你里面,重生了你,教导你,带领你,在你里面生成一颗和平的心(加5:22)。祂警告你不要闹纷争,不断地鼓励你要追求和睦。难道你不应该顺从祂吗?难道你要让那呼召你得平安的上帝担忧吗(林前7:15)?

(5)福音,是使人重生的种子,是你属灵的滋养,被称作平安的福音(弗6:15)。因此,这该怎样促使你(在与福音的和谐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啊!

(6)教会里的成员,你像家人一样与他们交往——那些你所爱的,与之同喜乐的人——都是爱好和平的人;他们的心都有爱慕和平的倾向,他们的目标和活动都是追求和平。难道你要以自己的争竞之举冒犯他们,使他们担忧吗?难道你应该败坏他们,刺激他们,使他们和你一样好争吵吗?

(7)主耶稣把你称作祂的鸽子和绵羊(参考歌2:14;约10:27)。鸽子和绵羊都是极其爱好和平的动物;绵羊会表现出恶狼的特性吗?难道你想如同一头狗熊一样出现在羊群中吗?

(8)圣礼不仅是你与上帝相和的印记,也能激发彼此之间的合一——不仅是弟兄姊妹之间的和睦,更是藉着同一位圣灵活着的同一身体的不同肢体之间的和睦。“……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林前10:17)。那么,你怎敢怀有不和的意念?怎敢开口争吵?怎敢给别人一副不友好的面孔呢?

6.和平是基督徒的妆饰(Peaceableness Adorns the Christian)

第三,进一步思想这一美德的荣耀,它是基督徒特别的妆饰。

(1)和平是温柔安静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是不朽坏的妆饰,“在上帝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前3:4)。

(2)和平显示了舍己,因此我们忽略邻舍的失败,不记念他们曾经行在我们身上的错失。“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箴19:11)。

(3)和平之中有属天的智慧;争吵是愚拙人的行为。“愚昧的人张嘴启争端”(箴18:6)。然而,和平则是智慧人的行为:“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是和平”(雅3:17);“因为智慧比珍珠更美”(箴8:11);“得智慧胜似得金子”(箴16:16);“智慧胜过勇力”(传9:16)。智慧能使人容光焕发:“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传8:1)。但是,所有这些令人愉快的事情都包含在和平之中。

(4)当一个教会表现出她自己以和平为妆饰时,所有见到的人,都会喜爱她。“看哪!弟兄和睦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133:1)。因此,让和平之光在教会中闪耀吧!

第四,和平有极其美好的赏赐。

(1)使人和睦的人是喜乐的:“劝人和睦的,便得喜乐”(箴12:20)。

(2)使人和睦的人适于向人向上帝进行各种属灵的操练。他们的心不责备他们,他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约壹3:2)。他们所有的言行都是美善的,因为这些都源于一颗自由的心。它们是被盐调和的,也就是被智慧调和的;因此,盐与和睦是密切相连的(可9:50)。

(3)上帝的宠爱与使人和睦的人同在。“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上帝必常与你们同在”(林后13:11)。在上帝向我们所显明出来的爱中,享受上帝的同在,这就是一切。如果上帝帮助我们,还有谁能抵挡我们呢?如果上帝赐予我们安宁,还有谁能使我们混乱呢?

(4)上帝的祝福临到那些使人和睦的人:“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3)。因此,让那些渴望从主那里领受各种福乐的人,与人和睦吧!

(5)总而言之,上帝宣布使人和睦的人是祂的儿女,承受祂的救恩:“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太5:9)。我们所求的,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因此,竭力与人和睦相处吧!

7.培养和平的方法(Means to Cultivate Peaceableness)

如果你渴慕和平的生活:

(1)把你对于金钱、荣誉和爱情的渴望钉死在十字架上;不舍己,既不可能拥有,也不可能保持一颗和平的心。否则,你自己就会成为导致他人与你争闹的原因,因为你正在追求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在这样的心境下,你很容易与他们发生冲突,你自己内心的平安也被破坏。我们心中所想的,口中很快就会说出来。贪婪是和平的破坏者。“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箴15:27)。野心引发争竞:“心中贪婪的,挑起争端”(箴28:25)。无论何时,当对于别人所享受的尊荣、收获和爱情产生嫉妒时,心灵就不会安宁,而且这种不安还随时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爆发出来。嫉妒和纷争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它们合起来就是混乱和各样坏事的源泉。

(2)谨守你自己,让别人去管别人的事。在别人的行为上,不要自己任命自己为侦探和法官;不要让你的耳朵听那毁谤者的谗言。不要听,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你自己。“传舌的离间密友”(箴16:28);“无人传舌,争竞便止息”(箴26:20)。因此,所罗门满有智慧地劝说我们:“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传7:21)。至于你自己,要保持沉默,这样就不会讲说他人的坏话。讲说别人的坏话,会不断地给你自己带来麻烦,常常挑起不和。“大张嘴的,必致灭亡”(箴13:3)。如果你听见别人争吵,要小心不要让自己卷入其中。不要自己任命自己为法官,然后立即支持其中一方,以此来执行你的判决。当你劝说别人和睦时,那又完全不同。“过路被事激动,管理不干己的争竞,好像人揪住狗耳”(箴26:17)。这样的人(为别人的事操心的人)就有被咬的危险。“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好管闲事而受苦”(彼前4:15)。

(3)总是做最小的——无论是在你自己的眼中,还是在你对待别人的行为上。要忍受委屈,饶恕这样的行为(西3:13)。在一切事情上,只要不违背上帝的旨意,都顺从别人的意愿,就像亚伯拉罕所做的那样:“我向上帝祷告,你我不可相争……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创13:8-9)。在这方面,人会因施与而变得富有。通过一定程度的让步,人会得到内心的平安,这比金子、珠宝和权力更宝贵。“寻求和睦,一心追赶”(诗34:14)。

(4)如果别人以不友善的方式对待你,或者你发现了不友善的前兆,立刻装备你自己,从一开始就抵挡争竞;完全保持沉默。因为如果你自己不谨守,争吵就会不断加剧,直至难以控制。“纷争的起头,如水放开”(箴17:14)。

第八十六章 勤 勉

上帝把灵魂和身体赐予人类,同时也赐予人类用灵魂和身体来工作和荣耀上帝的能力。亚当,即使在未堕落前的完美状态时,也要从事上帝分派给他的体力劳动。“耶和华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

堕落之后,上帝还是吩咐人工作,祂让每个人都作自己的工。“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守住这身份”(林前7:20)。上帝不仅希望人类完成祂的呼召,而且希望人类勤勉地完成呼召。我们现在所要探讨的就是这种美德。

在希伯来文中,表达“勤勉”这个意思的词是charoots,它的基本意思是“锋利的”、“锐利的”、“勤勉的”。在希腊文中,表达这个意思的词是akribeia。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为了确保一项计划得以妥善执行并且结果完美,以最大程度的关心和慎重来对待这件事。因此,“勤勉”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工作。还有,这个词的派生词是akribos,它的意思是“详细”。“将主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徒18:25);“你们要谨慎行事(即勤勉地,准确地)”(弗5:15)。希腊语中还有一个词是epimeleia,它是melei的派生词。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以最大的关注——来对待一件事。“……细细地找,直到找着”(路15:8)。最常用的词是spoude,它是“速度”、“加速”的词根。它的意思是愿意并且勤奋。“治理的,就当殷勤”(罗12:8)。

勤勉是信徒自愿地、欢喜地、迫切地运用属灵的或身体的能力来完成上帝交给他的使命,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就在于这是上帝的旨意。

这种美德只在信徒身上运作。未归正的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勤勉,但他们的勤勉与信徒的勤勉之间的差别,就像生与死之间的差别那么大。属世之人的勤勉源自于一颗充满罪恶的、扭曲的心灵。工作的使命虽是上帝的旨意,但他的心中既不渴慕,也不喜爱。他的目的就是谋生,取悦于人,或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然而,基督徒的勤勉源自于一颗重生的信服的心。信心把他们的灵魂与基督相连,藉着基督来到上帝面前,与天父和好。这反过来也激发了他对上帝的爱,促使他去讨主的喜悦,因此,信徒把自身的使命视为上帝所吩咐的。这就产生了愿意接受这项使命的心,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满有喜乐,并勤恳地使其善始善终——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都是为了使这样的工作得蒙上帝的悦纳。

勤勉的对象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使命。上帝因着自己的智慧和美善,已经命定人与人之间应该分离居住。上帝在人中间设定了不同的级别,并赐给每个人不同的使命。祂分派一个人在教会中工作,另一个人在政府中任职,还有一个人在家中劳动。祂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呼召:一个人做了渔夫,另一个人是农民,还有一个是商人,还有手艺人。他们之间也有分别:有的人需要别人的服务,有的人为别人提供服务。信徒留心自己的职分和状况,同时他也承认这是上帝所指定的;比如大卫,他把自己摆上服事耶和华。“耶和华啊,我真是祢的仆人,我是祢的仆人”(诗116:16)。因此,他满意于上帝为他所作出的安排,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无足轻重,也不论是容易,还是困难——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同时祂又是智慧、美善的,祂赏赐所有忠心的仆人,所以,信徒把自己的使命当作上帝的呼召来领受(林前7:20)。

1.运用属灵的和身体的官能(Exertion of One’s Spiritual and Physical Faculties)

勤勉的本质包括运用属灵的和身体的能力。勤勉的人把全部心灵投入手中的工作,并把工作做好。

首先,他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想当以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来作,他尽可能用最好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大卫在他所行的一切事上,都是这样做的:“……是大有勇敢的战士,说话合宜”(撒上16:18);“祂……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诗78:72)。所罗门这样说到智慧的仆人:“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箴17:2);“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称赞”(箴12:8)。

第二,意志也以以下的方式投入到这项职责中: (1)甘心情愿。耶路撒冷的城墙之所以得以重建,原因就在于,“因为百姓专心工作”(尼4:6)。

(2)欢欢喜喜。我们不应该像奴隶那样——违背自己的意志,烦躁忧愁,只是因为害怕挨打才工作。毋宁说,我们应该欢欢喜喜地工作,因为我们所服事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主,是满有怜悯的天父。无论是属灵的工作,还是身体的劳作,他们都欢欢喜喜地殷勤作工,因为这是他们的主和父分派给他们的任务。“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诗100:2)。

第三,感情也投入其中。勤勉的人是勤恳的,大有热心,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快乐。他就好像是一匹精力充沛,随时准备奔跑的骏马,踢马厩的门,想要出去,勤勉的人也是如此勤恳,当别人还在做准备时,他已经投入工作了。“我急忙遵守祢的命令,并不迟延”(诗119:60)。他们就如同“火焰”(诗104:4)。“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箴22:29)。

第四,勤勉的人也把身体的能力投入他所从事的体力劳动。他既不怕流汗,也不怕劳累;只要完成上帝的旨意,这些都是值得的。他认为能够汗流满面地来到上帝面前,在上帝面前显明自己精疲力竭是他的尊荣,他说:“这都是因为我在你所吩咐的工作中,欢喜作工的缘故。”“凡你手所当作的,要尽力去作”(传9:10)。

2.勤勉之人的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e Diligent Person)

工人的目的激励他辛勤地作工,反过来,这个目的也决定了他实现目的的方式。勤勉的人被他的目的所激动,他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上帝的旨意。有很多时候,他并不需要如此作工;然而,完成上帝的旨意就是他的生命。勤勉之人无论做什么,之所以去做,都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既不敢从事一些罪恶的工作,也不敢使用罪恶的方式来做一些自身为中性的工作。当他们自主经营时,他们静静地作工,把上帝摆在自己面前,是上帝吩咐他们如此作工。如果他们的呼召是为别人作工或服事别人,他们也会在其中认识到上帝的旨意。这是他们做一切事情的原则、实质和目的:他们是在事奉上帝。勤勉之人也以劳作谋生,供养家庭,施舍给有需要的人。然而,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完成上帝的旨意,因为以劳动的方式献上这一切,是蒙上帝悦纳的。使徒保罗教导我们,当我们事奉人时,要做得如同事奉上帝一样:“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是服事人”(弗6:5-7)。

3.不勤勉的人当受责备(A Lack of Diligence Rebuked)

表面上勤勉,假装具有基督徒的美德,这样的人当晓得自己是有罪的:

第一,土里的各种虫子,象鼹鼠一样打洞,它们确实是在劳动,但却不具有勤勉这种美德。既然上帝已经吩咐人工作,这样的人就假装他们的工作具有敬虔的动机。但是,他们必须知道,他们这样的劳作并非敬虔的行为。为了使这样的行为具有敬虔的性质,必须以我们上面所提及的心态、方式和动机来从事劳动。当我们的心与基督相连——并通过基督与上帝相连——我们就可以把上帝当作已经与我们和好的上帝和天父,我们就具有了孩子般的心,此时,我们的劳作就成了敬虔的行为。信徒认为他蒙召所从事的工作是上帝所赋予的使命。他所完全接受的是上帝的旨意,并以孩子般的顺服作自己的工作,他的目标就是事奉上帝,得蒙上帝的悦纳。如果你错过这一切,那你就必须认识到,你的劳作并不具有敬虔的意义;毋宁说,它只不过是为你自己而从事的活动。上帝已经向所有未归正的人宣布了这个咒诅:“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生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3:17,19)。在《申命记》第28章20节中,上帝所说的也正是这个咒诅:“耶和华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使诅咒、扰乱、责罚临到你。”因此,你不能确定你的劳作一定具有敬虔的属性。

第二,很多人具有与之相反的恶习,也就是懒惰。这是一种如此令人羞愧的罪,以致于最懒惰的人也不愿给自己贴上懒惰的标签。这样的人应该知道,懒惰的人是教会的耻辱,无论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如何。无论是国家官员、牧师、长老、执事、已婚或未婚的人、小贩、商人、壮工、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这样的人是基督教会的成员,那他或她都是基督及其教会的耻辱。

到底谁是懒惰之人呢?

(1)懒惰的人是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因为勤勉的人总是能够找到事做。懒惰的人总是抱怨说没有工作,因为他不能忍受工作之苦。他总是表现出一副没人愿意雇佣他,也没人愿意让他做任何工作的样子。他逃避工作机会,当工作机会来临时,他就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说:“我不能在那里工作。”然而,勤勉的人总是寻找工作,并且必定能够找到工作;如果这个地方不行,他就会到另一个地方去找。 (2)懒惰的人是那些喜欢睡大觉的人,那些喜欢在床上辗转反侧,以便睡得更久更香甜的人。所罗门描述了这样的懒惰人:“懒惰使人沉睡”(箴19:15);“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如拿兵器的人来到”(箴6:9—11);“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箴26:14)。

(3)懒惰的人是粗心大意的人。他的一切都杂乱无章,一塌糊涂,并且任其自然。我并不是说,那些把自己的成就拿来展览的人都是勤勉的人;然而,粗心大意确实是懒惰的标志。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事:勤勉的人实在太忙了,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一些事,去做更重要的事;然而这并非他的本意。但是,穿着肮脏的衣服,屋里满是垃圾和蜘蛛网,到处布满灰尘,这些都是懒惰人的表现。“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箴23:21);“我经过懒惰人的田地……荆棘长满了地皮,刺草遮盖了田面,石墙也坍塌了”(箴24:30—31)。

(4)懒惰的人害怕工作。他东游西荡,走来走去,开始工作前总是挑挑拣拣,如果不是必须这样做,如果不是羞耻心迫使他去做,他就不会去工作。此时有这样的困难,彼时又会有那样的障碍。不是太热了就是太冷了,或者工具不够,或者材料不足。他相信还有的是时间来做这件事,也可以以后再做。当他躺在床上或闲逛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些想法,并思考应当怎样去做。然后,他会想到由勤勉而产生的益处是多么令人向往。他下定决心自己也要殷勤作工,要勇敢地完成任务。这一切就好像他已经作了似的;然而,当时间真的到来时,他又不能诚心去做。“懒惰人放手在怀里”(箴19:24);“懒惰人说,外面有狮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杀”(箴22:13)。当懒惰人真的开始工作时,人若见到他工作,不可能不厌恶。他工作时就好像腿拖在后面,就好像他的膝盖以下陷在泥里,就好像他摸的是柏油,粘在他手上。他会仔细地检查他正在工作的设备,以不同的方法改变它的位置,重新安装,再测量一次,然后再抚摩一次;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同时,他甚至会要求得到双倍的报酬。

(5)懒惰的人是脑子里充满各种主意和幻想的人。在他看来,所有的事情没有处理得好的;事情应该这样或那样办。他幻想要做大事,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是那样,在特定情况下,总是他最知道何时做出判断。“懒惰人看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箴26:16)。他认为自己学错了行业,假如他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工作,一切就都会好的。然而,他并不关心自己的职业,总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琐碎的事上。他会构想一件事,拆开某种东西,然后去作别的事,就是不做自己蒙召当作的事。

4.防止懒惰的理由(Arguments to Deter Laziness)

我们已经详尽地为你描述了懒惰人的特点,以便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确知自己是否像这样的人。诚然,有些敬虔的人也不是丝毫不沾染懒惰的嫌疑。即使他们真的是勤勉的,他们也还是很缺乏前面所说的勤勉的纯洁性。为了进一步防止人懒惰,我们把懒惰的恶果摆在你面前。

首先,上帝恨恶懒惰的人,他拒绝用头生的驴子献祭,这一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头生的驴或者用羊羔代赎,或者打折它的颈项(出13:13)。被上帝厌恶,是多么可怕的光景啊,这就如同把我们的颈项折断或把我们的头颅压碎一样!

第二,懒惰的人受到所有尊贵人的厌恶和轻视。人们会同情穷苦的人,但有谁会同情懒惰的人呢?“懒惰人叫差他的人,如醋倒牙,如烟薰目”(箴10:26)。周围有这样的人,让人讨厌,常生麻烦。

第三,懒惰的人是他自己的负担。他必须工作,而他又不愿意工作。当他开始工作时,对他而言是双重负担。这就好像让他赤身穿过长满荆棘的篱笆,荆棘从各个方向刺向他。“懒惰人的道,像荆棘的篱笆”(箴15:19)。

第四,懒惰人使自己和他所爱的人陷入极度的贫困,这样还不如不信的人(提前5:8)。悲惨贫困的光景,使他日渐衰弱。“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箴13:4);“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传4:5)。

第五,懒惰是一切罪恶、妄想、淫行(撒下11:2)、背后毁谤(罗1:30)、不义和绝望的源泉。这样,一种罪导致另一种罪,最终,罪的工价就是永远的死亡(罗6:23)。因此,当害怕懒惰。在现世的事上懒惰的人,在属灵的事上也会懒惰,在属灵的事上勤勉的人,也会在现世的事上勤勉。

5.劝告信徒要勤勉(Believers Exhorted to Be Diligent)

信徒在多大程度上憎恨懒惰,逃避远离,他就当在多大程度上迫切地努力殷勤作工,并根据所建议的属灵方式去做。当认识到这种德行的美丽时,敬虔之人不仅喜爱它,而且还会以属灵的方式用身体的劳作迫切地去实行它。要想更进一步地受到鼓励,操练这一属灵的美德,就请思考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上帝的吩咐。你已经选择了主作你的上帝,已经降服于祂,甘心服事祂。仆人应该问主人:“你要我做什么?”你自己也当这样行。因此,当听从上帝的命令:“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帖前4:11-12)。看来在这些会众中,极其缺乏勤勉的美德,所以,使徒保罗在他第二封信中再次劝告他们要这样行:“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行,什么都不做,反倒专管闲事。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戒这样的人,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帖后3:11-12)。这些话语也是吩咐你的。

第二,勤勉是基督徒的妆饰,这一美德除去了属世之人对敬虔之人的毁谤性的控诉;他们认为敬虔的人忙于各种教会服事,教理问答,各种讲座,各样聚会,从一处到另一处,却忽视了自己的呼召,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很懒惰。属世的人很看重勤勉,却轻视敬虔的作用。然而,你应该加入到他们中间,以便使每个人都确信,敬虔使人既勤勉又诚实。这样,你就会成为上帝教会的妆饰,使那些诋毁敬虔这种美德的人感到羞愧,鼓励其他的人。

第三,上帝亲自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六日劳碌做工,第七日安息(出20:9-11)。主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5:17)。因此,我们必须勤劳。除此之外,你还怎敢期盼来自主的祝福呢?即使动物都教你要勤劳。

第四,上帝应许赐予勤劳的人祝福。这种祝福并非来自勤劳本身,因为“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息,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诗127:2)。毋宁说,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的祝福。因此摩西祷告说:“愿祢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我们手所做的工,愿祢坚立”(诗90:17)。上帝使祂的诫命和遵守祂诫命的人一起昌盛。为什么不敬虔的人在田里劳碌撒种,收获庄稼;而敬虔的人若不以适当的方式耕作撒种,在收获的季节却会两手空空地回家呢?泥土自身能够出产庄稼吗?难道不是上帝让它们从土里长出来的吗?那么,为什么不敬虔的人获得丰收,而敬虔的人却收获甚微呢?难道上帝喜悦不敬虔的人胜过敬虔的人吗?不,毋宁说,上帝祝福祂所吩咐的事,因此,不敬虔的人得到了祝福,因为他们运用了上帝所吩咐的方式。如果有人没有这样做,那他也会错过祝福的果实。然而,如果一个敬虔的人很勤劳,他不仅会收获果实,而且他的果实也会得到祝福。这是根据上帝的应许:“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10:4);“殷勤人的手必掌权”(箴12:24);“殷勤人必得丰裕。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箴13:4,11)。即使从属世的意义上来说,敬虔的人没有积蓄他所渴望的那么多财富,上帝的祝福也会临到他那微薄的财产。“一个义人所有的虽少,强过许多恶人的富余”(诗37:16)。这个应许会使你确信:“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诗128:2)。

--------------------------------------------------------------------------------

[1]采用《现代中文译本》。和合本为:“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译注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经验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很少人晓得经验是什么,能够利用经验的人就更少了。但是,经验确实是很有益处的。有句格言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想要雇佣一个人时,我们会问:“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吗?”有经验的医生,船长,或者手艺人,都是最需要的人才。在属灵领域中亦是如此。经验可以使基督徒亨通,因此我们希望对经验这一话题加以探讨。

经验是一种敬虔的操练,它包括收集大量的值得注意的事情,目的就在于为了我们自己或他人的益处而加以使用。

经验是一种敬虔的操练。诗人在《诗篇》第92篇6节中说:“畜类人不晓得,愚顽人也不明白。”但是,经验是敬虔之人的活动之一,他们注意收集这样的珍宝。义人会明白它,为之喜乐,有智慧的人会观察到这些事情,“他们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诗107:42—43)。他们在经验方面以敬虔的方式操练自己:用敬虔的心,敬虔的动机,敬虔的目标。

这种操练包括收集各种值得注意的事情。上帝赐给祂子民的不仅仅是诫命和应许。对于上帝的诫命和应许,我们当留意察看,并以顺服的心加以注意:“看哪!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我看重祢的一切命令,就不至于羞愧”(诗119:6)。但是,上帝也通过大量的工作来显明祂自身。祂常常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拯救祂的选民或特定的子民。当他们最愁苦忧伤的时候,祂安慰他们;对于那些欺压祂子民的人,祂向他们施行特别的审判。祂用方舟拯救了挪亚一家,用大能的手带领祂的选民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旷野用从天上降下的吗哪养活他们四十年。祂救大卫脱离扫罗之手,救但以理离开狮子的洞穴,救他的同伴离开烈火的窑,救彼得出监牢。祂在红海消灭了法老和他的军队,祂借天使之手在一夜之间杀死了十八万五千名围困耶路撒冷的士兵。是的,上帝拯救祂的子民并审判他们仇敌的事,在整本圣经中数不胜数。上帝的子民收集了所有这样的事情,以及上帝类似的作为。他们仔细地寻求这些事,反复默想,仔细分析,并铭记在心里,可以说,在大脑中建立了一套档案。

1.记念上帝之作为的目的(The Objective of Remembering God’s Dealings)

记念上帝的作为,目的不是出于好奇,而是想要晓得并且能够谈论这些事。毋宁说,记念上帝的作为,目的是为了在这样的反思中使自己得益处,从而得安慰,得坚固。在需要时,教会通过与敬虔的人一起述说上帝的作为,来帮助和安慰其他的人;也借此警告某些人,向这些罪人阐明上帝的常见作为,以此唤醒他们,带领他们悔改。

首先,上帝愿意祂的子民把这些经验作为珍宝汇集在一起,在各样的场合加以使用。“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上帝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申8:2);“你当追想上古之日,思念历代之年。问你的父亲,他必指示你;问你的长者,他必告诉你”(申32:7);“你们要记念祂的奇妙作为和祂的奇事,并祂口中的判语”(诗105:5)。

第二,我们知道这曾经是圣徒们的操练,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效法的榜样。大卫曾经这样做:“我追想古时之日,思想祢的一切作为,默念祢手的工作”(诗143:5)。亚萨也做过类似的事:“我也要思想祢的经营,默念祢的作为”(诗77:12)。“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路2:19)。

第三,我们从上帝的作为可以看出上帝的旨意。上帝行了这些事,并让人记录下来,预定把这些事传给别人,也就是说,让以后的世代晓得这些事,从而阻止他们犯罪,劝戒他们过敬虔的生活,让他们信靠上帝的帮助,从而得以坚固自身。“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我们不要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祂的能力,并祂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因为祂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设律法,是祂吩咐我们祖宗,要传给子孙的,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好叫他们仰望上帝,不忘记上帝的作为;惟要守祂的命令”(诗78:2)。

既然是为了这个目的,上帝为祂的子民行了如此之多的神迹奇事,同时为此目的,使这些作为被记录下来,那么,我们的确有责任留心上帝的这些作为,仔细考察,存记在心,以便在现实中需要用到它们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2.汇集经验的渠道:圣经、教会史以及个人经历(The Sources from Which Experiences May Be Gleaned:Scripture,Church History,and Personal Experience)

这些由各种事件、审判、拯救和上帝的安慰所组成的珍宝,其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上帝的圣言;圣经中记载了上帝大量的作为。我们人类只不过能记起昨天的事,我们的经验所涉及的只是短时间内的事。但是,主是如此地美善,祂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记载了祂的作为,这历史发端于世界之始,持续到世界的末了。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上帝对其子民的作为,一件一件地详细查考。这样,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马上找到例证,这对教导和鼓励都会有益处。很多苏格兰牧师在这方面有非凡的操练,他们显示出奇妙的能力,能够从圣经中找出一段历史,并加以运用。

第二,这个珍宝也可以来自教会的历史,关于殉道者的书籍,敬虔之人的传记。其中有亚当姆斯(Melchior Adamus) 用拉丁文写的,克普特(Corput) 用荷兰文写的,还有克尔曼(Koelman )写的,他在《基督徒的伟大兴趣》一书中加上了若干个传记作为附录。有如此之多事迹记录下来,并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从这一事实中可以看见上帝美善之手的运作。在我们的遭遇中,我们一次次地表现得象愚拙人;但是这些被记载下来的事件,立刻发出亮光,给我们劝告、安慰和勇气。除此之外,还有与你交往的那些敬虔之人的经历,也能帮助你。在上帝的眷顾之下,你有特权享受这样的伙伴,使你能够听到,在他们的经历中,上帝怎样对待他们,以什么方式拯救他们——这样,你才会注意到这些事,并使自己从中获益。

第三,你个人生活的历史——假如你仔细注意的话——也会给你提供宝贵的经验。我将向你说明如何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获取经验。请你自己回答以下的问题:

(1)你是谁的后代?谁是你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叔叔、阿姨、表兄弟姐妹?你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高还是低?你出生在哪个城市,哪个村庄或哪条街道?他们富有还是贫穷,尊贵还是卑贱,邪恶还是敬虔?你的祖先或你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这个国家、城市或村庄的? (2)你是怎样长大的——家境贫寒还是奢华?你的父母以何为生?你家中是和睦还是纷争?他们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你的家人阅读过上帝的圣言吗?他们教授你真理的知识吗?在你父母的家中,你如何行事为人?

(3)你父母的家中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他们有什么困难、疑惑、惧怕和担忧?最终结果如何?

(4)你在哪里上学、工作?你在那里遇到了什么事?你跟谁一起居住?你与谁为伴?你做过什么生意?你在那里遇到了什么事,又是如何解决的?你遇到过什么试炼或事故?最终结果如何?

(5)你儿童时期的生活如何?青少年时代呢?婚姻生活呢?你曾经被什么罪困扰?上帝如何救你脱离困惑? (6)如果你已经归正,与以前相比,你是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你对自己的现状和将来有什么打算?你是以何种方式被带入有效的服事的?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到敬虔之人的团契的?你是怎样来到真理的知识面前,又是怎样归正的?你最初是怎样认识基督的?你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挣扎和攻击?上帝使用什么方式救你脱离这一切?你曾经享受过什么安慰、信心的坚固和确信?你曾经历过怎样的变迁兴衰?你还记得一些遭遇吗?你曾经面临巨大的困难,促使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祷告,然后一切都变得非常顺利了,你还记得吗?你曾经有过怎样的身体疾病?你是被以什么方式在疾病中得到坚固的?上帝是怎样救你脱离疾病的?祂是通过什么方式拯救你的?

3.不反思上帝的作为,当受责备(Failure to Reflect upon God’s Dealings Rebuked)

如果你曾经仔细注意过这些事,记得这些事情,或者,如果你愿意让自己把所有的这些事记在心里,并记录下来,那么,你现在会有一个多么丰富的经验宝库啊!它们对你而言,将会是多么有用啊!你会从中获得多大的益处啊!

但是,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收集起经验的珠宝了吗?这样做本是敬虔之人的责任,他们拥有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中收集大量的经验之宝,当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时,有多少人会为此感到羞愧啊!是的,你应该感到羞愧,因为: 第一,上帝为此严厉地责备你。“等不多时,他们就忘了祂的作为”(诗106:13)。这是门徒曾经犯过的罪,圣经是这样描述的:“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可6:52)。

第二,它是一种罪,同时,又是源自于罪的,也就是:

(1)疏忽之罪。人任凭上帝做工、管教和祝福,却没有人留意到祂的作为。这是尚未归正的人所犯的罪:“他们不顾念耶和华的作为”(赛5:12);“畜类人不晓得,愚顽人也不明白”(诗92:6)。

(2)不信之罪。当灾祸临到人时,他想到的是次要的原因。虽然他并没有否认上帝之手在其中,但是他心中并没有从信心的角度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上帝祝福一个人,满足了他的心愿,然后,他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的,即使他没有祷告,这一切也会发生——这样,他就对上帝置之不顾。“我若呼吁,祂应允我(赐给我所求之物);我仍不信祂真听我的声音(也就是,不信上帝应允了我的祷告)”(伯9:16)。

(3)忘记之罪。我们仔细注意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却不加以利用,并没有牢牢地记在心里。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却无法想起:“因你忘记救你的上帝,不记念你能力的磐石”(赛17:10)。

第三,这致使你处于很多不合理的属灵状况中,并使你长期滞留在里面。你忽略了上帝对祂的儿女的作为,也包括对你自己的作为,所以你仍处在黑暗中。接下来,这就会导致你属灵的波动,过度的内心骚乱、沮丧,还有很多其它不良的状况和罪。你所积累的经验是这样少,这是多么悲惨啊!你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坚定、稳固的基督徒,现在却长期处于这种消沉的孩子般的状态中,这是多么不幸啊!哦,你如此忽视上帝的作为,这是何等令人悲哀的事啊!你使主的工作归于徒然,对于上帝的作为,你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情!谦卑在主的面前,求主饶恕你吧!

4.对信徒的劝勉(Believers Exhorted)

因此,从我们所指示给你的这个广阔的领域中,为你自己收集经验的珍宝吧。

第一,经验能够教导我们认识并承认上帝的作为,为此感谢主,荣耀主。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上帝通过祂的奇妙作为,向你启示祂自己;如此行,正是你的救恩、喜乐和福分之所在。请看一看在《诗篇》第18篇中,当大卫回想到耶和华以前施与他的慈爱时,他说到:“耶和华啊,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谢祢,歌颂祢的名。耶和华赐极大的救恩给祂所立的王,施慈爱给祂的受膏者,就是给大卫和他的后裔,直到永远”(诗18:49—50)。他在《诗篇》第103篇2节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

第二,经验能使你谦卑,一方面是当你想到你的祖先,你的卑微和罪恶的时候,另一方面是当你想到上帝对你的肉体和灵魂的奇妙带领、保守和拯救时:“祢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诚实,我一点也不配得;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但河,如今我却成了两队了”(创32:10);“主耶和华啊,我是谁?我的家算什么?祢竟使我到这地步呢?”(撒下7:18)。这样谦卑的心态是最蒙上帝悦纳的,祂会多多地祝福这样谦卑的人。“上帝……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

第三,经验能够点燃信徒们心中强烈的渴慕,使他们渴望回到他们从前所处的甜蜜的光景中去。这还会伴随着心灵的忧伤,思想到他们自己如今远离了这种理想的光景,不再处在其中了。“惟愿我的景况如从前的月份,如上帝保守我的日子。那时祂的灯照在我头上;我藉着祂的光行过黑暗”(伯29:2-3);“主啊,祢从前的慈爱在哪里呢?”(诗89:49);“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上帝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极其悲伤”(诗42:4)。对教会来说,也是这样:“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诗137:1)。啊,当我们追想从前的光景,把现今的光景与之比较时,我们流了多少眼泪啊!

第四,在沮丧的时候,经验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支撑我们,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复兴。我们可以这样推理:“上帝是永不改变的,祂既然已经在一个人身上动工,就必成全这工。事实上,从前上帝对我们是慈爱的。那时我曾是多么热切地寻求主,祷告时圣灵又曾是多么丰盛地浇灌在我的身上啊!我还记得,我曾经怎样带着眼泪和忍耐,把自己的心交在主的面前。我也没有忘记,我怎样把耶稣当作我的依靠,我的心怎样信靠祂;我怎样得到救恩的确据;我曾是多么地爱主耶稣;在享受与主的爱的关系中,我曾是怎样欢喜快乐,我多么艰难地避免犯罪。”因此,当我们的心远离主之后,就会鼓励自己。她会说:“主还是从前的主,祂的慈爱没有改变,祂还会再来亲近我的。”这样,我们的心用她以前的经历支持自己,鼓励自己。从大卫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所以我的灵在我里面发昏,我的心在我里面凄惨。我追想古时之日,思想祢的一切作为,默念祢手的工作。我向祢举手,我的心渴想祢,如干旱之地盼鱼”(诗143:4-6);亚萨也是这样:“我追想古时之日,上古之年。我想起我夜间的歌曲,扪心自问,我心里也仔细省察”(诗77:5—6)。

第五,经验能使我们信靠主;当我们操练这种信靠时,我们会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得到鼓励。保罗从他以前的经历中得到了力量:“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祂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1:10)。经验也曾使大卫勇气倍增:“耶和华救我脱离狮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脱离这非利士人的手”(撒上17:37)。

5.反思以往的经历能够产生属灵的美德(Reflection upon Past Experience Engenders Spiritual Virtues)

第一,经验能够使这种反思的操练产生各种属灵的美德,比如信心,盼望,爱心,祷告,忍耐,圣洁。

(1)经验能够引发敬虔的生活:“我可说什么呢?祂应许我的,也给我成就了。我因心里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赛38:15)。他记得以前遇到过的试炼,这促使他抵挡罪,谨慎行事,以免再次陷入这样的困境(诗116:8—9)。

(2)经验能够使人产生信心。门徒们曾经两次亲眼目睹主耶稣如何用稍许的饼喂饱了数千人,却并没有牢记住饼的神迹。因此,当他们下一次又忘了带饼的时候,他们的信心没有得到操练,反倒动摇了(可8:14,16)。但是,如果我们汇集了经验的宝藏,这一习惯就会使我们的信心得以坚固。

(3)经验使人产生盼望:“老练生盼望”(罗5:4)。

(4)经验使人产生爱心:“我爱耶和华,因为祂听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诗116:1)。

(5)经验使人产生敬畏上帝的心。如果通过经验的方式,我们积累了上帝审判这些罪的先例,那么我们就会敬畏上帝,学会抵挡这些罪。为此,使徒不断地谈到这些罪和以色列人在旷野中遇到过的灾难,他说:“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林前10:6)。

(6)经验使人产生祷告的热心。通过追想上帝以往对我们的祷告的回应,我们会更自由地亲近主,以更大的信心祷告,坚信上帝会回应我们的祷告。如果我们没有留心主以前对我们的祷告的回应,不记得这些回应,我们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参考诗85:2—7)。在这些诗句中,诗人先向主诉说了主以前曾经赐予他的种种祝福,然后在此基础上,他祈求:“祢不再将我们救活,使祢的百姓靠你欢喜吗?”(诗85:6)。

(7)是的,经验不仅使我们能够安慰自己,也使我们能够安慰别人。“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4)。因此,仔细留意所有发生的事,记住每一件事,记录下来,经常反思,告诉别人,每天都使用你以前的经历——为了你自己的益处,也是为了别人的益处。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警醒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正如禁食与祷告密不可分一样,警醒与祷告也同样密不可分:“警醒祷告”(太26:41);“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弗6:18);“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前4:7)。因此,我们也必须把这项责任放在心里——一项主耶稣基督曾经郑重地命令我们去履行的责任。“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可13:37);“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太24:42)。

警醒可分为属灵的警醒和肉体的警醒。这两者都是基督徒的责任,所以,这两者我们都要探讨。

1.属灵警醒的定义(Spiritual Watchfulness Defined)

属灵警醒包括以仔细、慎重的方式保守我们的灵魂,以免邪恶临到她。对于信徒而言,属灵生命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珍宝,远胜过整个世界及其中所充满的。有很多敌人对它暗中窥探——不是要参与分享,而是要施行毁灭;他们恨恶它。因此,基督徒必须谨守自己的灵命。“你要切切保守你心”(箴4:23)。信徒知道灵命的价值,熟知他的敌人及其活动,热爱自己的灵命,渴望保守灵命,并促进灵命的成长,小心提防以免损伤灵命。信徒总是这样谨慎,如有危险临近,他就严加防范。如果他察觉到什么危险,他就加强戒备,手拿武器,准备迎敌,攻击一切胆敢来犯之敌。

属灵警醒的操练有几个预期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对圣灵的属灵影响的警醒,比如圣灵的光照、安慰和力量,信徒的灵命就是这样得以坚固的。基督徒为此而祷告,在祷告期间,以及祷告之后,等候上帝赐予他一些凭据,使他能够立刻领受,并且在心中得到印证。“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早晨我必向你陈明我的心意,并要警醒”(诗5:3);“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便为有福”(箴8:34);“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上帝”(弥7:7)。

第二,警醒适用于所有的源自灵魂的事情,比如思想、话语、行为,以免灵魂受到罪的伤害。基督徒所要努力的就是使自己的所有行为都合乎上帝的旨意,由此使我们的灵命更加坚固。“你却要凡事谨慎”(提后4:5)。基督徒为此而奋斗:“我曾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诗39:1);“我思想我所行的道,就转步归向祢的法度。我拣选了忠信的道,将祢的典章摆在我面前”(诗119:59,30)。因为基督徒晓得自己的无能,所以,他向上帝求助:“耶和华啊,求祢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诗141:3);“耶和华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祢面前蒙悦纳”(诗19:14)。信徒谨慎地保守自己的心,因为他知道处处都有陷阱,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前进。他留意自己的每个行为,思考脚下的道路(箴4:26)。他时时寻求忠告,向主求问:“主啊,祢要我做什么?”(徒9:6)。他查看前面的道路是否安全,仔细地走好每一步,以免踏入陷阱。可以说,他是踮着脚尖走路的。这一点可以从“akribos”这个词得到印证:“你们要谨慎行事”(弗5:15)。然后,当他发现一切顺利时,他就勇敢地前进。“万军之耶和华……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亚10:3,5)。

第三,在属灵方面警醒的人,也应该留意所有进入灵魂的东西,以免敌人悄悄潜入,伤害自己的灵命。他知道自己的敌人——魔鬼、世界、以及自己的肉体——他也知道它们的邪恶和无休止的活动。他为此而谨守,“关闭所有的门和窗户”。“我与眼睛立约”(伯31:1);“他塞耳不听流血的话,闭眼不看邪恶的事”(赛33:15)。按照使徒的劝戒,他对魔鬼保持警醒。“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9)。基督徒要警醒,抵挡世界,不论它以谄媚、威胁还是逼迫的形式发起进攻,我们都要凭着信心胜过这一切(约壹5:4)。他对自己的肉体,对自己内在的败坏,以及很容易困扰他的罪,都时刻保持警醒。使徒劝告他要这样做:“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2.劝告信徒要警醒(Believers Exhorted to Be Watchful)

因此,基督徒们,请挑旺你们对警醒的渴慕之心,并以大丈夫的勇气,把它行出来。“你们务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林前16:13)。

(1)我们生性懒散。我们的灵命又微小,又软弱,只有一点点活力,而我们内在的败坏又常常会迷惑我们的理解力。因此,哪怕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也应该时时像《雅歌》里讲的新娘那样:“我身睡卧,我心却醒”(歌5:2)。这同样也是聪明童女的经历:“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太25:5)。

(2)我们的仇敌是醒着的,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对我们进行攻击。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掠夺我们利益的机会;如果我们不保持警醒,他们就会有机可乘。

(3)如果因为我们的昏睡,致使自己遭到敌人的攻击,这是多么可耻的事啊!如果我们在挥剑时受伤,这些伤口很快就会得到医治。然而,如果是因为我们的昏睡而使自己被打败,我们必然带着羞愧来到上帝的面前,因为我们无可推诿。

(4)敌人造成的伤痛,是非常惨重的;他的箭是有毒的,伤口是深深的。如果由那位伟大的医生所掌管的基列山的香膏,没有医治这些伤口,它们就会导致死亡。他们将会掠夺你的珍宝——属灵生命——还会掠夺你所有宝贵的、属灵的装饰。“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16:15)。

(5)然而,当我们警醒时,我们不必惧怕敌人。我们将要在主耶稣基督里享受多么大的尊荣和赞扬啊!主将要给那些得胜的人带上荣耀的冠冕。“得胜的,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启2:7);“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启2:11);“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启3:21)。因此,务要警醒!

3.关于警醒的指导(Guidance unto Watchfulness)

如果你渴望保持属灵的警醒,就请注意使用以下的方法,使你的肉体也保持警醒。

(1)饮食过量的人,是不可能保持警醒的。因此,渴望警醒的人,在饮食方面应当审慎,保持清醒。经文中所说的也是如此:“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路21:34,36)。

(2)渴望保持警醒的人,应当寻求同伴,一同保持警醒。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传4:9—10)。在属灵的国度里,我们也应该如此而行。

(3)渴望保持警醒的人,必须要求别人在必要时唤醒他。此处亦是如此。因为除了上帝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位能够唤醒我们,使我们保持警醒,因此我们应该在祷告中恳求上帝这样做。上帝必会回应我们的请求,唤醒我们:“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赛50:4)。

(4)渴望保持警醒的人,会定好闹钟,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叫醒他。这个“闹钟”就是对上帝的敬畏。“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箴14:27)。

(5)渴望保持警醒的人,绝不会放任自己,随意躺卧,行事懒惰,而是充分利用时间工作。此处亦是如此,假如我们总是致力于阅读上帝的圣言、祷告、唱诗,高高兴兴地从事主工,那么,即使我们只有一点微小的力量,我们也能保持属灵的警醒。“所以,你们要警醒;主人来到,看见他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太24:42,46)。

4.肉体的警醒(Physical Watchfulness)

肉体的警醒包括在指定的睡眠时间保持清醒。因为上帝已经注定,人的生命要以饮食的方式来得到保护,还有睡眠的方式——这是自然的更新之露,可以说,通过睡眠,能够使大脑得到滋润。如果我们用太多的时间睡觉,就会养成恶习,使我们的身体虚弱,这也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果我们睡眠太少,身体也会变得虚弱,以致于不能胜任工作。因此,这两种情况——睡眠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我们的思想昏沉、怠惰。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不尽相同;有人可能会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睡眠。因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比从事室内静坐工作的人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每一个敬虔的人,都当在这方面了解自己的需要,以免损伤自己的身体,这就是犯罪了。失眠有时是因为疾病、精神痛苦、焦虑,或者想要去赌博或跳舞的强烈欲望,或者是对一个人的强烈愿望或幻想的精神反射。有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无论是因为我们的呼召迫使我们这样做,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决定完成一些工作——按照我们的呼召,不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以研究的方式来完成。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讨论这样的警醒,而是要探讨灵修意义上的警醒。

5.为敬虔的缘故保持肉体的警醒(Physical Watchfulness for Religious Reasons)

为敬虔的缘故保持肉体的警醒,是一个特殊的属灵操练,在这个操练中,我们整晚不睡觉,或晚上的一部分时间不睡觉。这些时间就用于祷告、读经、或默想,目的就在于把肉体及其情欲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促进属灵的成长。 所有关于禁食的说明也适用于有关警醒的解释。只不过一个是不吃食物,而另一个则是不睡觉。这是一个属灵的操练,因其目的是以此种方式寻求上帝。时间并不是在静止无为之中度过,而是用于属灵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操练,因此,不宜太频繁地进行,更不能使之成为日常性的活动,因为这样做对身体有害,会使我们身体不支,很快便不能胜任任何工作了。

首先,警醒就在于一个人自己不睡觉。涉及到时间——也就是说,时间的长短,无论是整晚,还是晚上的一段时间——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时间可以是晚上一开始的时候,也可以是在早上,还可以是以上二者之间,一个人可以半夜起来,过一会儿再重新睡下。然后,我们就剥夺自己睡觉的享受;如果觉得困倦了,我们必须与之对抗——可以用肉体的方式,比如站起来,走一走,或者在口中放一些酸辣的或苦的东西;也可以用属灵的方式,比如祷告,呼求圣灵,或者哀叹我们的怠惰。这并不是说不睡觉本身是敬虔性的,而只是说它属于这种操练敬虔的模式。警醒必须伴有属灵的操练才行。 第二,警醒包括以祷告、读经、默想或反思的方式寻求上帝。因此,我们警醒不仅是因为我们有时间做这件事,更是因为我们能够以温柔的心寻求上帝的面。而这种温柔则是由警醒和属灵的争战而产生的温柔。这是警醒的祷告,也是祷告的警醒,二者互相促进。当然,这并不是人人都非行不可的责任,因为可能有的人由于身体不适,当天太劳累,或当时的具体情况,他们需要力量。单身的人,有敬虔的家庭的人,或有敬虔伙伴的人,可以更好地进行这种操练。然而,其他的人,这样做可能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不造就家人,反倒在家中引发互不造就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偶尔躺在床上进行警醒的操练。在静默中保持清醒,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安静地向上帝默祷祈求。在警醒的操练上,要尽可能不让别人晓得。以祷告的警醒和警醒的祷告的方式,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为犯罪提供了很多机会并促使我们犯罪)就会被制伏,变得更为有用。

6.警醒是上帝的诫命并且有先例(Watchfulness Commanded and Exemplified)

(1)主耶稣曾经吩咐门徒,要如此警醒:“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

(2)主耶稣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可1:35);“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上帝”(路6:12)。

(3)这一直是圣徒的灵修方式。雅各为了祷告,曾经孤单一人,整夜不眠(创32:24;何12;5)。大卫也曾这样述说他自己:“我因祢公义的典章,半夜必起来称谢祢”(诗119:62);“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上帝”(诗42:8);“我趁天未亮呼求……我趁夜未更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祢的话语”(诗119:147-148)。亚萨也曾经这样作:“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主,我在夜间不住地举手祷告”(诗77:2)。新娘夜间在床上寻找,又在夜里起来,到处寻找她心爱的耶稣(歌3:1—2;5:5)。

第一世纪教会的基督徒,也曾尽力如此行。然而,这却逐渐变成了迷信,正如天主教会还保留着迷信的守夜传统,他们认为守夜是极其圣洁的,认为守夜是大有功德的。在改教初期,这也很常见。如果你想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更详尽的描述,可以参考先父布雷克(Theodore a Brakel)所写的《灵命阶梯》(The Steps of Spiritual Life)一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圣洁的人是多么迫切,多么有热心;如果我们有更多的热心,我们就会更多地效法他们。然而,唉!在这没有热心的时代,这样的迫切和热心正变得越来越缺乏。既然如此,我为何要在此谈及分别时日用于禁食和守夜之事呢?原因就在于主仍然能够使用这样的讨论和劝勉,免得禁食和守夜这敬虔的操练被彻底忘记。但愿有些人因此被挑旺起来——或者至少确信自己缺乏热心,他早晨和夜晚的灵修都是太仓促了。愿他能够确知自己已经远离了他所当行的事,他本当夜里起来,或在睡前,或在清晨,留出一段时间来,保持警醒,专心致志地祷告。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怜悯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上帝,因着祂的智慧和恩慈,愿意用各种工具保守和治理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如此。一个人的生命往往视另一个人的生命而定。一个人的幸福会与成千上万的人有关;然而,这种联系的实质就是,每个人都是在寻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当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时,唯一的目的是(而且确实应该是)为了使那个正接受帮助的人得幸福;也就是说,当我们给饥饿的人饭吃,给口渴的人水喝,给赤身的人衣穿,给穷人、病人、软弱的人提供帮助时,目的应当是为了他们的幸福。这种操练所指向的就是怜悯(compassion)、仁爱(benevolence)、慷慨(liberality)和仁慈(kindness)。对于怜悯这种美德,称赞的人很多,实行的人很少,能够正确实行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在希伯来语中,有个单词是rechem,意思与英文的mercy相同,所表达的意思是最温柔的一种爱——一种最容易被激励起来的爱。用来描述一个母亲对她腹中生出来的孩子的温柔动作的词,正是rechem这个词。因此,使徒用“怜悯的心肠”(the bowels of mercy )”来表达怜悯这个意思(西3:12),这是怜悯产生的泉源。希伯来语中表达“怜悯”这个意思的词是nedivah,它的意思是高尚的,愿意慷慨地施舍。对于有怜悯心的人而言,他们的施舍绝不是被迫的,而是出自他自愿的高尚的心态。表示“仁爱”的单词是chesed,它的意思是怜悯,仁慈,因为它是发自于一颗美好的慈爱的心。希伯来语中表示“慷慨”的词的意思,和我们的语言是一样的。它的意思是分享,也就是把我们自己所有的分给别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自己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把另一部分给别人,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使那个人与我们自己平等。希腊语eleos(“怜悯”)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心情烦乱。这是因为有同情心的人把别人的需要放在心上,他如此关心别人,以致于仿佛他自己处于那种情形之下似的。

1.怜悯的界定(The Definition of Compassion)

怜悯是信徒心中具有同情性的内心活动,是因考虑到别人的不幸而生发的,从而促使信徒用切实的行为来帮助别人。

只有信徒才具有这种美德。从表面上来看,不信的人也可以做出信徒所做的任何事。然而,其间的差别极大,就好像手表的机械动作和生物的自发动作之间的差别那样大。属世的人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因而他们的一切善行也都是堕落的。他的怜悯源自于一颗属世的心,实际上他所怜悯的是他自己,他在自己的内心想象着如果他处于那样悲惨的境地,将会怎样。因此,可以说,他除了渴望得到尊荣和爱戴作为回报之外,是在怜悯自己。然而,因着在基督里的信心,敬虔之人有属灵的生命。因为他已经与基督联合,在基督的性情上有份,所以他的行动是由对上帝的爱和对上帝的旨意的爱所激发的。由此就产生出对邻舍的爱,同时他也是在寻求属灵的福利,希望邻舍领受这些帮助之后会感谢上帝,荣耀上帝。信徒带着这样的意向,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因此,使徒把怜悯仅限于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所以,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的心”(西3:12)。

怜悯的对象是特定的需要。之所以爱邻舍,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邻舍,不论他的境况如何,都当向他表明我们的爱心。但是,有怜悯心的人爱他的邻舍,是把邻舍视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是属灵的需要——比如当一个人还未归正时,我们看见他穿过宽广大道,通向毁灭。或者,他是一个已经归主的人,正处于灵命枯干的状态,有挣扎,或者其他心灵的忧伤。有怜悯心的人要致力于帮助这样的人——寻求引领未归正的人悔改,坚固安慰已经归正的人。怜悯的对象也可以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身体上的需要,比如疾病、灾难、失去所爱的人、贫困、饥饿、或流离失所等。有怜悯心的人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尽力帮助他们。处于这些境况中需要帮助的人,可能是未归正的人,也可能是信主的人。有怜悯心的人对于这两种人都要给予帮助。但是,存在以下的区别:他更关注敬虔之人,带着全然不同的感情帮助他们。然而,他也不会拒绝帮助别人。“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加6:10)。我们的怜悯也必须施与那些恨我们的人。“要爱你们的仇敌”(太5:44);“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罗12:20)。在所有属世的关系中,我们的亲属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必须爱他们胜过其他的人。“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

2.怜悯的本质(The Essence of Compassion)

怜悯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同情,如果是正确的,这种同情总是伴随着帮助别人的意愿。它并不在于把我们的财产的全部或一部分分给别人。“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3)。毋宁说,必须要有:

(1)同情(sympathy)。只要有爱心,在被爱的人需要帮助时,就必然会有同情之心。有怜悯心的人会留心他所关注之人的状况。如果他发现有人处于混乱或悲痛之中,他就会反复思想他们,关注他们,直到完全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之感动,为之忧伤,可以说,与他们一同受苦:“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约伯察验自己:“人遭难,我岂不为他哭泣呢?人穷乏,我岂不为他忧愁呢?”(伯30:25)。使徒彼得劝勉我们应当这样做:“总而言之……你们要彼此体恤”(彼前3:8)。

(2)内心的怜悯(inner motions of compassion),这种同情的真实和急切藉此表达出来,以致于它能够感动人心。的确,有怜悯心的人对于那个人的不幸比他本人还敏感。上帝的怜悯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的:“因我们上帝怜悯的心肠”(路1:78)。关于主耶稣基督也是这样说的:“耶稣动了慈心”(可1:41);“我怜悯这众人”(太15:32)。

(3)甘心情愿(an inclines, willingness, and zeal),这是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有需要之人的倾向、热心:“因人若有愿作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林后8:12)。我们注意到,在圣经上,无论提及上帝的怜悯,还是基督的怜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也就是说,怜悯之心所导致的就是立即提供帮助。对人而言也是如此,因为如果没有同情就不会有怜悯,同样,不甘心情愿,这样的同情所带来的帮助也不是怜悯。这些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怜悯包括内心的同情,伴随着甘心情愿的帮助。“所以……要存怜悯的心”(西3:12)。

3.上帝:怜悯的源泉(God, the Fountain of Compassion)

怜悯的本源在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在本性上人类满心是各样的邪恶、阴毒、嫉妒,凶杀、毒恨、无亲情、不怜悯人(罗1:29,31)。上帝儿女的重生和灵命都是源于上帝,所以,他们身上怜悯的美德也是如此。这种怜悯的倾向是上帝注入的,当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时,就被激发起来。假如没有实行的对象,这种美德就会作为一种意向存在信徒的心里,无法行出来。但是,上帝已经命定穷人和富人在这个世界上相遇,那么自然就有充足的实行怜悯的对象。尽管这样,当初那位祭司和利未人还是忽视了那些落入强盗手中的人的愁苦,没有理会他。但是,当撒马利亚人“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路10:33)。敬虔之人遇见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会留意察看,因着他的留心,他的怜悯之心就被挑旺起来。无论何时提及主耶稣的怜悯,圣经上总是记着,“主耶稣看见他,她,众人……”,这就证明,怜悯是通过观察需要帮助的人而被激发起来的。有怜悯心的人会留心他所遇见的需要帮助的人,假如他一个也没有遇见,他也必会把他们找出来。

4.怜悯的果效或果子(The Effects or Fruits of Compassion)

怜悯的果效或果子是存仁慈之心,给予帮助。“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它包括:

(1)为无家可归的穷人提供住所,尤其是那些主内的人:“不是要……将漂流的穷人接到你的家中吗?”(赛58:7)。

(2)喂饱饥饿的人,送水给口渴的人:“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吗?……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使困苦的人得饱足”(赛58:7,10)。

(3)给赤身的人衣穿:“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难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赛58:7)。

(4)探访生病的穷人,给他们金钱的帮助,或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食物,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主耶稣曾在毕士大池边探访生病的人(约5:5-6),祂也曾探访害热病卧床不起的彼得的母亲(路4:38-39)。然后请再好好思考《马太福音》第25章35节中所详尽列举的怜悯行为。慷慨的美德总是通过慷慨的行为表现出来。

这就是上帝圣言中经常命令我们要操练的美德。因此,当把它深深印在你的心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攥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申15:7-8)。怜悯的美德不仅包括帮助一个陷入极度贫困的人,也包括在他还能应付的时候就帮助他;也就是说,在他还能勉强维持生计时帮助他。如果他需要一些货物,那么我们向他提供一笔慷慨的贷款(如果我们有办法的话),那将是怜悯的行为——也许当他有能力时他会还钱;也许他永远也还不起这笔钱;也许他能付得起利息;也许他既付不起利息,也还不上本金。主耶稣命令我们这样做:“借给人不指望偿还”(路6:35)。还有以下的话:“耶和华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所有的敬虔都包含在其中: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不仅要对我们的邻舍行公义和怜悯,而且还要喜爱表达出这些美德来,在其中欢喜,寻求这样行,渴慕这样行。再加上下面这些话:“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弗4:32);“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来13:16)。当按照上帝所吩咐你的,在你自己身上操练这些美德。因此,仁慈难道不是你当尽的本分吗?

5.需要省察自己(The Need for Self-Examination)

我们已经向你详细地描述了怜悯的特性,现在,你当转向你的内心,在我们提供给你的这面镜子前省察自己。你属于有怜悯心的人吗?你的心与主耶稣联合了吗?从这个联合中有怜悯显明出来吗?你已经因着信心在主耶稣的爱的本性上有份了吗?面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和穷困的人——尤其是那些憎恨你,虐待你的人时,你的心中有同情、慈悲、怜悯吗?你格外怜悯那些敬虔的人和上帝家中的人吗?你把他们的悲苦放在心上吗?你找出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需要,以便使你自己为之感动,愿意热心地帮助他们了吗?你收留无家可归的人,喂饱饥饿的人,遮盖赤身的人了吗?你探访和鼓励生病的穷人了吗?你帮助支持那些穷途末路的人了吗?你借给他们而不求偿还了吗?你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你就可以确定自己不是具有慈悲和怜悯之心的人。缺乏怜悯的人有多种类型。

6.缺乏怜悯之人的类型(Persons Void of Compassion Identified)

第一,有一些缺乏自然之爱的人——这样的人也没有同情心。他们很残忍,几乎毫无人性可言。他们拼命地为自己搜钱敛财,渴望占有尽可能多的财产。没有人能从他那里得益,他们会跟拿八一样说:“我岂可将饮食和肉……给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人呢?”(撒上25:11)。他们既不关心穷人,心中也不会被他们的境况感动。如果他看见有人需要帮助,他会像圣经上所说的那位祭司和利未人一样视而不见。

第二,有些人害怕自己会被感动而施舍什么东西,所以他们就尽力避免这样的场合。当他们看见有人需要帮助时,就转过头,关上门,或者走开。如果有人为穷人的事来上门请求他的帮助,他老远就“嗅”到了这个信息。他们会掉转话题,他们的心讨厌这些要求帮助的恳求。

第三,有些人确实动了怜悯之心,但是却不愿意施舍。他们压抑自己,硬起心肠;他们强迫自己不要施舍,用友善的话语打发穷人走。雅各曾说到这样的人:“若是弟兄或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2:15-16)。他们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别人向他们求什么之前,就已经为自己找好了借口。下面就是他们的借口:

(1)我自己和我所爱的人需要这些东西。

(2)各种税款和其它事情需要花很多的钱。

(3)有这么多穷人,我不可能帮助他们所有的人;所以他们一个也不帮。

(4)我不知道我所施舍的东西是否会被恰当地运用,因为有那么多不诚实的人。他们会大吃大喝,挥霍掉我辛勤劳作和积攒下来的钱。我已经被欺骗了这么多回,所以我再也不会怜悯穷人了。 (5)我把捐献交给专门负责周济穷人的执事。

(6)我已经在我的遗嘱里记念穷人了。我死之后,他们可以从我这里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一笔钱。这些人就像肥猪一样,生前毫无用处,死后才能使人受益。

(7)当我的环境再好一点,有更多的节余时,我就会施舍。那时穷人就会受益了,因为我确实想做个有怜悯心的人。

藉着此类的狡辩,他们安慰自己,最终一点也不会施舍给穷人。

第四,还有一些人,他们确实周济穷人,但他们的怜悯却不是正确的怜悯。

(1)有些人施舍是出于羞愧,不敢不施舍。但是,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可以说,是从内心中硬硬地挤压出来的。他们用手施舍时,心中却藏着邪恶的倾向。

(2)有些人施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当他们要施舍给穷人时,他们恨不得吹起喇叭,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多么慷慨,他们总是不断地提起这件事,常常假装他们所施舍的是他们实际所施舍的十倍。

(3)有些人施舍的不加分辨,随意给人,并没有慈爱和怜悯之心。穷人确实得到了一些东西,但这样的给予并不是真正的施舍。

7.守财奴当受责备(Misers Rebuked)

来吧,你们这些没有怜悯心的守财奴,听一听上帝是怎么对你们说的。唯愿这些话能使你们悔改归正。

首先,你们是盗贼和杀人犯。你们确实是盗贼,因为上帝赐予了你们所有的一切。这一切不只是赐予你个人的,上帝赐予你这一切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吩咐,就是要你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这一切与穷人分享。因此,若是你把这一切都据为己有,那你就是在掠夺穷人的财产,因为上帝已经吩咐你必须把一些财产分给他们。你也是杀人犯,这不仅是因为你缺乏怜悯所表现出来的残酷,还因为你必须为那些因饥寒交迫和流离失所而死去的穷人负责。如果他们的生命得以维持,那并不是因为你的行为,而是因为那些帮助他们的人的努力。但是,你一定要晓得,盗贼和杀人犯是不可能承受天国的——因此,这一点对你也适用。 第二,你被列在最不敬虔的人和最令人憎恶的罪人中间。你知道所多玛及其中所有的——父母和孩童——都被上帝从天上降下的大火烧毁了,上帝把这些城市作为后世不敬虔之人的鉴戒(彼后2:6)。但是,他们的不敬虔包括什么呢?那就是对穷人缺乏怜悯——这正是你所犯的罪。“看哪,你妹妹所多玛的罪孽是这样:她和她的众女都心骄气傲,粮食饱足,大享安逸,并没有扶助困苦和穷乏人的手”(结16:49)。这些你也没有做,所以你和她一样;因为你和她的罪是一样的,所以你的惩罚也将会和她一样。

第三,不要以为你有信上帝、爱上帝的心,如果你真有的话,你也一定会有怜悯和慷慨的心——尤其是对那些敬虔的穷人。在没有怜悯的地方,也必然没有信心。“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雅2:17-18)。在没有怜悯的地方,也就没有对上帝的爱。“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悯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3:17)。

第四,你所有的虔诚都是枉然——甚至你的禁食祷告也是如此。上帝既不会喜悦你,也不会听你的祷告。“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犹太人非常虔诚,他们天天寻求上帝,乐意明白祂的道,经常禁食,却抱怨说,上帝不理会他们(赛58:2-3)。然而,上帝启示说,祂不喜悦他们,因为他们对穷人既不怜悯,也无慈爱。“这样的禁食岂是我所拣选的吗?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漂流的人接到你的家中吗?不是要你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赛58:5,7)。你抱怨上帝既不帮助你,也不听你的祷告吗?这毫不奇怪,因为你没有听到穷人的哀求。“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呼吁,也不蒙应允”(箴21:13)。

第五,上帝的审判和咒诅——既有现世的,也有永世的——将会临到那些没有怜悯心的人。上帝会诅咒他们和他们的财产,甚至在今生他们就会倾家荡产,他们的子女不得不以乞讨为生,庆幸有给穷人借宿、施粥的地方,有孤儿院。即使在今生这些不幸没有临到他们,以后也会永久地临到他们。在末世的审判中,他们将听到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牠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太25:41-43)!那时,他们听到这样可怕的宣判,该是多么惧怕啊!请你留心这些话;不要心存幻想,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以此来欺骗自己。主耶稣自己就是真理,祂正在这样说。或者,你认为在审判的日子,你实际上什么也没做,耶稣会说:“你已经做了这一切”吗?“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2:13)。

8.劝诫信徒要有怜悯之心(Believers Exhorted to Be Compassionate)

而你们,信徒们——在你们身上应当具有怜悯的美德——能够从上述的探讨中考察自己,看一看你是多么缺乏怜悯的表现啊!没有同情,没有怜悯的操练,这是多么令人厌恶的罪啊!想一想你配得什么样的结局。但愿这会使你在上帝面前感到羞愧,深深地谦卑,嫌恶你自己;但愿你会满心欢喜,心存感恩地认识到,主耶稣已经用祂的宝血除去了这些罪。但愿上帝的仁慈感动你,从今以后多多地操练怜悯的美德。

因此,你们这些敬虔的人,“为自己栽种公义,就能收割慈爱”(何10:12);“谨守仁爱、公平,常常等候你的上帝”(何12:6)。为了更好地鼓励你得到这样的结果,请以一颗顺服的心留意下面的事情。

首先,身教胜于言教。因此,观察你前面的有怜悯心的人,他们已经为你树立了榜样。最完美的榜样就是主耶稣,你应该欢欢喜喜、心甘情愿地效法祂,因为对你而言,祂是全然可爱的。读一读耶稣的生平和福音书,你就会认识到,主耶稣的一生是怜悯的一生。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读到:“耶稣动了慈心……” 。然而,祂不仅仅是被感动了,并且祂的怜悯也是以行为结束的。祂医治生病的人,喂饱饥饿的人,使死人复活,走遍整个国家行善。祂这样做,为我们留下了榜样,所以我们可以跟随祂的脚步行。因此,出于对祂的爱,我们就要做祂所做过的事。你“基督徒”的名字也使你有这样做的责任。 而且,还要再加上约伯的例子。读了关于他的怜悯的经文,谁会不受感动去效法他的榜样呢?“我为瞎子的眼,瘸子的脚,穷乏人的父”(伯29:15—16);“我若不容贫寒人得其所愿,或叫寡妇眼中失望,或独自吃我一点食物,孤儿没有与我同吃(从幼年时孤儿与我同长,好像父子一样;我从出母腹就扶助寡妇)。我若见人因无衣死亡,或见穷乏人身无遮盖,我若不使他因我的羊毛得暖,为我祝福”(伯31:16-20)。这些都是值得效仿的。

在约伯的例子上,还要再加上有怜悯心的女人的例子:大比大或多加。看一看她下面的行为:“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成希利尼话就是多加;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徒9:36,39)。对穷人来说,她就是一位母亲。她并不是偶尔行善,而是广行善事,大有慈心(这些恩赐正是怜悯的表现)。希腊语eleemosune是一个合成词,它是eleeo的派生词,eleeo的基本意思是有怜悯心。所以,她不仅仅是给予,毋宁说,她是因为动了怜悯的心而施舍。首先,她的心被感动了,然后,这颗被感动的心,接下来又感动了她的手。她不仅为寡妇们买做衣服的材料,她的慈爱之心是这样伟大,她欢欢喜喜地亲自缝制,用她亲手所做的衣服为寡妇们穿上。

第二,怜悯是最能取悦上帝和人的。上帝爱这样的人,喜爱他们的行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林后9:7);“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上帝所喜悦的”(来13:16)。如果你渴慕被上帝所爱,渴慕经历祂的爱,如果你还渴望取悦上帝,那么让你的心和你的手都有怜悯吧。人们尊敬爱戴那些慷慨的人,会由衷地祝福他们。而且,捐输者会比接受捐输的人经历更大的喜悦。

第三,穷人和他们的需要能够强有力地挑旺一颗怜悯之心。当你看到一个敬虔的穷人时,想一想上帝爱他,主耶稣已经因为爱他而为他死了,他生活在与主团契和爱主的喜乐之中,他将永远和你一起生活在荣耀之中。再想一想,上帝让他今生贫穷,让他遇见你,以便你有机会操练你的爱心和怜悯(尽管上帝不需要你的捐赠,祂能很快使穷人变富;没有你的帮助,祂也能供给他所需的一切),这是上帝所喜悦的。除此之外,再想一想,他在自己的房子里是多么沮丧,他怎样悲伤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心都被撕碎了,他怎样向上帝哀求。如果你还有最起码的生活准则,那么思想了这一切之后,你的心就不可能不被感动。毋宁说,你心里的这一切,会感动你生出怜悯,你自己会张开慷慨的手。

第四,怜悯荣耀上帝,因为当一个敬虔的穷人得到了你的帮助之后,回到自己的小屋,在主面前喜乐,感谢上帝,赞美祂的怜悯,被挑旺起来信靠上帝,他们向上帝祷告,愿上帝使你的福杯满溢——一个人思想了这一切之后,怎么可能不热切地渴望做个有怜悯心的人呢?而且,(尽管你这样做并不是要在人前炫耀,但是人们都会见到你的善行,因为人们都将会知道。)你的光会穿透黑暗,因为没有比善行更显而易见的爱了。敬虔的人会见到你的善行,为此荣耀感谢上帝,而且还会被挑旺起来效仿你。这也可能会使其他的人被吸引到真理面前,悔改归主。因此,如果你渴望上帝得荣耀,被感谢,被赞美;如果你渴望敬虔的人在主里喜乐,被挑旺起来作个有怜悯的人,从而使其他的穷人也在主里喜乐;如果你渴望上帝被众人赞美;如果你渴望未归正的人被领到主耶稣面前——如果你渴望这一切,那么就操练敬虔吧:“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第五,上帝对于这些有怜悯心的人有特别的应许。

(1)上帝把他们的善行算做向祂行的,因为他们的善行是出于对上帝的爱;祂将会充充足足地赏赐献给祂的礼物。虽然信徒们具备这种德行本身已经足够了,但上帝的赏赐更能激励他们,然而他们必须禁止自己被这样的动机所鼓励,因为通过应许的方式激励他们是上帝所喜悦的。“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2)你所献上的微不足道的礼物,是远远无法与上帝的回报相比的:“无论何人,……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太10:42);“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路6:38);“多种的多收”(林后9:6)。

(3)你不必担心你真诚的慷慨会致使你和你的孩子变得贫穷。如果你相信,尽管他们会拿走你的一些东西,但请想一想,上帝会祝福你,回报你的慷慨。如果这些并没有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上帝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箴28:27);“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抛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他终日恩待人,借给人,他的后裔也蒙福”(诗37:25-26)。

(4)在有怜悯心的人沮丧或生病时,上帝会帮助他们。“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耶和华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你不要把他交给仇敌,遂其所愿。他病重在榻,耶和华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给他铺床”(诗41:1-3)。

(5)因为真正的怜悯是信心和爱心所结的果子,所以上帝应许给他们永远的荣耀。“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为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8-19);“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14:13-14)。

啊,在审判的日子,当你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对你说:“来吧,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太25:34-35),你该是多么荣耀,多么欢喜啊!当这些有怜悯心的人向那些比他们先去世的敬虔的人行了善事之后,他们后来也会死去,升到天堂,到那时,曾经受过他们爱心接济的穷人,将会在天堂里欢迎他们。“要藉着那不义的钱财(也就是,以不义的手段得来,并以不义的方式花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16:9)。

9.如何表示怜悯(Guidelines for Manifesting Compassion)

已经被感动要做个有怜悯心的人之后,你需要满有智慧地操练怜悯。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操练怜悯的,可以是富人,中产阶层,低收入的人,以及穷人——没有人不可以。每个人都必须内心被感动要施行怜悯,同时伴随着愿意提供帮助的倾向。但是,他们的捐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捐的多,有的人捐的少,还有的人捐的很少。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拥有财产的多少,或者他掌管的财产的多寡来捐输的。一个单身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捐献,已婚的人,有孩子的人,则以另一种方式捐献。孩子们也许会捐出他们的父母给他们买可爱的玩具的钱。他们把这些钱全部或部分积攒下来,然后怀着一颗慷慨的心把这些积蓄捐给穷人。这是上帝和人都喜悦的。已婚的夫妇双方都必须分别捐输,而不必告知对方。一个人不应该让他的左手知道他的右手所行的事。但是,他的行为不应该给家庭带来损害。相反的,一个人可以略微少吃一点,少买点衣服,一件衣服多穿一段时间,以此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然而,当要捐输一大笔钱时,则需要共同讨论决定。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么或者一点也不捐,或者减少捐输至反对者同意的数额。如果一方是象拿八那样的人,那么另一方必须按以上的方式捐输。在这些事情上,丈夫比妻子更有权威。那些不能捐献物品的人,必须在其他方面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甚至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的人,就必须怀着一颗怜悯的心祷告,求主帮助那些穷人。 第二,我们慷慨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敬虔的人——然后是还未归正信主的人,以及寡妇、孤儿和无家可归的人。对那些因真正信仰的缘故被流放的人,被迫逃离的人,我们必须特别慷慨。普通的游民一般都是一些无赖,他们与其在街头闲逛,还不如去感化院,当然他们是不去的。如果他们身体健壮,那么也许饥饿能够教会他们如何工作;如果他们是残疾之人,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给他们一些吃的。 第三,我们所施舍的东西必须是我们自己的,必须以一种公义的方式施舍。自己负债累累时还慷慨施舍的人是窃贼。捐献用不义的手段得来的东西,或着通过赌博得来的东西,在上帝眼中是看为可憎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弥补自己的过错。这些在上帝眼中,并不强于“娼妓所得的钱,娈童所得的价”(申23:18),上帝禁止把这样的钱带到祂面前。

第四,施舍的正确方式应该是:

(1)以纯朴之心施舍:“……施舍的,就当诚实”(罗12:8)。因此,施舍时应该带着一颗真正怜悯的心,温柔的手,不寻求自己的荣耀,这样才能心、手以及目的都和谐,才是真诚的施舍。 (2)欢欢喜喜地施舍:“……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罗12:8);“……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林后9:7)。这就是说,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好机会而感到欢喜,因此,我们应该以喜乐友善的面容对待穷人。这样,我们的施舍将会是加倍喜乐的。

(3)智慧地施舍;也就是说,要尊重我们自己,不要一下捐出所有的东西,也不要使我们的家庭因此而缺乏。相反的,我们应该以一种能够长期施舍的方式捐输。但是,在特别的时候,就需要做特别的事。当考虑到我们要给予施舍的人时,我们也必须要运用智慧。有些人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善理财,而且不够勤勉。对于这样的人,需要用劝勉或责备的方式,教导他们要谨守。最好是雇佣他们,教他们怎样工作;他们可以这样获得原本需要我们施舍给他们的东西。也不要试图给别人金钱,因为他们或者不善于积蓄,或者债台高筑,立刻用这笔钱去还债,结果还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最谨慎的办法是:允许他们每周去一次面包店买面包,去杂货店买生活用品。在此,我们必须区分不同的穷人。有些人太骄傲了,不肯承认自己贫穷,却忍受着贫乏之苦。然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施舍给他们一些钱,以便他们还清所欠的债。对于其他的人,则可以让他们拿走商品,我们为他们付帐。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捐赠衣物。最慎重的办法是,我们亲自买好结实的亚麻布和羊毛,把衣服做好,然后再送给他们。这样会更有效果。

(4)我们要坚持做个慷慨的人。我们一定不要莽撞行事,一下子挥霍掉很多钱,到头来懊悔自己捐得太多。我们的施舍一定要总是与当前的需要相称,根据我们自己的环境捐输,不要损害自己的状况。我们千万不要厌倦行善,因为怜悯终将会领受荣耀的冠冕。“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



七十五章 论禁食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禁食(希伯来文:ta‘anith),是压迫、羞辱、折磨以及痛苦这些词的派生词。还有人把这个希腊词语翻译成“禁食”:“献晚祭的时候我起来,心中愁苦”(拉9:5);“这样禁食,岂是我所拣选使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吗?”(赛58:5)。“tsoom”这个希腊语单词的意思也是“禁食”(赛58:5)。在希腊语中,有个单词“nesteia”,它的意思是“不吃东西”。我们使用“禁食(to fast)”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后者。

禁食是一种特殊的敬虔操练,信徒在这一天中离弃各样滋补身体的食物,使身体和灵魂都谦卑在上帝面前,以此方式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结果。 禁食是一种敬虔的操练——在这个操练过程中,人所寻求的是上帝。由于贫穷、贪婪、疾病而禁食,为了健康原因,或为了商业活动的缘故而不吃东西,均不在禁食之列。相反,此处我们所说的禁食,是一个敬虔的操练,是以上帝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由此而寻求上帝。所有的敬虔操练都不是出于一己之见,也不是根据人类的风俗而进行的,敬虔的操练惟独以遵从上帝的诫命为鹄的,这对禁食也同样适用。禁食绝不是懒散度日,而是用一天的时间与上帝秘密相交。

禁食是一个特殊的操练。它不象祷告、读经、感恩、唱诗那样,是每日必有的活动,而是在有特殊需要时进行的操练,比如受到瘟疫的威胁,面临重大的使命,困惑之时,或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时,才会禁食。禁食也可以与日常的时务有关,比如寻求与上帝的团契,需要抵挡特殊的罪,以及在恩典中长进等。

1.禁食:离弃各样滋补身体的食物

禁食主要就是离弃滋补身体的各样食物,盼望在禁食那一天中,使身体处于一种退隐、愁苦、顺从、软弱的状态之中。

首先,禁食包括使我们自己远离一切食物(正如“禁食”这个词本身所表达的那样),那些在任何食物上有份的人,就已经打破禁食了。请看《以斯帖记》四章十六节的描述:“……为我禁食,不吃不喝。”我们禁食不仅仅是不吃肉类。在旧约中,各种食物之间有区别,洁净的食物和不洁净的食物之间也有区别;然而,这是与禁食无关的。保罗说:“无论是吃肉,是喝酒,一概不作才好。”(罗14:21)这也不是指着禁食说的,所讲的是关于不要因此使一个比较软弱的弟兄跌倒的事。那时,有些人仍然按照旧约的律法区分食物,后者所指的就是这件事。因此,使徒保罗说:“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林前8:13)也就是说,“与其因食物叫人跌倒,不如不吃这样的食物。”有些人有吃祭拜过偶像之食物的自由。使徒保罗宣称人有这样的自由,因为偶像事实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自由,当他们看见别人这样作的时候就跌倒了。所以,如果有人会因此跌倒,使徒不但不吃祭拜过偶像的动物,而且他不吃一切肉类。然而,除了在这样情况下以外,他也吃肉。因此,这些经文也不能用以支持罗马教皇所提倡的禁食,他们禁食时只是不吃肉类。在禁食的时候,他们不尽不当吃肉,还当戒酒。 其次,在禁食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使自己远离一切外在的装饰。在旧约时代,人们用一种最劣质的材料包裹自己的身体。他们用这种材料紧紧地包裹自己的身体,仿佛把东西放进口袋里准备运输似的,因为平时他们穿的是宽松的华服(赛3:24)。而且,他们在裹身的麻布上洒上灰尘,使之变得很污秽,这样他们就以自己最破败最谦卑的的状态呈现在上帝和人们面前,以此宣告他们什么也不配。“这样禁食的日子……用麻布和炉灰铺在他以下吗?”(赛58:5);“我便身穿麻衣”(诗35:13);“应当腰束麻布,滚在灰中”(耶6:26);“没有人佩带装饰”(出33:4)。

第三,在禁食的日子里,我们必须使自己远离一切娱乐,比如消遣性的游戏,到花园散步,装饰性的艺术工作,耕作;或仅仅为了娱乐性的目的乘船、骑马或驾车出游。“看哪,你们禁食的日子,仍求利益”(赛58:3)。在禁食的时候,甚至必须禁戒夫妻之间的房事(林前7:5)。

第四,我们也应当避免从事一切日常的劳作。“凡这日作什么工的,我必将他从民中铲除。你们要守这日为圣安息日。”(利23:30,32)。

第五,我们也必须节制睡眠。在禁食的日子里,我们必须早起,且不能比平时早睡。在这一天里,我们也不许沉睡,因为这是与这一天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沉睡会导致时间的浪费,因为这似乎是把一个死去的身体带到上帝面前——似乎是这个死去的身体在禁食。这是与使我们的身体谦卑相抵触的。睡眠可以滋养一个人,而禁食的目的,则是通过使身体衰微软弱,从而促进灵魂的谦卑——从而也使自己深深地谦卑下来。

第六,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谨守,抵挡犯罪。这一天,我们原本是要胜过自己的罪,使自己谦卑,祷告祈求赦免——也祈求让我们远离因自己的罪,我们所当受的灾难——但是,如果我们在禁食的时候以犯罪来试探上帝,这样的行为是上帝极其厌恶的。“这不是我所拣选的禁食吗?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吗?”(赛58:6)

2.禁食:我们谦卑自身

禁食的第二个方面,是因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使我们自身谦卑。灵魂和身体是如此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致于其中一方的错误倾向必然导致另一方的错误倾向。身体因为断绝了饮食,就变得虚弱顺从,就被征服了,灵魂也处于这样的状况之中;因此,肉体的倾向转向属灵的倾向。禁食,就其自身而言,并非是属灵的操练。只有当以禁食的方式寻求上帝时,它才成为属灵的操练。一个仅仅使自己不吃不喝的人,并不是在禁食,因为禁食和谦卑自己,是不可分离的。禁食必须以谦卑自己为特征,而谦卑自己必须通过禁食的方式来实现。禁食只有一个目的:促进灵魂的谦卑;没有什么是比这更重要的了。然而,禁食虽然以促进谦卑为目的,二禁食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禁食这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然而,禁食是与谦卑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禁食。它们不是各自发挥作用,而是联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在某个特定的禁食的日子里,当我们以禁食的方式使自己谦卑时,在那一天的开始,会比平常的时候食欲更强——比平时就餐的时间更早出现强烈的食欲。这种现象应当归因于我们本性的败坏——总是渴望得到禁止的东西。毋宁说,这是由于禁食和谦卑自身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于灵魂之不足的悲哀,激发了对于身体缺乏的悲哀;而对于身体缺乏的悲哀,又激发了对于灵魂之不足的悲哀。因此,它们都是从属于谦卑自身一事的(申10:12)。“……你们要刻苦己心”(利23:27)。

谦卑自身包括:

(1)认罪,伴随着忧伤和羞愧:“这月二十四日,以色列人聚集禁食……承认自己的罪恶”(尼9:1—2);“我的上帝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的上帝仰面:因为我们的罪孽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拉9:6)。

(2)宣告我们当受审判,如果上帝愿意向我们执行我们当受的公义审判,我们也深表赞同。“在一切临到我们的事上,你却是公义的;因你所行的是诚实,我们所作的是邪恶。”(尼9:33)

(3)恳求恩典,常常伴随着哀哭。请想一想我们在《约珥书》二章十七节所读到的严肃会:“侍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啊,求你顾惜你的百姓’”。这也可见于《尼希米记》第九章所记载的禁食的日子。也请思考下列经文:“我禁食刻苦己心;我所求的都归到自己的怀中”(诗35:13);“当他们禁食祷告后……”(徒13:3);“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禁食祷告,他就不出来”(太17:21)。

(4)一心一意离弃前罪,开始过敬虔的生活,以来更新上帝与我们所立的圣约:“因这一切的事,我们立确实的约”(尼9:38);“这不是我所拣选的禁食吗?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吗?”(赛58:6)。

(5)捐献物品:“这不是我所拣选的禁食吗?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漂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赛58:6—7)。

3.禁食的过程

禁食的过程限于二十四小时的时间——从晚上到晚上。

(1)摩西(申9:9),以利亚(王上19:8)和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曾经连续禁食四十昼夜,在这期间,我们的主以奇妙的方式保守了他们的性命。但我们对此不要效法;这样做只是迷信而已。而且,没有人能在不吃任何食物的情况下活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这么长时间不吃肉类,却吃其它的东西,我们并不是在效法基督。在那四十昼夜里,他没有吃任何东西;他这样做,也不是为了树立一个榜样,要我们效法。他所做的许多事情,或者是因为他神圣的美德,或者是为了尽他中保的职分,我们既没有能力效法,同时,圣经上也不让我们效仿此类事情。

(2)我们也读到过七天的禁食(代上10:12)和三天的禁食(斯4:16)。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吃一些东西。或者,因为这些国家的气候比较温暖,他们可以坚持比较长的时间不吃东西,而不致损伤身体。然而,一般来讲,禁食的时间是一天——从晚上到晚上(利23;赛58:5)。

问题:所有的人都必须禁食一整天吗?如果一个人很虚弱,在那天不能胜任祷告或其它的工作,可以吃一点东西(比如一片面包)吗?

答案:考虑到某些人的特点,以下的准则是适用的:“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6:6)。这适用于刚刚生产的妇人,奶孩子的母亲,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虽然并没有生病),吃奶的婴孩,以及未成年的孩子。有些人不禁戒任何食物,有些吃尽可能少的食物,其他的人也需要学会怎样禁食。但是,健康的人必须在整个禁食过程中不吃任何食物。变得有些虚弱正是禁食的目的,每个人都不得回避这一目的。有人托辞说,这样行不适合祷告。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来自以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禁食不过是一种操练,目的在于使人变得适于祷告,或进行类似的操练。这些人并不相信身体上的虚弱是禁食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在本质上只是属灵的事而已。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这种身体上的虚弱不尽没有使我们变得不适于祷告,而是使我们更加适于祷告,因为我们的谦卑增长了,并且在这种完全困乏的状态中呼求上帝,自然更适合祷告了。即使这一切并没有表现得那么突出,快到晚上时,祷告也会变得更加迫切,有时会有特别的祝福临到。

4.公众禁食和私人禁食的区别

在我们探讨禁食的人时,就应该区分公众禁食和私人禁食的不同。

首先,公众禁食发生在:

(1)由政府宣布,因为有整个国家的普遍需要——比如战争、瘟疫、饥荒、蝗灾、严重的旱情、连降暴雨,或类似的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宣布禁食祷告的日子。这并不意味着禁食的日子是出于人的命令;不,遵守禁食的日子是出自上帝的命令。政府所做的只是宣布的工作,但计划者却是上帝,他通过特殊的环境来决定禁食的时间。

(2)教会总会、长老监督会、或某一地方教会的长老们,可以为他们监管下的教会安排禁食的时间,这样做是因为教会有特别的需要——比如本教会或其他地方教会受到逼迫,错误教义出现,教会衰退需要改革,呼召教牧人员,选举教会法庭成员,或者其他的具体事件。这也不是由人类设定的,而是遵行上帝的诫命。 第二,私下禁食发生在:

(1)几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商定下一天——因为他们自己的需要或别人的需要,或者为一个特别的愿望迫切地祷告,寻求上帝的祝福,这个愿望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属灵的;

(2)一位父亲为自己的家庭定下禁食祷告的日子;

(3)一个人为自己定下禁食的日子。任何人都有这样做的自由,比如他为了一件特殊的事定下日子;他把对自己来说最适合的那天固定作为禁食的日子——这是非常敬虔的人的习惯——以免每次都要重新定日期,反而把这件事疏忽了;或者他每次都得重新选定日子。我们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和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将会更谦卑,更圣洁,而主通常也会赐予我们更多属灵的恩典。只要自己愿意,每个人都有权设定这样的日子。如果他是自主经营的,而且不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利影响,他可以停止劳作;他可以在没有其他任何人注意到的情况下禁食祷告。或者他定下了禁食的日子,却仍想继续工作——这是他所在的具体环境的需要——要吃有限的一点食物,以便不让别人知道他那天在禁食。后者必须是他的目的,这是根据基督在《马太福音》六章十六至十八节中的教导:“你们禁食的时候(此处指的是私下祷告,而非公开祷告),不可象那假冒伪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象平常那样穿着整齐);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察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公开报答你。” 但是,如果你不能隐瞒你的家人,你要确保你自己不要受损失。如果这会给你召来讥讽,你必须彻底隐瞒这件事,并吃一点点东西。

2.倡导禁食

在当今教会中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很少人禁食,不管是公众性的,还是私人性的。这是教会大衰退的标记之一。因此,所有愿意过温柔敬虔生活的人,愿意见到锡安山之美景的人,都应该把自己挑旺起来,履行这一责任,因为:

(1)难道上帝没有命令我们这样做吗?(利23:27;珥2:12);

(2)难道历代的教会和圣徒没有这样做,给我们留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吗?请看一看《士师记》二十章二十六节,《历代志下》二十章三节,《尼希米记》九章一节。关于个人私下禁食的参考,可见于《尼希米记》一章四节,《诗篇》三十五章十三节。这不仅是旧约中的责任和操练,也是新约中的(参太6:16—18;9:15;可9:29;路2:37;徒13:3;14:23;林前7:5)。因此,作为上帝顺服的子民和圣徒们的追随者,请经常禁食。在早期基督教会中,在宗教改革初期及此后很久,基督徒都诸种禁食的操练。万万不可让这种操练绝迹了。

如果已经宣布了公众性的禁食,那么请你在禁食过程中,好好注意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地禁食。因此,如果你所在的教会存在困惑,上帝的目光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关注着你们。上帝见到你站在破口处,使上帝的愤怒转离那地,这是蒙上帝悦纳的事。也许他会因你们的祷告而祝福那个地方,即使那个地方是应当被毁灭的,上帝的爱和怜悯也会临到你和你所爱的人。无论你到哪里,你的良心都会有平安,因为你知道你已经尽力支持了教会和国家的柱石。

如果一些敬虔的人已经定立了禁食的日子,要尽量参加他们的操练,并鼓励其他敬虔的人也来做同样的事。上帝一定会在你们中间;他会来到你面前祝福你。这样的禁食祷告会把彼此之间的爱,彼此之间圣洁的团契甜蜜地结合在一起,会增强爱心和善行的成果。当你私下独自禁食祷告时,你将体验到下面的应许是真实的,会在你身上应验:“你父……必然报答你”(太6:18)。上帝会显明这是他所悦纳的。他会挑亮你的光,坚固你的信;你会更加亲近地与上帝同行,你的生活会更加警醒谨守;你的良心也会更加温柔。你会有更强的力量抵挡罪,得到更多来自主的安慰。经历过这样操练的人,永远也不会为自己所做过的事后悔。因此,我们建议把禁食祷告作为一种促进灵命成长的特殊方式来进行。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进行一次公开的或私下的禁食祷告,你必须提前作好准备,提前清除各样的障碍,在禁食前一天晚上适度饮食,适度睡眠。当在主面前认罪,厌恶这样一天的祷告是一种罪,恳求主保守你,使你能够在这祷告的一天中举止得当。如果你要和别人一起禁食,也要为他们祈求。

如果祷告的那一天是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度过的,请你在以后的日子也这样做。在你可以吃食物的那天晚上要欢喜,因为你实际上连一点面包渣也不配得。感谢主,因他赐给了你恩惠——用基督的宝血把你赎回。要适度进食,适度睡眠。珍藏那一天中所产生的所有印象,也就是你对上帝的亲近和上帝给你的亮光。密切注意上帝怎样回应你的祷告,因为上帝会回应你的。以这样的方式,你将会使自己习惯于这样的责任,发现其中有如此的甘甜,你将会渴望重新度过这样祷告的一天。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灵命的荒漠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主的道路不同于我们的道路,主的意念不同于我们的意念。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也没有使自己完全降服于上帝的智慧的主权的作为,所以他们行事为人很愚蠢,表现出日益增长的负面的趋向。有些人可能已经领受了一定量度的光照和生命,现在居然想要指示主该怎样带领他的儿女。然而,如果主的作为不符和他们的构想,他们或者抵挡主,或者不能以安静的顺从使自己服从主,显明主的作为是公义的。假如他们这样做,只是出于他们的罪恶,认为他们自己配得这样的待遇,好像他们仍处于行为之约中,处于上帝的震怒之下,还没有迁移到蒙恩的状态中。假如我们真有智慧,当上帝以一种不合我们口味的方式对待我们时,我们就不会否认自己的灵命状况。那时我们就会使自己顺服上帝——不仅是考虑到我们犯了罪,应该承受这一切,而且还因为上帝的作为都是唯一有智慧、良善、信实、慈爱的。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这一点,甘心乐意地顺服主的治理——无论这是多么痛苦,无论我们怎样难以明白主的理由和目的。 在上帝带领其子民的所有方法中,灵命的荒漠是其中最独特的一种。当信徒们受到这种引导时,通常都是不知所措。所以,如果我们阐述这种状况的本质,安慰那些处于荒漠之中的人,给他们指导,他们就必将多结果子。

1.灵命的荒漠不是什么(What Spiritual Desertion Is Not)

首先,在探讨灵命的荒漠时,我们要明白,所指的并不是尚未归正之人的荒漠状态。上帝确实赐予那些尚未归正的人暂时的兴盛、富足、尊荣和显赫。他也许会赐给他们外在的光照,历史性的信心,晓得自己有罪,苏醒悔改,远离这个世界的各样粗俗的罪污。当这样的人滥用这些普通性的祝福,却未真心悔改,上帝就会丢弃他们,任凭他们自己各行其是。那时,他们就会变得甚至比以前更为可憎,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更可怕的审判。这可能已经在世界上发生过了,这样,人们就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上帝公义的报应,上帝的公义就在他们身上得了荣耀。但是,这尤其发生在他们死后——在地狱里。这可见于《撒母耳记上》第十六章十四节:“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里来扰乱他。”也可见于《罗马书》第一章二十一至二十六节。但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对重生之人的离弃。

第二,我们并不把这种灵命的荒漠理解为完全的或最终的离弃。因着上帝不变的预旨和拣选,基督的赎罪,圣灵的印证和内住,以及上帝一切确定的应许,那是不可能的。当人处于灵命的荒漠中时,上帝以隐秘的难以察觉的影响扶持重生的人。“凡跌倒的,耶和华将他们扶持;凡被压下的,将他们扶起”(诗145:14)。

第三,我们认为灵命的荒漠并不是与其他人相比,所得到的上帝的恩典少一些。在教会中,上帝有很多很多的儿女;其中有小子们,少年人,还有父老。与父老们相比,小子们蒙恩的程度要小得多,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就处于灵命的荒漠状态。父老虽然比小子们拥有更多的恩典,但他们仍有可能会处于灵命的荒漠状态中。 第四,我们认为灵命的荒漠也不是特殊光照和安慰的停止,此后所具有的只是通常性质的关照和安慰。当保罗从第三层天返回时,我们不能说他被离弃了。上帝有时也赐予他的孩子们一些特殊的东西,超越了他们平常被带领的方式。当这样的带领停止之后,上帝又让他们回到平常的状态中。这些人不能因为他们现在失去了那种特殊的经历,就认为他们或多或少地被离弃了。

第五,我们认为灵命的荒漠所指的也不是日常的过犯,尽管这些过犯是缺乏圣灵同在的影响而发生的,因为圣灵确实能够阻止我们犯这些罪。灵命的荒漠并不是圣灵撤回了他对信徒平常的影响。尽管堕入特殊的罪(藉着圣灵的通常的支持,我们仍然能够站立得稳)确实是因为圣灵收回了他的影响才会发生——“上帝离开他”(代下32:31),但这并不是我们此处所讨论的灵命的荒漠。

第六,我们认为灵命的荒漠不是指内在恩典的减少。上帝不仅藉着外在的影响掌管万有,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属灵的生命赐予人,这种生命在一个人里面可能比在另一个人里面更有活力。因为其属灵的本性,这个生命不仅具有与生俱来的活跃的倾向,而且事实上,在圣灵的正常运作的效力影响下,它确实是活跃的。因此,这种被圣灵注入的倾向通过操练而加强,但也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被削弱。在灵命的荒漠状态中时,上帝既不完全挪走这种倾向,也不挪走其中的一部分,而是收回圣灵的通常的运作,这样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内在恩典的减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属灵荒漠都是这样,因为有的时候,内在恩典反倒会增加,就像树根一样,无论是在暴风雨中,还是在冬天,都在增长。

2.灵命荒漠的定义(Spiritual Desertion Defined)

灵命荒漠是圣灵在重生的人中间,长期停止、收回其正常的运作和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圣灵正是藉着这些运作和影响光照他们,使他们确信自己的宠爱,安慰他们,加强他们抵挡罪和试探的能力,在他们遭遇暂时性的试炼时,帮助他们,并把他们从中救拔出来。灵命的荒漠使得他们陷入黑暗之中,信心软弱,闷闷不乐,堕入罪中,向诱惑屈服,在一时背负十字架时忧伤焦虑。

所以,灵命荒漠既与称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有关,也与成圣有关。一个人灵命的荒漠可能更多的是关于称义的,而另一个人灵命的荒漠则可能更主要是关于成圣的。这个人灵命的荒漠时间可能长一些,而那个人则可能短一些。有的人在归正的初期就经历灵命的荒漠。这种状态如此严重,以致于一切都似乎化为乌有,而他的归正也显得似乎不是真正的归正。然而,主会间或地向他们彰显自己,使他们重新坚强起来。有些人是在有了一些进步之后才经历这种可悲的灵命的荒漠,那时主已经非常亲密地向他们显明了自己。灵命的荒漠会或是突然出现,或是逐渐发生。有的人在生命的尽头才不得不品尝到灵命的荒漠的苦味,有时主会在他们死前重新安慰他们,使他们得胜地离开世界。有时他们会在极大的荒凉、黑暗和强大的试探之中死去。在一瞬间,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得到的,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 信徒们从上帝的圣言和自身的经历中,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还在倚靠自己的力量。尽管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也不承认,但这种不良的状况确实出于他们自己。他们这样做,表明他们自己为主提供了离弃他们的理由——事实确实如此——但他们却并不相信上帝之手在其中运作。相反,他们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和邪情私欲,使自己的灵魂远离了上帝。于是,他们私下认为,如果他们全心侍奉主,凭着自己的行为,一切就都会变得好起来;他们相信如果自己忽略了这样做,就一定会灭亡。当然,也有一些人确实认识到这是主的作为,也就是说主收回他通常的扶持,他们立刻否认自己的属灵状况,认为这是上帝震怒的证据,宣称他们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从而心中充满了恐慌和惧怕。他们会因此几乎忽略使用各种蒙恩之道,认为自己毫无指望了,就这样被沮丧之情吞噬。只有很少一些人能够保持安静,耐心地持守自己的灵魂,寻求天上的帮助,尽管处于极大的黑暗之中,仍然不断寻求,坚忍不拔,有时他们会伤心痛苦,仰望主,即使主会杀死他们,他们仍然坚信不移。这样的人一般都会较早得到释放,在灵命的荒漠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3.灵命荒漠是主收回了圣灵的正常影响(Desertion Is the Lord's Withdrawal of the Normal Influnece of His Spirit)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在经历灵命荒漠的过程中,是主收回了他通常的运作、恩典的浇灌、光照和安慰。在上帝的圣言中,用多种说法描述了灵命的荒漠,表达了各种方式的离弃:

(1)回去:“我要回到原处”(何5:15);“我给我的良人开了门,我的良人却已转身走了。他说话的时候,我魂不守舍(也就是说,因羞愧和悲伤而屈服)”(歌5:6);

(2)离弃:“我离弃你不过片时”(赛54:7);“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诗22:1);

(3)掩面:“因他贪婪的罪孽,我就发怒击打他。我向他掩面发怒”(赛57:17);“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13:1);

(4)忘记:“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诗13:1);

(5)停止:“你的热心和你大能的作为在哪里呢?你爱慕的心肠和怜悯向我们止住了”(赛63:15);

(6)静默、闭口:“上帝啊,求你不要静默;上帝啊,求你不要闭口,也不要不做声”(诗83:1);

(7)站在远处:“耶和华啊,你为什么站在远处?”(诗10:1);

(8)止住:“难道上帝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吗?细拉”(诗77:9);

(9)丢弃:“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诗88:14);

(10)发怒:“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诗88:16)。

从以上这些经文可以看出,信徒们处于一种远离上帝的状态之中,并不总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不当的言行,虽然有时他们确实有罪。毋宁说,上帝因为他自己的理由,隐藏起来,离开一段时间,停止了光照、安慰和使人成圣的工作。

这是最令人忧伤和沮丧的光景。我怜悯所有处于这种光景之中的人;我与他们一同悲伤。尽管上帝保守他的子民脱离永远的刑罚,然而他却允许他们略微品尝一下它的滋味。惩罚包括不再见到上帝的面,感受到他的震怒,以及身体和灵魂所经历的各种苦楚。尚未归正的人不明白什么是见不到上帝的面,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与上帝相交的甜蜜。他总是能够在今生找到一些东西,以此为消遣,使自己得到放松和更新。但是,他其实是极度贫乏的,心中虽然充满了这些东西,却是一片凄凉,没有任何盼望,有的只是空虚,见不到上帝的面就是灵魂的地狱——尽管这个人还在地狱之外。然而,上帝的儿女们已经尝过天恩的滋味,晓得与上帝亲近的甜蜜,当他们被上帝暂时离弃时,他们不仅丧失了与上帝的交通,而且还经历到上帝隐藏了自己,他们不再享受上帝的恩宠,而是经历上帝的愤怒和离弃。当他们经历这些时,甚至会被压垮。“因你的手责打,我便消灭”(诗39:10)。然后,他们的“心剧烈跳动”(诗38:10)。他们的状况就如同亚萨所描述的:“我想念上帝,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诗77:3)。

要完全表达出内心这些烦躁的思绪和悲痛的情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应该列举出一些,以便处于这种境况之中的人能够知道,并不只是他们才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通常是这样认为的)。并且,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悲伤是有原因的,知道他们——他们的状况已经摆在面前——将会变得脆弱,开始哭泣,因为这将更新他们的灵魂。这也会带来盼望,那就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

4.处于灵命荒漠状态中的特殊方面(Particular Aspects of Being in a Deserted State)

不必奇怪你怎么会这样烦恼,因为:

首先,你的天父隐藏了自己。当父母离开了,自己单独待在黑暗的地方时,小孩子是多么迷茫啊!这个孩子会怎样大哭啊!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哭啊?”这个孩子就会回答:“我父母离开了我。”你的天父也离开了——你曾经与你的天父亲密地分享你的需要,你可以把你的愿望带到他的面前恳求,他曾经这样亲切地回应你,安慰你,你曾经常常向他呼喊:“我的父啊,你是我年轻时的带领吗?”可怜的孩子啊,你亲爱的天父离开了吗?有人会说:“假如我晓得上帝是我的天父,我早就消亡了。”

第二,你的耶稣——你的良人——你的新郎已经离开了。假如有人问你:“你为何如此悲伤?”难道你不会说:“我的良人,他曾经用嘴亲吻我;我曾经坐在他的荫下;我曾经品尝他的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他曾经带我入筵席所;他曾经以爱为旗在我头上飘扬;他曾是我的喜乐;我曾经倚靠他,他是我的良人;我曾经因他夸口:‘他的口极其甜,他全然可爱’(歌5:16)——我的良人,我的佳偶离开了,所以我才如此悲伤。”

第三,圣灵停止了他的影响,所以,你还会有什么亮光、安慰和喜乐吗?除了悲伤、不安和焦虑之外,你一无所有。“我因这些事哭泣,我眼泪汪汪,因为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哀1:16)。

第四,被离弃的灵魂处在黑暗之中,被黑暗包围,在黑暗中行走,不知道她要走向何方。无论她转向哪里,都会遇到挫折,都会在最小的事情上绊倒,因为她路上的光就是上帝,而上帝已经离开了她。主耶稣,这公义的日头,已经落下去了。天上的曙光不再在她的头上照耀,那著名的晨星也不再在她的心中升起。这使他悲伤不已,焦虑不安,充满了恐惧。

第五,她软弱无力,因为主就是她生命的力量,而主已经离开了她。她生病了,因为主耶稣是她的医生,而主已经离开了她。基烈山上没有了医治她疾病的乳香,所以她濒临死亡。

第六,她走投无路,无所适从。她有时在这里寻求,有时在那里寻找,但她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主耶稣,他的名字是保惠师,曾经在她困惑时给予她甜蜜的安慰,指示她当行的路(这样做时总是一切顺利),现在却把她丢弃了,拒绝再给她任何建议。所以,无论她走上哪条路,她都会发现自己迷路了,陷入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之中。

第七,她渴望转向上帝,并确实开始这样做,但她却无法做到。道路被封死了,有巨石拦路,有荆棘挡道,她无法通行,因为主耶稣是道路,若不是藉着耶稣,就没有人能来到父的面前,而主耶稣已经离开了。圣灵不再帮助她的软弱,也不再用说不出来的叹息在她里面祷告。甚至当她祷告时,主也是以密云环绕,以致于祷告无法达到他那里;当她呼求时,主也根本不理睬她。于是,她不得不再次离开,丝毫得不到毫无安慰。

第八,她转向上帝的圣言寻求庇护,要在其中得到一些安慰,现在对她来说却是一本封闭的书。她在其中一无所获。她的目光确实盯着一段经文,但这段经文却使她更加困惑,本应鼓舞她的经文,却有了相反的效果,使她更加绝望。上帝的圣言对她来说,就是烈火和两刃的剑。这些经文既没有给她留下印象,对她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圣灵不在其中运行,也没有藉这些经文作工,所以它们没有任何果效。

第九,仇敌从四面八方攻击她,每个仇敌都胜过她。每支利箭都击中她,撒旦的每次攻击都能获胜,世上的每次嘲笑都伤害了她,每次罪恶欲望的表现都使她更加远离上帝。她就像陷入网罗的小鸟,因为她的王已经抛弃了她,不再与她并肩作战。她的主是她的盾牌,却已经离开了,让她孤苦零丁,毫无保护。

第十,在所有这些逆境中,只要还是敏感的,温柔的,还能够哭泣,那就还有盼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望已经使她麻木,封闭了她心灵的大门,可以说,她已经变成了严冬里的一块坚冰。圣灵和主耶稣从前曾经使她的内心火热,现在却不再使她燃烧,也不再用火给她施洗。生命之泉已经枯竭,不再有活水流出。

第十一,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仍然是上帝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更大的鼓励。然而,这正是焦虑之源:那时我们相信自己未蒙上帝的拣选,也没有蒙恩,除了外在的光照之外一无所获,我们确实已经被上帝在其震怒中抛弃了。我们进一步相信,上帝永远也不会向我们施慈爱了,而是定我们的有罪,直到永远。这种绝望的感觉使我们如同死了一般,毫无知觉,不再有任何事情能够感动我们。我们所能够感觉到的只是心中致命的伤痛。或者,我们因绝望而寝食不安,可以说就像在地狱中一样,开始抱有各种绝望的思想,说各种绝望的话。这又加重我们的悲伤,以致于使我们烦躁不安,无法安静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因此,可怜的灵魂逐渐枯萎,就像被抛弃的妇人一般,黯然神伤,闷闷不乐,骚动不安,却得不到任何安慰。她的生命因忧伤而憔悴,她的年日在叹息中度过。假如不是主在暗中扶持她,她的结局将会如何呢?然而,主用他的大能保守她,因着他亘古不变的恩典和良善,主将会使她复兴,再次向她启示自己,重新向她的心灵说话,安慰她。“我必不永远相争,也不长久发怒,恐怕我所造的人与灵性,都必发昏。我看见他所行的道,也要医治他,又要引导他,使他和那一同伤心的人,再得安慰。我造就嘴唇的果子,愿平安康泰归于远处的人,也归于近处的人,并且我要医治他。这是耶和华说的”(赛57:16,18-19)。

当上帝的儿女们面临试炼时,他们不愿意认为这是来自上帝的。其实,他们应该对此感到满足,明白这是上帝的美好、圣洁、慈爱的旨意;尽管眼中还含着热泪,他们应该为此欢喜赞同。但是,他们也希望知道其中的缘由,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渴望知道如何从自己这边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想要坐在审判席上,审判上帝的作为是否公义。他们的理由如下:“如果我是上帝的孩子,藉着基督与上帝和好了,是上帝所爱的,是承受永生的,如果上帝不这样对待其他的孩子,却使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昌盛,那么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然后,他们就会得出结论说:“我不是上帝的孩子”,他们这样做与其说是热心,不如说是焦躁。所以,他们常常会说:“指示我,你为何与我争辩”(伯10:2)。尽管你不需要知道任何理由——上帝没有为他的行为作任何说明——但我仍然为你提供一些理由。

(5)上帝如何在灵命的荒漠中得荣耀(How God Is Glorified in Desertion)

首先,上帝愿意这样得荣耀。除你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人会见到上帝如何对待你。

(1)上帝想向你和他们显明他的主权和自由,表明他要怜悯谁就怜悯谁,他要何时施行怜悯就在何时施行怜悯。事实上,他接纳你,没有理会其他人;你在基督里认识上帝;你努力接受基督,以致称义、成圣;在你里面有灵命的法则,而其他人却没有——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的功劳,而是因着上帝主权的恩典。“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罗9:15)。这就是知晓你的状况的天使和信徒从中所学到的功课。你也会在困境中学会这门功课,上帝因此在其他人那里得荣耀,你也会因此荣耀他。假如总是处于属灵拥抱的喜乐之中,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配得这一切,好像我们单靠自己的能力就能亲近上帝似的。然而,失去了这一切之后,我们才学会认识上帝的主权,我们才学会了承认上帝的主权,热爱上帝的主权。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想:“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明白了:“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他的手,或问他说,你作什么呢?”(但4:35)。学会这一功课是值得付出某种焦虑为代价的。

(2)上帝以此彰显他那伟大的怜悯。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罪恶,哪怕是最微小的恩典也不配得,上帝会在恩典中眷顾他真是奇迹;他还会知道并且承认,一切都是虚空,除了上帝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他有满足的喜乐。哦,对他而言,上帝的怜悯变得如此宝贵!假如他能够得到上帝的怜悯,他可以并且甘愿舍弃一切,因为假如没有上帝,他就会忧伤至死。要学会这一功课,也就是,尊崇上帝胜过自己至大的欢乐,确实值得偶尔经历上帝的离弃的。

(3)上帝以此显明他的圣洁和公义,以及他对罪的憎恶。而且,上帝藉此表明,尽管信徒在基督里是他所喜悦的,但信徒的败坏却是他所厌恶的。他的双眼非常纯洁,不愿见到邪恶。信徒们必须认识到,上帝这样对待他们是公义的。是的,假如上帝抛弃他们,使他们永远不得见他的面,他也是公义的,“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51:4)。要认识到并且接受这一点,的确值得经历某种程度的愁苦。

(4)上帝以此启示他的永恒、信实、忍耐、诚实。信徒们经受上帝的责罚时,表现出了许多错误而又愚蠢的行为,但上帝容忍了他们;信徒们经历灵命的荒漠时,上帝在暗中扶持他们,使他们的灵命不致消亡,使他们不被绝望所征服,也不致说出可憎的话,作出可憎的事,这些都证实了上帝的上述美德。上帝既不会抛弃他,也不会过分地离开他,当他经历水深火热时,上帝仍旧与他同在;上帝会重建他的灵命,通过更新,使他再次品尝他曾经享受过的怜悯的滋味。

也许我们以前曾经相信并且承认上帝的完全。然而,经历了灵命的荒漠之后,我们对这一切有了更亲身的体验。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承认,以及这样的敬拜,远远超过了从前。诚然,在这段被离弃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切,但后来我们会亲身经历到这一切。“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了你”(伯42:5)。所以,灵命的荒漠有益于上帝的荣耀。

(6)上帝的儿女在灵命荒漠中所得的益处(God's Children Benefit from Desertion)

第二,灵命的荒漠能够满足上帝儿女们最大的利益。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藉此更加认识并荣耀上帝的完全,而且还因为:

(1)他们因此更加认识自己。他们认清了自己的罪性和罪行;他们在上帝、天使和众人的面前是多么可憎;他们配得什么;假如上帝按照他们的行为对待他们,他们所当期待的是什么。这使他们的灵魂在谦卑和虚无中下沉。灵魂经历到了自己的无能,既不能凭着信心鼓励自己,也不能藉此安慰自己。所以,假如她要复兴,只能来自上帝,她自己里面一点配得的因素也没有。 (2)他们由此学会了要更加珍惜上帝的恩典。他们以前所不曾注意的点点滴滴,对主耶稣的最小的渴望,最轻的叹息,最弱的祷告,最小的光照,最小的盼望,现在对他们而言都变得非常宝贵,使他们感到振奋,他们为此而感谢主。因此,他们更加仔细地保守上帝的恩典。他们积极地寻求维护他们所拥有的,以便能够继续享受上帝的慈爱和交通。当初,希西家悲伤之后得到了上帝的鼓励和安慰,他说:“我可以说什么呢?他应许我的,也给我成就了。我因心里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赛38:15)。当新妇被新郎离弃之后,又重新找到他,她说:“我拉住他,不容他走”(歌3:4)。

(3)他们因此脱离世界和一切受造之物。他们不再依附这个世界,也不再恋慕。他们不再需要世界,也不再期望从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们只是因为对上帝的顺服,使用各样的工具,并不是藉此满足自己的愿望,也不再看重这些方式。他们时时转向上帝,把他作为他们的福分,他们的安息之所,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5);“但我亲近上帝是与我有益”(诗73:28)。

(4)上帝藉此让世人和他的儿女们知道,他在信徒们里面植入了怎样的恩典,从而显明他的全能、良善、信实和不变。假如约伯不曾经历过那些试炼,我们怎能晓得他的耐心呢?假如亚伯拉罕不曾经历过那些严峻的考验,我们怎能知道他的信心和顺服呢?当信徒们经历灵命的荒漠时,也是如此。每一个领受了这样的知识,与他们交往的人,都能够从他们的行为中认识到,他们轻看世界及其中的一切,他们坚信自己的全部安慰都在于与上帝的交通, 而他们悲伤的唯一原因就是失去了与上帝的交通。当信徒们灵命重建之后,人们认识到他们是如何战胜试炼的;认识到他们如何百炼成金;认识到他们如何惧怕犯罪;认识到上帝在他们的眼中是多么威严,多么荣耀;认识到耶稣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宝贵;认识到他们是多么的敬虔、谦卑、忍耐、怜悯、乐于助人;认识到他们在主里面受到多大的鼓舞;认识到他们多么信靠上帝,这一切都进一步地证实了上帝的儿女们是何等珍惜与上帝的交通。每个人都将为他们的改变而感到惊奇。这会使世人认识到自己的罪,会教导上帝的儿女们明白上帝的道路,使他们在试炼中更加坚强,一心仰望主,激励他们感谢主,荣耀主,并促使他们更加敬畏主,服侍主。 你曾经探求为何上帝离弃他的儿女的理由,现在请你告诉我,难道这些理由没有显明上帝的智慧和良善吗?难道这不是大有益处的吗?

异议:上帝不必离弃他们,就能把这一切都赐予他们。

回答:若是这样,他们就不会有亲身的体验,这如同问:“上帝为什么不在他的儿女们一出生时,就使他们成圣呢?上帝为什么不在他的儿女们年幼时,就把他们带到天堂去呢?”我没有其它的办法回答你,只能说:“这是上帝的智慧和良善。”藉着上帝的这些作为,众天使和人们获得更大的喜乐,对上帝有更大的敬慕之心,更适于完成他们人生的目的,按照在基督里所显明的上帝完全的属性来荣耀他。

(7)灵命的荒漠:由于特定的罪(Desertion: Due to Specific Sins)

第三,上帝有时会因为特定的罪而离弃他的子女。上帝不会因为他们日常的软弱或冒犯而离弃他们;但是,上帝会因为某些特定的罪而离弃他们。

(1)上帝会因为某些极大的罪而离弃他们。若是不顾内心的警告,故意违背良心而犯罪,就会极大地冒犯上帝,使上帝一时离弃他们。比如淫乱的罪就是如此,这正是当初大卫经历灵命荒漠的原因(诗51)。假如我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于权力、尊荣、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的贪欲,与世界和属世的人同谋,从而离弃上帝的事业和他的儿女,行事为人好像世人一样,或者说谎骗人,两面三刀,从事邪恶之事。我们会见到上帝离弃这样的人,使他不再有内在的安慰,也不能在成圣上长进。从外表来看,上帝会把羞辱、轻蔑、沮丧加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失去丈夫、妻子、儿女、健康和财富;上帝会让他们在担心惧怕中死去。

(2)假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行事骄傲;在属灵领域里,因自己的恩赐、知识和美德而自高自大;假如我们想要在教会里被当作大人物来尊敬,寻求他人的赞扬,上帝就会离弃我们。假如我们内心有这样的思想,并在行为上,轻视那些在社会地位上比我们低的信徒,或者看不起那些在美德上不如我们长进的人;假如我们嫉妒那些社会地位比我们高,或者拥有比我们更多的美德和恩赐的人,这些都是骄傲的表现。这样思想,说话行事,就会在我们心中挑起引发嫉妒的各样情感。骄傲是一件上帝不能容忍的可怕的事。“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

(3)假如我们不敬重上帝的恩典,不珍惜与他的团契,当然不是从论断的角度,因为不可能那样,而是在我们的意志、习惯和行为上,那么,上帝就会离弃我们。当我们开始爱世界时,心怀二意,把我们的心和爱分为两半:给上帝一半,给世界一半,我们就是不敬重上帝的恩典,不珍惜他的团契。假如我们不是一心一意地恳切地寻求主,不把他当作我们唯一的渴望;假如我们对于日常既定的灵修和敬拜随意忽略,或是为了平息自己的良心,让我们自己确信自己已经得救了,而敷衍了事;假如我们不给正在扣门的耶稣开门,而是把他拒之门外,藉此表明与他的团契几乎毫无价值,自己也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假如我们对自己灵命的衰退只是略感伤心——然后就好像上帝说:“既然我对你没有多大价值,就走你的路吧;好好享受世界上的生活吧。”那么,上帝就会隐藏自己,让这个人自己保护自己。

(4)假如我们已经变得自负,偏离了在基督里的纯朴,渴望得到一些新东西,上帝就会离弃我们。那样,我们就会全副身心地突入研究之中,目的就在于得到智慧,获取知识。那时,对我们而言,属灵的事情就显得太平淡,讲述的都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和经常听到的事情。我们所愿意信奉的是新东西,不管它是真理还是谬误。然后,我们相当然地认为,只有现在真光才开始照耀在我们头上,我们变得有智慧了,信心坚定了,战胜了以往的一切拦阻。于是,我们嘲笑那些生活在软弱和争战中的人。我们离开这些人,加入那些同样喜欢这种新发现的亮光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敬畏上帝。于是,我们似乎自由了,可以随意地做以前使我们的良心不安的事情。我们能够像属世的人一样夸口,做属世的人做的事,想象着我们越来越奇妙。然而,与此同时,上帝却使贫乏进入我们的灵魂。既然我们没有用更真诚的爱心信奉内在的属灵真理,上帝有时也会让我们自行其路,让我们不能超越字面的含义,这样就降低了我们属灵的悟性。那些还记得自己是从哪里坠落的,并悔改,行起初所行之事的人,是有福的。然而,很少有人能够重新获得当初的灵性。

(8)重建处于灵命荒漠之中的人(Restoration for Those in Spiritual Desertion)

我们已经向你阐明了灵命荒漠的本质、后果和原因,现在我们愿意帮助这样的人,使他们脱离这种凄惨的光景,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18:14)。但是,坚固的人有责任扶持软弱的人,扶起被压倒的人。上帝也经常祝福这样行的人。话语,最强烈的鼓励,最严肃的劝勉,最有效的辩论,都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处于灵命荒漠状态的人实在太缺乏力量,这一切都不能使他站立起来。离弃他们的上帝必须重新眷顾他们,亲手扶起他们来。偶尔,上帝立刻这样做,完全借助圣灵注入新的恩典,激活残存的恩典。如此,可以说,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灵命就得以重建。有时,上帝借助外部的环境和事件来复兴他们,但仅有这些并不能使人达到灵命的重建。但是,上帝通常都会借助他的圣言,通过阅读、讲说圣经,并运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的灵命得以重建。为了帮助你重建自己的灵命,我们给你一些安慰,然后给你一些指导性建议。 但是,在此之前,我想问那些处于灵命荒漠状态中的人一个问题:“你愿意脱离这种光景吗?你渴望上帝驱走黑暗,让他的真光在你面前照耀吗?你渴望上帝向你证实你已经被接纳为他的孩子,使你成为永生的后嗣吗?你愿意上帝对你的灵魂说:‘我是你的救恩’,提名呼召你,向你宣布在他眼里你已经蒙恩吗?你渴望上帝亲切的地拥抱你的灵魂,亲身担当你的罪孽吗?你渴望上帝用嘴亲吻你,向你表示他的爱吗?你渴望流下幸福的眼泪,向他祷告,相信他,与他亲密相交,温柔虔诚地在他面前行事吗?”你的答案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问你:“真是这样的吗?你真是这样想的吗?”你还会继续带着叹息回答说“是的,我希望如此,但我不敢这样期望”吗?但是,你在这方面还是有盼望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得释放的话,你仍然有盼望。如果你确实愿意,那么,请你冷静地聆听下面的话: 处于灵命荒漠中的人不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不相信自己已经是蒙恩得救的人。他认为,假如他能够相信这一点,那他就能够在黑暗中勇敢地坚守到底,即使主不让他感受到他的恩典和安慰也不要紧。虽然他对这些非常渴慕,却得不到,但他仍然是与主联合的。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使那些处于灵命荒漠状态中的人,相信他确实已经蒙恩。 首先,反思以往的日子。当初你完全处于属血气的状态中,既不知道上帝,也不寻求他,你还记得吗?继续下去,反思上帝怎样引导你改变的,反思因着这些改变,你在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反思你做过的祷告,你流过的泪水,你与耶稣摔跤,逃向耶稣,你接受他为自己的救主,使自己与上帝和好,成为敬虔之人。而且,想一想你在上帝及救恩之道上所领受的亮光,你所领受这些见识与属世之人的知识是多么不同。你曾经认识到,尽管属世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知识,他们却仍旧是瞎眼的。再继续想一想你以前人生的总目标是什么;你曾经怎样敬畏上帝,有怎样温柔的良心,对罪怎样敏感,怎样不断寻求上帝的饶恕;想一想你曾经怎样爱上帝,爱他的服侍,爱他的儿女。更深一步,想一想你的灵魂曾经是多么安静、平安、充满盼望、不时的确信、对上帝的甜蜜渴望。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现在,抛开上帝所有儿女都会有的残余的罪性,想一想这些事情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难道这些不能证明你确实拥有真正的恩典吗?你断不能说那一切都是假冒伪善,因为你知道你所面对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的作为,你的心常常向你证明,你的行为出于至诚。你也不能说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过是外在的光照,只是属世的工作。在那时候,你感受到自己和只有外在光照之人的不同之处。你现在很渴望重新经历这些感受,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你仍旧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尽管你出于任性,所说和所想的是另一回事。假如在一个人并不知晓的情况下,你听到他在祷告中与上帝摔跤,假如你晓得他的心就是这样的,难道你会认为他不是一个蒙恩之人吗?这再次证明你当认为自己先前是蒙恩的。所以,继续诚实地前行,你就会得出结论:在你里面的工作是真实的。带着这个结论来查考圣经,相信上帝的恩赐和呼召是毫无反悔的,他既已在你里面动了善工,就必成就这善工,他不会离弃他自己双手所做的工。 第二,想一想你当前的状况,虽然你也许对自己的现状很绝望,但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上帝的恩典。此处你也应该真诚地对待一切,甚至就好像在评判别人一样。

(1)你蒙了光照,知道在基督里面的救恩之道,熟悉与上帝的属灵团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与上帝相交。你不仅晓得什么是信心,而且也晓得有信心的人当怎样行。你熟知内在的属灵生命的本性;你也熟知与此完全不同的东西。你对这一切的认识,并不是来自于一些模糊的结论;也就是说,不是从一件事推论出另一件事。毋宁说,你了解这些事情的本质,你的知识使你产生尊敬和爱戴,还伴随着拥有它们的渴望——即使目前它们并不能给你带来安慰。

(2)你为何悲伤呢?这诚然不是因为你在这世上缺乏什么,而是因为上帝离弃了你,耶稣已经离开了你,你已经被丢弃了。你的动机并不仅仅是,也不主要是由于惧怕定罪受罚。假如别人保证你不会被定罪,而且拥有世上你所渴望得到的一切,那么你就会满足了吗?你的悲伤就消失了吗?绝对不会!这个问题会刺痛你的心,你会真心实意地宣告:“我悲伤是因为我思念主,假如不能与上帝亲近,我永远也不会快乐。假如我能与上帝亲近,我才会快乐。”然而,认识到生命的缺乏,就是生命;对自己所缺乏的悲伤,就是爱心的确据。这些如此悲伤的人是有福的,上帝应许他们必得安慰,“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

(3)除此之外,还有真心实意的向往上帝的渴望。如果你想一想与上帝亲密相交,与基督联合,凭爱心行事,顺服上帝,服事上帝;你心中暗想:“假如我能够再这样”——难道那就使你的灵魂苏醒吗?那就使你的感情运转吗?假如绝望没能拦阻它们,它们不会展翅向上飞升吗?既然你的处境已经如此绝望,你能忍住不抬眼仰望天上吗?你能完全禁戒自己不祷告吗?那么你还盼望什么呢?这的确表明你在渴望什么,渴望某种来自上帝的东西。你的心会承认,你所渴望的就是上帝本身,你因此确信,你所渴望的就是追求上帝。然而,渴望发自爱心,上帝的应许就是:“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太5:6)。

第三,你当承认,即使在你被离弃的期间,上帝仍然断断续续地把安慰赐给你。

(1)你走进教会,听到一句正好适合你的话,打动了你的心。你显然被感动了,真心实意地接受基督,上帝和你之间的隔离墙被推倒了,你所领受的是一扇敞开的门,到达上帝面前的自由之路,你可以坦然无惧地称呼他“阿爸,父!”也可能是你参加一个敬虔之人的团契,亲眼目睹,上帝在那里向你显明他的同在,你的灵魂就苏醒了。这就好像黑暗突然消失了,仿佛你完全被复原了。 (2)上帝没有在你睡眠时偶尔眷顾你,使你睡着时却是清醒的吗?你能够祷告,得安慰,变得充满活力,虽是清醒,却又睡得香甜。是的,你是否渴望这样的夜晚呢?因为现在你灵魂的光景还不如当初睡着之时。这样的事情会偶尔发生;但是,相反的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正如约伯在《约伯记》第七章十四节中所见证的那样。

(3)当你独处时,偶尔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也许是在你的房间里,也许是在田野里——你的心被上帝的灵亲切地感动了——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你会呼求上帝,忠于上帝。上帝有时会临到你,给你带来安慰、确信和喜乐。你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一切,难道这不是上帝不曾也不会丢弃你的确据吗?当缺乏生命和光照,黑暗重新临到时,当一次来坚固自己,藉着信心坚持不懈。

第四,要知道,使儿女们偶尔经历灵命的荒漠,是上帝常用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他愿意赐予额外的恩典,使他们成长并得安慰的人。因此,当这些临到你时,不必感到奇怪,因为上帝对待你和对待他的其他儿女并没有什么分别。也许你没有机会与这样的人交通,当你遇到一个处于这种状况中的人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经历这种状况的人。这似乎能够给你增添一些勇气,我可以凭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你,上帝确实常常以这种方式对待他的儿女。每个人都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无论他虔诚与否。但是,这个特殊的十字架只是为敬虔之人预备的。其他的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嘲笑它,认为这是可悲和愚蠢的事。就担负这一十字架而言,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说:上帝已经向我们施恩,尽管背负这一十字架非常艰难。所以,不要因此受到困扰,要使自己顺服在上帝大能的膀臂之下,谦卑自己,他必会在他所定的时间叫你升高。 第五,上帝一定会释放你,复兴你的灵命。上帝已经在别人身上这样做了,尽管那些在试炼中行事为人不当的人,不会在今生彻底得到彻底的复兴。但是,他们会在天堂领受这一切。所以,当鼓起勇气,单单仰望上帝的应许。“我的怒气涨溢,顷刻之间向你掩面,却要以永远的慈爱怜恤你。这是耶和华你的救赎主说的。你这受困苦被风飘荡不得安慰的人啊,我必以彩色安置你的石头……你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你的儿女必大享平安”(赛54:8,11,13);“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哀3:31-32)。

所以,既不要轻看上帝的安慰,也不要忽视他的应许,这些都是真实可靠的。其他的人已经亲身经历到确实如此,他们的信心已经大大加强了;上帝也必会使你重得安慰。因此,你可以用上帝的应许来坚固你的心: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哈2:3)。

(9)属灵荒漠中的带领(Guidance in Desertion)

现在,继续给那些正在经历灵命荒漠的人,以及那些蒙召将要去帮助他们的人一些指导。出于灵命荒漠状态的人当警惕一些事情,也必须操练一些事情。被一时离弃的人必须防止自己: (1)否定他先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不承认他原先的行为是以得蒙上帝的悦纳为导向,否定上帝先前在他生命中的工作。这样行,就是宣称圣灵的工作是虚谎的,这是一种可怕的罪。他现在没有能力判断这一切,当他以往有属灵的喜乐和光照时也没有这种判断的能力。既然目前他还不能确定这一点,就当完全交托,说:“我现在对此事还不能做出判断。”在目前的状况中,他不能总结说,以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如前所述,上帝真正的儿女的确会经历灵命的荒漠。

(2)变得麻木不仁,向上帝心里刚硬;也就是说,好像他不希望把这种责罚放在心上——他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现实:如果上帝不再安慰他,没有这种安慰他照样能生活。这是上帝很不喜悦的。“你击打他们,他们却不伤恸;你毁灭他们,他们仍不受惩治。他们使脸刚硬过于磐石”(耶5:3)。

(3)口发怨言,焦躁不安。“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来10:38);“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箴3:11)。当你这样行时,上帝不会因此受感动来帮助你,你的十字架会变得加倍沉重。

(4)绝望、沮丧,认为:“主已经让我成为他的发怒的对象;他已经向我这样做了,我的希望都破灭了。”这反过来会产生焦虑的、不合宜的、邪恶的思想。不要说:“我的力量衰败,我在耶和华那里,毫无指望”(哀3:18)。当心当初曾经出现在约伯心中的那种混乱:“甚至我宁肯噎死,宁肯死亡,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我厌弃性命”(伯7:15-16)。相反,当约伯说:“虽然他必杀我,我却仍要信靠他”时(伯13:15),要效法他。安静的忍耐是上帝所喜悦的。

(5)忽视蒙恩之道:阅读上帝的圣言、唱诗赞美、聆听上帝的圣言、祷告。这就像一个因饥饿而变得虚弱的人,却因为虚弱而不想吃东西。

(6)在上帝之外寻求其他安慰,借着吃喝、宴乐、消遣、娱乐等来满足自己,在其中寻求安息——尽管肉体的放松有时可以使人的灵魂感到愉快。而且,要当心不要向其他的情感和谬见屈服,这些除给一个人所带来的论断性的知识以外,并没有什么,却使人完全忽视温柔地与上帝同行,以此来避免一切属灵的挣扎。 被上帝一时离弃的人,也应该操练一些事情。我在此并不想描述过多的方法,因为这就像事情本身一样难行。只是请思考以下几条:

第一,竭尽全力,安静忍耐地顺服上帝的作为。当渴慕上帝时,要谦卑自己,像失去同伴的鸽子一样悲吟,像燕子一样低鸣,以这样的心情来到上帝面前,是处于如此试炼之中的人当有的合宜的心态。而且,这样的心态才适合上帝在你里面作工。“他当独坐无言,因为这是耶和华加在他身上的。他当口贴尘埃,或者有指望”(哀3:28-29)。

第二,如果我们知道主是因为我们犯了某种特定的罪而向我们掩面——我们已经列举过一些——那么,我们必须诚心诚意地悔改,深深地使自己谦卑,憎恶自己,难过地认罪,显明上帝因为这个罪而隐藏自己是公义的,下决心将来再也不犯这种罪,这是极其重要的。然后,我们必须仰望主耶稣的宝血,以便藉此与上帝重新和好,祈求饶恕。如果我们不在导致犯罪的原因上谦卑自己,远离它们,这些惩治怎么会被挪开呢?当上帝的手黑日白夜在大卫身上沉重,以致他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时,他说:“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诗32:5)。

第三,和以往的日子一样,继续坚持日常的灵修和敬拜。不要忽视这些,当尽你的最大努力做好。坚持读经,即使你心里一点也不想这样做,一点也没有感动,仍要坚持。像你通常所作的那样,跪下来献上最好的祷告——即使是读一篇诗篇作为祷告也好。如果你的灵魂遭受了打击,不要因此而退缩;如果内心的争战更加激烈,就予以忍受(如同你坐在暴风骤雨中一般)。如果你说:“这只不过是机械性的活动,并不能讨上帝喜悦的。”那么,我的回答是:“继续机械地完成你的任务吧。”上帝知道,你的动机是虔诚的。他知道你不会只满足于机械的运作,也不会这样侍奉他,而是使用它作为既定的蒙恩之道来获得帮助。继续完成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呼召,不要半途而废。尽量与敬虔之人交往,像以前一样劝勉别人。如果你这样履行自己的责任,那么这将成为你蒙恩的管道,使你不再更加远离上帝——是的,你会因此逐渐得到更正。

第四,渐渐地养成凭信心生活的习惯。我在此处所讲的,并非是包含极大透明度的信心的操练,而是我们借以与主联合的信心。也许你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蒙恩,但你相信主耶稣为失丧的罪人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无论是谁,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接受耶稣作为他的救主。满怀期望地倚靠这个真理,以等候的心情操练信心,使自己降服与主,尽管你此时既不能找到亮光,也得不到安慰。不要说:“太晚了,我已经没有指望了。”相反,当回答说:“这是谎言;我还活着,我还有上帝的圣言,我确实愿意,只要我能找到他就好。”不要向不信的念头屈服,当倚赖上帝的圣言,最终一定会经历到,上帝再次以这样的方式眷顾你。

若是你必须去帮助处于灵命荒漠状态中的人,一定要留意自己如何与他们交往,因为上帝会注意到你的行为。他深深爱着处于灵命荒漠之中的儿女,假如有谁在他们的忧愁之上再添忧愁,假如有谁也同样离弃他们,是不蒙上帝悦纳的。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要:

(1)论断他们,好像他们比其他人犯了更大的罪,或者好像他们生活在可憎的罪中——不管是在心里给他们定罪,还是用你的表情、行为或话语。这正是当初约伯的朋友们所犯的罪,他们因此而受到了上帝的责备。

(2)嘲笑、讽刺他们,仿佛他们都是疯子,正陷于幻想和抑郁之中。这会大大引发上帝对你的震怒。

(3)给他们提出邪恶的建议,让他们远离温柔敬虔之路,说:“这就是你的下场,你想成为一个智者,高标逸韵,胜过别人。来吧,像别人一样生活吧;换换花样,娱乐娱乐,我们一起消遣消遣。和别人一样生活,你就不会有这些幻想了。”属世的人会这样对待他们。但是,上帝在看着这一切,这是不蒙他喜悦的;他们会因此受到他们当受的审判。

(4)对于它们灵命的重建,不抱任何盼望,说:“没用;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无论他做什么,对他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果效”。他们的灵命确实仍然有复兴的盼望,但这复兴的能力既不在你身上,也不在乎你的话语。相反,上帝使用别人,借助别人的行为来使它们的灵命得以重建。

第二,

(1)相反,要加入到他们中间,即使只是用你的同在来表明你的爱心也好,以此来鼓励这些被上帝一时离弃的灵魂。

(2)缓和一下你自己因他们的悲哀处境而引发的情绪,让你的行为与之相协调。一方面,你必须敏感;另一方面,你不要胆怯,以免这个一时被上帝离弃的人因此忧愁,或变得更加胆怯。

(3)表明你的怜悯,以及你愿意帮助他们共度难关的心意。

(4)运用你的能力——尽管很微小——来安慰他们,鼓励他们。

(5)为这样的人祷告,有时也可以与他们一同祷告——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每天都在你的密室中这样做。这必会蒙上帝的喜悦。“眷顾贫穷的有福了,他遭难的日子,耶和华必搭救他“(诗41:1)。



改革宗灵修神学-论起誓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起誓是对上帝的委身。这是一种自愿性的委身,或是委身行一件善事,或是委身禁戒什么(虽然他有能力这样做),或者是为了表达感激之心,或者为了增进我们属灵的益处。

起誓是一种委身。一个人以前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可能没有任何责任,但起誓之后,他就被置于这种责任之下。人不管拥有什么东西,还是做什么事,都要向上帝负责。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的事实,那就是:祂是上帝,而人则是受造之物。每个人都熟知这一责任,但是,因着他的行为,他却背离了这一责任。进入恩典之约的人,就以赞同和喜乐之心,甘心情愿地把自己永远地交托给了上帝(实际上他早就具有这一责任),愿意上帝按祂自己的美意,用圣灵来掌管他。他把自己的手交给主,常常尽心反复思索这个委身的含义。从下列段落中可以见到这一点:“这个要说,我是属耶和华的”(赛44:5);“耶和华啊,我真是祢的仆人,我是祢的仆人”(诗116:16)。这和对主发誓,说我们要事奉祂,完全是一回事。“他们就立约,要尽心尽性地寻求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他们就大声向耶和华起誓”(代下15:12,14);“祢公义的典章,我曾起誓遵守,我必按誓而行”(诗119:106)。在这样起誓的时候,他们所想到的并不是完美地遵行上帝的律法,因为他们起誓之前就晓得,他们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事实上也做不到;因此,他们不能起誓这样做。说得确切一点,整体而言,他们思想的中心是事奉上帝;也就是说,他们永远也不会离弃上帝,偏离顺服之路,他们不会转向偶像崇拜。因此,他们所思想的中心就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甘心乐意,真诚无欺,发自内心地事奉上帝。如此说来,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而且必须以起誓的方式,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如果这个人在起誓之后又犯了罪,这是违背他自己内心的意愿的,因此并没有打破他自己的誓言。因为他知道不犯罪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的,所以,他也没有发誓说他绝不再犯罪了。

1.真实的起誓是对上帝的委身(The True Vow:A Commitment Toward God)

这是对上帝的委身。这不仅仅是对上帝的委身,而且是向上帝所作出的承诺;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保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都是向上帝做出保证。这些誓言既不是向天使许下的,也不是向已死的圣徒许下的,因为那会和敬拜他们一样,是拜偶像的行为,因为起誓本是一种敬虔的操练。当我们保证要把一些东西捐献给穷人时,我们不是在向穷人许诺,而是在向上帝许愿。“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要约束自己,就不可食言”(民30:2)。

(1)起誓必须是关于良善的事情。有些东西本身是好的;上帝已经命令我们要这样做,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这样做。信徒认同这样的责任,在自己身上行出来,并且常常在心中反复思想这样的责任。然而,有些东西天生是中性的。就其用途而言,人有自由选择是否使用它们——比如酒、茶或者水果的消费;当然,因病需要使用或其它某些必须使用这些东西的情况除外。这些东西原本是中性的,当人使用这些东西时,它们在本质上就不再是中性的了。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必须凭着信心,按照诫命,为主的荣耀而使用它们。在旧约中,许愿都是与甘心祭有关的。但是,他们不能许愿用猪或者人来献祭,因为那是主所厌恶的。许诺奉献甘心祭之后,就要进行献祭,献祭的时候,他们必须根据律法而行。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当我们起誓或许愿的时候,必须是针对合乎上帝律法的事情。

(2)起誓的时候,必须是针对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事务;我们既了解其属性,也熟知有关的环境,并且我们确知自己可以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当耶弗他向耶和华许愿时,他就在这方面犯了罪。他所许的愿很笼统,本来就不正确,因为他说要把第一个出家门迎接他的人献给上帝,因为他不可能期待羊或者牛出来迎接他。第一个出来迎接他的是他的女儿,假如他真的把自己的女儿献为燔祭,那么他就行了一件上帝所憎恶的事——他本来是因着信打败亚扪人的(来11:32)。假如他的信心只是对神迹的信心,那么,在现实中,他仍然是一个未归正的人,他可以随随便便地犯下可憎之事。然而,既然他确实是一位敬虔之人,而且是他的热心促使他许下了这样一个不计后果、令上帝厌恶的诺言——假如他真的实现他所许下的诺言,那么,他将会犯下双重的罪,极大地得罪了上帝。此事应当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提醒我们不要许下罪恶的、不计后果的、没有限制的诺言;而且,即使我们已经许下了这样的诺言,也不要去实现它。不兑现一个罪恶的不计后果的起誓,并不是罪;毋宁说,因着我们敬畏上帝,顺服上帝,从而不去实行这样的诺言,倒是一种美德。罪在于誓言本身。我们应该为这样的诺言本身谦卑自己,而不是为违背这个诺言;我们必须为此而感恩。因此,如果有人非常渴望有一个儿子,并祷告祈求一个儿子,许愿说要把这个儿子交还给上帝,让他作牧师,如果他不提及任何条件就许下这样的诺言,那他就是犯罪了。有些条件是需要考虑的,比如,确实有证据显明他儿子适合从事这个职分,自己也愿意一心顺服上帝,还有,他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个代价,而不至于亏欠他的家庭和其他孩子。进一步而言,如果他儿子确实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就千万不要让他作牧师,否则,他就犯了双重的罪了。

2.发誓(The Making of Vows)

异议:有人可能会反对,说:“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诗15:4)。

回答:(1)当我们的誓言所涉及到的并不是一件罪恶的事,或者实现誓言并不会导致我们犯罪时,这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现诺言很困难,甚至会伤害自己;即使我们宁愿自己不曾许下那个诺言;即使我们不犯罪,不伤害自己或所爱的人也能实现诺言,那么,我们就必须履行诺言。 (2)但是,根据这段经文的原意,它应该是这样的:“他发誓行恶”。因此,这段经文的实际意思是:敬虔的人要维护自己易受损害的正直,以致于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他已经发过誓要作恶事,他也绝不会去做,这样他才不会偏离自己的正直;所以,他不会去履行这样一个罪恶的诺言。

(3)它必须确实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果一个人向上帝发誓说,他的余生再也不会犯罪;或者,他永远也不会再犯那个很容易就陷入的罪,那他所发下的就是一个鲁莽的誓言。而且,如果他在誓言中为他可能再犯的事情附加上一个惩罚性的赌咒,他就会犯下极严重的罪。因为他所发的誓,超出了他自己能力的范围,他并没有留意到他自己邪恶的心。对于这样的誓言,他必须谦卑自己。主是如此的美善,祂必不会使审判临到这样一个正直的人,因为祂是出于对罪的极大恨恶,并没有把自身的败坏考虑进去,所以就发誓赌咒。假如有人许诺给穷人一笔钱,但他自己却负担不起,或者他虽然能够负担,但付出这笔钱之后,会给他自己或他的孩子带来伤害,使他们不再处于主为他们所安排的环境之中,那么,这个诺言本身就是有罪的。如果他要履行这个诺言,也是犯罪。这也适用于其它一些超出我们的现实能力的事情。对于那些在履行诺言之前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事情,也同样适用。因此,对于那些中性的事情,我们不要许下永久性的诺言,因为我们不知道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请你想一想那些一时有禁欲恩赐的人。他们不能发誓说一生一世都不婚嫁,因为他们的心境会改变,其它情况也可能会出现,那时,结婚也许将会是他们更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发誓的时候必须非常慎重。 (4)当我们真的要发誓时,不要表现得好象在跟上帝做生意一样,比如:“如果祢给我这个,我就给祢那个。”相反,我们的誓愿必须表达出对上帝的感恩之心。“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于上帝,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诗50:14)。当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祈求上帝拯救。我们祈求的出发点应当包括:我们愿意以喜乐的心事奉主,我们会为祂的拯救而感谢祂,荣耀祂——我们还应该停止做某件特定的事,献上某件特定的物品,或者去做某件特定的事,以此来表达我们对主的感恩。

发誓的另外一个理由必须是为了增进属灵的福分。有时确实有些表面之事,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我们所经历到的是做或不做都会导致不断地落在罪中。因此,信徒祷告抵挡这样的罪。当他祷告时,就向上帝许愿说,在某段时间内,他会禁戒或做某件特定的事(这样行是在他的能力或掌握之内),结果在此期间内,他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善。每个人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对他自己而言,这种委身的条件是什么。例如,一个人可以许愿在一定时间内:

——他将不再喝酒,虽然他现在喝,在此段时间之后,他还会继续喝酒。这样就无法查明这个人是否许过诺言,也无法怀疑他假冒伪善。

——他可以一天只进食一次。那么,这就不是为期一天的禁食,而是约束自身,避免激发贪欲。

——他可以不再使用某件外在的装饰品。没有这个装饰,他仍然可以以朴实、适度的方式装饰自己,他做这一切是为了控制自己的骄傲。

在所有这些事情上,我们必须对周围环境多加注意。不管是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都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免得惹人眼目,为自己布下网罗。

(5)考虑了所有的环境因素之后,如果我们已经许下了一个很好的诺言,我们就必须小心谨慎,本着良心履行诺言。“你们许愿,当向耶和华你们的上帝还愿”(诗76:11);“你向耶和华你的上帝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为耶和华你的上帝必向你追讨,你不偿还就有罪”(申23:21);“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传5:5)。

大卫在这方面是最慎重的人,正如他在诗篇第66篇13至14节中所说:“我要向祢还我的愿,就是在急难时我嘴唇所发的,口中所许的”。


改革宗灵修神学 论谦卑

原著:布雷克 翻译:王志勇

在向邻舍所行的各样美德中,爱邻舍是其源泉,但为这些美德增添光彩的则是谦卑。不论一种美德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如果践行这一本分的人心存骄傲,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发出臭味,毫无光彩可言。因此,行走在圣洁之路上的信徒,如果愿意为荣耀上帝而活,使教会大有尊荣,那么,他就应该学会谦卑。

谦卑是信徒心中谦虚的性情,就其本人而言和对于他的邻舍而言都是这样。它包括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既不高抬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也不愿意让别人如此高抬自己。

1.信徒的装饰(The Adornment of a Believer)

真正的谦卑只能在基督徒身上找到,换句话说,只有在一个信徒身上才能找到。未归正之人的谦卑,只不过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表现而已,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所谓的谦卑只不过是骄傲或者沮丧而已。原因就在于:尚未归正的人没有生命,心中没有属灵的性情,他们更没有与基督的联合。基督就是元首,祂的儿女们的所有美德都是由祂发出的。重生的人在基督里面有生命的律,因此也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是一切美德的源头。“卑微的弟兄[1]升高,就该喜乐”(雅1:9)。正是主教导我们要谦卑,基督是我们的好榜样:“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太11:29)。因此,那些与主耶稣有交通的人,认识祂,仰望祂,藉着信心与祂联合,向祂学习谦卑,他们的谦卑和主耶稣的谦卑的性质一样。

心灵是谦卑之所在。谦卑不在我们的脸上,不在言语里,也不在衣着上,而是在我们的心里。谦卑也不是只有在理性中才能找到,尽管在践行谦卑这一美德的时候,理性发挥其作用,晓得这种美德的本质和美丽之处,并把谦卑呈现给人的意志。毋宁说,使谦卑行出来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的意志,意志在谦卑这种美德中行使自身,渴慕自身,并在其中自乐。我们要效法基督,也就是“心里谦卑”(太11:29)。

谦卑是一种心灵的倾向。这种美德的魅力并不是通过炫耀或展示来证明如此,也不在于有谦卑的愿望——这种状况也许会暂时存在,但不久就会烟消云散。毋宁说,谦卑是一种倾向或禀性。重生的心灵具有完全谦卑的品性——这种谦卑是持续性的。无论何时,这样的人行事为人,都与他谦卑的心灵和性情和谐一致。他所做的一切都散发着谦卑的馨香,都渗透着谦卑的美德。这种倾向所渗透的范围与坚定的程度,是与一个人在谦卑上所进行的操练程度相当的。这种倾向最初是由上帝注入我们心中的,并通过更多的操练而得到加强。

2.谦卑的对象和本质(The Object and Essence of Humility)

谦卑的对象是人自己以及他的邻舍。

(1)谦卑的对象是人自己,因为藉着对自己的认识,他晓得在他自己里面,既没有卓越可言,也没有任何使人喜爱的东西。在自己的眼里,他一无是处,他就是这样看自己的。因此他在自己的一无是处中下沉,就如石沉水中一般,一直沉到水底才停下来;那里才是适合它的位置,它在那里得以安息。同样,最卑微的位置就是谦卑人所处的位置;他在那里得到安息,就如同鱼儿在水中一般。只要心中谦卑,他就能够接受以下的事实:别人得到尊荣和爱戴,自得其乐,兴盛发达;在这样的谦卑中,他能够藉着上帝所赐给他的恩典和能力,完成自己当尽的本分。当他做成某事时,他能够在谦卑中结束;藉着这样的谦卑,他能够忍受主所加在他身上的患难,不论是否有人帮助,他都处之泰然。 (2)谦卑的人也会谦卑地对待他的邻舍。他知道爱人如己是上帝的旨意,这促使他去这样做。他所注意的是邻舍身上优秀的值得喜爱的地方;他对此高度尊重,并尊重对方,在这一方面全心服从他,他以这样的心境对待邻舍,行上帝吩咐他所当行的事。在把自己和邻舍相比的时候,在他自己的眼中,他看自己仿佛是把铜与金子相比,把铅与银子相比一样。他就是以这样的心境,尊重别人,爱戴别人,为人服务。“你不可自高”(罗11:20);“我……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当看的”(罗12:3);“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雅3:1);“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

谦卑的本质在于心里谦卑。骄傲使人心自高自大,骄傲的人在他自己的妄念中,希望自己受到高举,超过他人。这促使他去做各样的事情,这也是他一切行动的目的。如果他达到了自己的这一目的,就欢喜快乐;如果达不到,他就会抱怨不已,或大发雷霆。与此相反,谦卑使人深沉,心里谦和。因此,谦卑的人行事不以自己为念,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地方,谦卑地、默默地留在那里,不管行为的结果如何。 与谦卑有关的另一个极端是沮丧。当我们失去勇气或放弃时,就会感到沮丧,就象放了气的气球一样瘪掉。这不是谦卑,毋宁说这是骄傲,因为当我们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怎样去达到时,才会产生这种沮丧之情。谦卑位于这两种罪恶(骄傲和沮丧)之间。与骄傲相比,谦卑是一种谦逊的心态,不装腔作势,使人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谦卑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空间。在这一点点的空间里,她就心满意足了,她是不会越出自己的界限的。与沮丧相比,谦卑具有勇气和属灵的魄力。谦卑的人在自己被指定的岗位上,以自己所领受的恩赐,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大能行事。对于谦卑的心灵而言,追求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寻求自己的荣耀,受人爱戴,这都是不合适的。他把这些东西留给那些渴慕的人。他会为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感到满足,如果他所做的事带给他荣耀和爱戴(这并不是他的目标),这也不会使他因此而飘飘然。如果他所做的事带给他羞辱和伤害,他也不会因此就灰心失望。他仍然安居本位,谦卑安静地留在那里,继续勇敢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大卫曾经表达过这种心态:“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稳安静,好象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象断过奶的孩子”(诗131:1—2)。谦卑的人所具有的是孩子般的心态。

3.谦卑源自上帝(Humility Proceeds from God)

上帝是谦卑的动因。从本性上来说,人是追求荣耀的受造物,人人都骄傲自负,看自己比别人强。他的动力来自自我,他所注重的仍是自我,他所渴望的就是人人都以尊敬他,敬重他,敬畏他,事奉他,服从他为目的。然而,主赐给他的子民的心则是全然不同的,因为他使基督在他们里面成形,因此,他们在谦卑上也像基督那样。主开启他们悟性的双眼,使他们认识自己,能够对自己加以正确地判断,晓得自己的恩赐之所在,明白自己到底配得什么。因此,他们爱慕公义,因此他们既不渴望,也不追求他们无权得到的东西。

这样的谦卑源自于对自我的正确判断。他们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尘土做的,居住在由泥土建成的帐幕里。他们知道自己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他们晓得自己是瞎眼的、愁苦的、赤露的、可怜的,因此,在上帝、天使和人类面前,都是可憎的、可恨的,是无法容忍的。他们知道自己不配有诸天遮盖他们,不配有阳光照耀他们,不配行走在地面上,不配享有与人的团契,不配有食物果腹,不配有衣服遮体。准确地说,他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扔进地狱里。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他们默认这些——即使这定了他们的罪。因此,他们晓得,抬高自己,假装自己配得什么,是极其荒谬的。当把自己与别人相比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拙,缺乏悟性,品德不高,丢人现眼,难于和人相处,他们的行为该当受人蔑视。因此,假如别人认识他们的内心,正如认识他们的外部一样,就会晓得他们确实如此。那么,他们怎么还能高看自己呢?如果别人看重他们,或者打算给予他们某种荣誉,他们就会认为别人一定是搞错了。他们承认,在他们里面的美好根基——他们因此被承认和尊敬——都是由另外一位,也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既然这种赐予仍然是来自上帝的,如果他们因为有上帝借给他们的东西,就贪图因此而得的荣耀、爱戴和尊敬,这将是极其愚蠢的罪过。(如果一个乞丐炫耀一件别人临时借给他的昂贵的外衣,那么,他所招来的只能是蔑视。)是的,即使谦卑的人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完全,他也仍然铭记,所有的尊敬、荣耀、爱戴、敬畏和顺服都是因着上帝的缘故。他知道上帝禁止他贪恋追求这些东西,也不允许把这些东西归给他。因此,他把这样的追求和炫耀,视为偷盗,是不义之举。这就使得他把自己看得很藐小,并且以这样的心态安然而处。

4.谦卑的果效(The Effects of Humility)

谦卑的果效是双重的:谦卑的人不会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也不希望别人高看自己。

首先,一个谦卑的人不会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上帝使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在属灵的世界里和自然界中都是如此。如果上帝确实拣选了某个人做基督徒;如果上帝已经赐予他圣灵和恩典;如果上帝已经赐予他生命、亮光、圣洁的原则,以及有益于别人的恩赐,那么,这个人就不要加以否认,而是予以承认。因为加以否认,就不是谦卑,而是骄傲的行为,假装没有领受这些恩典,但实际上确实领受了。并且,这也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不感恩的行为。因此,这样的一个人确确实实承认他所拥有的恩典,但他并不以此自夸,也不希望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尊崇。 同样的,在自然界中,上帝也把人置于不同的地位,有的人是政府官员,有的人是普通市民,有的人是父母,有的人是子女,有的人是奴仆,有的人是富人,有的人属于中产阶级,也有的人是穷人。谦卑的人就会在上帝为他安排的位置上安居乐业,直到上帝呼召他离开那里。如果他处于卑贱的地位,他也会感到满足,因为那是上帝的旨意。如果他所拥有的财产多过他所应得的,他也不会悄然远离,而是一直与财产同在,直到上帝从他那里拿走;也就是说,如果上帝愿意这样行的话。如果事情并没有这样,那么,他仍然安然处之。如果他身居高位,且有很多的财富,他也会予以保持,并在其中力求忠心。他并不因自己处于这样的地位就抬高自己超过他人。相反,他谦卑自处,知道自己并不配得。他已经认识到地位就是责任,履行职务是他当尽的本分,他通过克尽职守来荣耀他所处的职分或地位。贬低自我也不是谦卑之举。抛弃一切,甘受贫困、羞辱、藐视、孤独和沉默,并不困难;而以谦卑的心来持守自己的职份,行事为人与我们的身份相称,就不容易了。因此,有的人可以拥有高位、资财和尊荣,但同时仍然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既然他拥有这样的地位,他就不贪求荣誉、尊重和服从,他也不因此而自夸。然而,他之所以同意接受这样的待遇,唯独是因为这是出于上帝的吩咐。 其次,他也不愿意别人看他过于所当看的。这不仅不会给他带来快乐,反倒给他带来悲伤和忧愁,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权利。他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经过的时候,能够保持谦卑,丝毫不引人注意。他所盼望的是施与,而不是接受。他宁愿让哈曼接受跪拜,让希律接受赞美。当他能够克尽自己的职分时,他就高兴欢喜;当别人要过高地尊敬他时,他就会表示自己对此深恶痛绝,与施洗约翰一同说:“我不是(他)”(约1:21)。他愿意和彼得、保罗一样,厌恶他人对自己过分的尊敬(参考徒3:12;10:26;14:14)。谦卑的人宁愿高度尊重他在另一个人身上所见到的美德。他尊重比自己更卓越的人,在他面前谦卑,甘心情愿服事他;如果这人所得到的尊重远远胜过他,他也不嫉妒,而是因此而欢喜。

5.对骄傲之人的责备(The Proud Rebuked)

我们描述了谦卑的特性和详情,希望你在谦卑方面得到亮光,使你能够省察自身,确知自己是否拥有谦卑的美德。真正谦卑的人非常少——是的,现在谦卑是被人轻视的品格,被认为是无聊之事,是无病呻吟,是脾气古怪,奴性十足。尽管如此,谦卑仍然是主所喜悦的心态——与祂所憎恶的相反。请注意以下几点:

(1)你有骄傲的心和傲慢的灵,你因自己的出身、财富、职分、智慧、美丽、力量、艺术天赋和恩赐等等就自视清高,而这一切恰恰是愚拙的人才会去夸耀的;你高抬自己超过你的邻舍,轻视他,认为他必须尊崇你,向你致敬,向你屈服;你喜欢别人以恭恭敬敬的方式问候你,喜欢被人赞美,被抬举到别人之上;如果别人受到的抬举和尊敬超过你,你就心怀不平,对那些不够尊敬你或轻视你的人,你就满心仇恨,伺机报复。 (2)你傲慢地对待下属,在他们面前,你就象铁公鸡一样自命不凡;你昂首挺胸,目中无人,模仿骄傲的步态,把手放在两旁,把自己表现得如同一个大人物一样,巴不得有人为你鸣锣开道:“跪拜”;或者至少每个人都要向你屈服,站立两旁,以最尊崇的方式向你问候。

(3)你无孔不入,找机会就高谈阔论,自吹自擂,纵谈自己和自己的成就,以便让别人能晓得你是怎样的人。

(4)你企图通过自夸来增加自己的荣耀,尽其所能,把自己的房子装饰得象皇帝的宫室,然后就扬扬自得,想:“这大巴比伦不是我所建的……要显我威严的荣耀吗?”(但4:30),你的目的是要别人把你当作伟人、富豪、知名人士。不仅如此,你还把自己装扮得象个玩偶,象百尼基那样大张威势,出现在公众面前(徒25:23;希腊语:phantasia)。其全部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赢得尊贵和荣耀。他们避免与地位较低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会使他们有失身分;但是,他们喜欢结交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尽管有时在那里受到愚弄也在所不惜。

(5)你们谈起某些人——假如他们是知名人士——仿佛他们都是你的表亲,尽管你们的亲戚关系要追溯到挪亚时代;但你绝对不会说:“我的表兄是个鞋匠,我的表妹是个使女”,因为这样做不会提高你的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说:人所做所说的这一切都是源于骄傲,都是为了抬高自己。 然而,你这样行是多么地愚蠢啊!首先,既然事实上你是如此地卑劣,即使人们敬重你,又有何益呢?既然实际上你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那么,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尊敬你又有何益呢?

其次,你的骄傲很容易被人发现,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会觉得你臭不可闻。人们会憎恶你,嘲笑你,认为你是个大傻瓜,避免与你为伴;如果你是跟正直的人在一起,他会对你加以适当的注意,与你交谈,那时,你那骄傲的愚蠢会自动显明,你会使自己成为笑料的。 第三,敬虔的人(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尊荣)厌恶你,不愿跟你在一起:“眼目高傲,心里骄纵的,我必不容他”(诗101:5)。

第四,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上帝怎样看待你,祂会怎样对待你。

(1)上帝恨恶你。如果你取悦自己,能给你带来什么益处呢?请以畏惧的心,好好思想上帝对你所说的话:“主耶和华万军之上帝指着自己起誓说:我憎恶雅各的荣华,厌弃他的宫殿”(摩6:8);“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箴6:16-17),其中最先提及的就是高傲的眼;“凡心里骄傲的,为耶和华所憎恶”(箴16:5)。

(2)上帝不仅从心里抵挡骄傲的人,祂口中的话语也是如此;祂责备并诅咒他们:“受咒诅的骄傲人,祢已经责备他们”(诗119:21)。

(3)上帝的手也抵挡他们:“上帝阻挡骄傲的人”(彼前5:5);“主万军之耶和华说:‘看啊,你这狂傲的,我与你反对,因为我追讨你的日子已经来到’”(耶50:31)。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结局如何,请读《玛拉基书》第4章1节:“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无一存留’”。正是因为骄傲,所多玛城才被天火烧毁(结16:49);正是因为骄傲,大坍、亚比兰和可拉坠落阴间(民16:12-33);还是因为骄傲,希律受到天使的惩罚,被虫咬死(徒12:21,23)。看哪,这就是骄傲之人的下场。

6.对敬虔之人的劝勉(The Godly Exhorted)

敬虔的人啊,省察你自己吧,从上述的探讨中,你会发现,你不但缺乏谦卑,而且在你里面还残留着诸多的骄傲。在这方面自己谦卑吧,为自己感到羞愧,努力加增你的谦卑吧。

既然骄傲是如此可怕的罪,既然骄傲会带来如此可怕的灾难,那么,你们这些敬虔的人,就应该小心提防,千万不要让这种罪粘上你;相反,要用你的全部心思,努力使自己具有内在的谦卑和外在的谦卑,因为:

第一,关于你自己,你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相反的,一切可鄙的东西都能从你身上找到。你的身体不过是尘土、臭气和污秽;你的灵魂丧失了上帝的形象,是承载一切不洁的恶行的深渊,如果有个人知道你全部的思想,晓得你在暗中所犯下的所有的罪,那么当他看你的时候,你敢回视他的目光吗?你确实是愚拙的,你有难相处的卑鄙的品行,别人都比你优秀。你深知此点,因为上帝已经赐予你亮光。如果你如此省察自己,你怎么还能对自己有高傲的想法?你怎么还会盼望被当作一个卓越的人来尊敬?你已经确知你自己在盼望一些不相称的、不正当的东西,你向别人所要求的只不过是欺骗。你会被谎言欺骗吗?恩典、天赋、美丽、力量、财富,以及你所拥有的一切,只不过都是上帝借给你的。那么你还会把这些拿出来炫耀,好象它们是你自己的那样吗?因此,好好思想你自己,正确地评判你自己;那样,在你的眼里,你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不再追求超乎寻常的大事。 第二,留心上帝的诫命;上帝不许你骄傲,祂命令你谦卑。请想一想前面引用的经文,再加上下面几节:“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谦卑的人”(罗12:16);“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弗4:1—2);“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难道上帝的命令,和你的天父吩咐你去做的事,对你毫无影响吗?难道这些不应该完全渗透到你的灵魂深处吗?你曾经说过很多次:“主啊,请你吩咐吧,你的仆人在听;主啊,你要我做什么?”那么,上帝回答你说,你应该谦卑。因此,把上帝的命令记在心里,谦卑吧。

第三,你的名字和你与主耶稣的关系,使得谦卑成为你的本分。你用基督的名字被命名为“基督徒”。你与祂的关系是:你是祂所爱的新娘。主耶稣是谦卑的,祂是谦卑的完美典范。爱应该促使我们与祂一致——尤其是因为祂自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并且命令我们要效法祂:“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太11:29)。从本性上来说,我们是极其骄傲的——其实我们是最可鄙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变得谦卑下来,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为了使我们自己谦卑,我们需要学习怎样谦卑;这要求我们自己努力,使自己在这方面更上一层楼。基督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是的,祂亲自成为了我们的榜样。因此,你当如此行事为人,要谦卑。

第四,谦卑是一种最美好的装饰。童女喜爱珠宝,新娘会精心装扮自己来取悦于她的丈夫。但是,你是属灵的童女——主耶稣的新娘。我可以这样对你说:“圣城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美的衣服”(赛52:1)。然而,什么是你的装饰呢?——谦卑。谦卑是最美丽的装饰,它使你在上帝和人面前都蒙悦纳。“所以,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谦虚的心”(西3:12);“要以谦卑束腰”(彼前5:5);“我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赛57:15);“耶和华虽高,仍看顾低微的人”(诗138:6)。一个谦卑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人都喜欢的。骄傲的人不能容忍别人;但是,因为谦卑的人使自己顺服,所以属世的人也喜欢与谦卑的人交往。既然敬虔的人爱耶稣,他也会爱那些象耶稣的人;因为主耶稣最具有谦卑的品格,因此祂也格外喜悦谦卑的人。

第五,谦卑是最有益处的。

(1)上帝喜悦谦卑的人,愿意帮助他们:“祂顾念我们在卑微的地步”(诗136:23)。

(2)上帝使他们喜乐:“我……要使谦卑人的灵苏醒”(赛57:15)。

(3)上帝将属灵的惠益赐给谦卑的人:“上帝……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

(4)上帝保守他们:“上帝必然拯救谦卑的人”(伯22:29)。

(5)谦卑能给他们带来各样现世的益处:“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箴22:4);“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5:33);“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29:23)。

(6)上帝安慰谦卑的人:“但那安慰丧气之人的上帝……”(林后7:6)。

(7)上帝使谦卑的人升高:“祂……叫卑贱的升高”(路1:52)。

(8)谦卑的人有甜蜜的平安和内心的喜乐:“卑贱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雅1:9)。

(9)谦卑的人是智慧的人:“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

(10)谦卑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既不寻求尊荣,也不惧怕羞辱。并且,每件事都适合他;他愿意去说去做,他所做的一切都使自己快乐。因此,迫切地努力使自己的心谦卑。

7.怎样才能学会谦卑(Means to Learn Humility)

因此,如果你愿意谦卑,那么你就必须要学习如何才能谦卑。谦卑的品德不是自发产生的,除非我们在这方面努力,并且运用合宜的方法,否则也不会产生对这种美德的爱慕之心。我们可以从三本书籍中学会谦卑。

第一,罪恶之书。按照你堕入罪恶的经过不断地省察自己。如果你留心自己堕落的经过,以使自己谦卑为目标,你就会从经验之中认识到,你的心是被污染了的,是不洁的,是罪恶的,不信上帝的,可憎的。正是因为你心中的这些污秽,才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败坏的行为。因此,当上帝使不幸临到你,当人们轻视你的时候,你没有理由抱怨什么,因为你知道,你自己比他们所认为的还要卑鄙十倍。因此,你不配得上帝一丝一毫的怜悯,你也不配得到人们的喜爱。大卫就是这样学会谦卑的——正如我们在《诗篇》第51篇中所见到的。这也能使你谦卑。

第二,十字架之书。如果我们正确地注意到十字架,不论它的滋味多么苦涩难尝,它却能教会我们谦卑。从十字架上,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鄙陋、不信、没有耐心,而这一切都是骄傲所结的果子。在上帝对受造之物的罪恶所施行的惩罚中,我们学习到了上帝的公义和主权。祂除去人心中的骄傲,使人心被征服,变得柔顺下来——尤其是当有一个长期的十字架,我们既无法逃避,也不能从其它的东西上得到喜乐时,更是如此。大卫因此称自己是“受到惩罚”的,是受到压迫的:“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祢的律例。耶和华啊,我知道……祢使我受苦,是以诚实待我”(诗119:71,75)。因此,让你自己顺服管教的杖,顺服指定管教之杖的上帝,你就会变得谦卑。

第三,上帝的惠益和祝福之书。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得到上帝的恩惠,但因为我们自己忘恩负义,并没有把这一切都归于上帝,当我们以敏锐的心思想我们的不感恩的时候,这些恩惠也会使我们谦卑下来。它们也让我们明白,自己没有能力很好地使用它们,因为我们需要强壮的腿来承受这些成功的日子。领受恩惠反而使一些人不快乐;当他们失去恩惠时才感到快乐。然而,另一方面,信徒深知自己不配领受特殊的恩惠。他会象雅各一样以谦卑的心说:“祢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和诚实,我一点也不配得”(创32:10)。当上帝使大卫的心欢喜时,他说:“我必更加卑微”(撒下6:22)。

[1] 即“谦卑的弟兄”。――译注